2009-12-18 04:35:44
新基金發行最為頻密的一年,為何仍有基金公司“斷炊”?又為何是益民基金公司?
每經記者 李娜 發自成都
編|者|按
2009年的股市千點反彈與新基金發行,誰成就了誰?這難有定論,也沒有人愿意去深究這個話題,畢竟結果是顯著和有效的,2009年,股指反彈高度超千點,個股平均漲幅接近50%;新基金超過百只,基金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實現井噴,重向“三萬億”邁進。
但是,在一片詳和喜慶的大市中,仍有個別基金公司難言歡愉。2009年的新基金發行潮中,有的基金公司發行了4只基金,最少的也有一只新基金面市,而益民基金公司新基金的斷檔期(接近19個月)仍在延續。
2009年的小牛市,新基金發行井噴,粗略統計,2009年以來,已成立和正在募集的新基金總數已超過百只,募集的總額已高達3600億元。在各家基金公司“跑馬圈地”沖刺規模之時,益民基金公司多少有些失落。2009年,益民基金公司旗下沒有一只新成員發行。
新基金發行最為頻密的一年,為何仍有基金公司“斷炊”?又為何是益民基金公司?
新聞回顧
百基齊發 益民“斷炊”
今年,基金市場重新回暖,指數型基金、創新型杠桿基金、聯接基金相繼面市,與此同時,單只新基金的首發規模也與日劇增。
據Wind統計顯示,牛年以來新成立的基金 (含正在募集的新基金)數量達到了117只,已完成募集總資金達到了3607.44億元。絕大多數基金公司分享了此次盛宴,只是數量上有一定的差別,只有益民基金公司則被擋在了 “門外”。數據還顯示,易方達、博時、南方等基金公司成為大贏家,今年發行的基金數量多達4只。
資料顯示,益民基金公司成立于2005年12月中旬,目前旗下共有4只基金。成立時間最近的是益民多利債券型基金,該基金成立于2008年5月21日。也就是說,自2008年6月起,益民基金公司旗下再無任何一只新基金發行,新基金斷檔的時間已接近19個月。
原因探析
股權結構或為主因
益民基金公司為何無緣2009年基金發行盛宴?具體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位了解新基金申報、發行流程的人士告訴記者:“一般管理層不放行基金公司的新產品只有兩種可能:要么就是公司的股權問題沒有理順,要么就是基金公司存在違規行為。”
有業內人士表示,益民基金公司作為一家西部的基金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默默無聞”,因基金公司違規而暫停新基金審批發行的原因應不存在,很有可能是基金公司股權結構未理順,致使長時間未沒有新基金面市。
過往資料顯示,重慶路橋于2004年出資2500萬元參股益民基金25%的股權,同時,重慶路橋的控股股東重慶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參股益民基金30%的股權,兩者合計股權已達到55%。而根據新基金法規定,基金公司的股東不得持有其他股東的股份或者擁有其他股東的權益。也就是說,益民基金公司原有的股權結構并不符合新基金法的相關規定。
今年6月27日,益民基金公司發布公告稱,其公司股權發生變更,股權轉讓完成后,公司股東及其持股比例分別為:重慶國際信托有限公司49%、中國新紀元有限公司31%、中山證券有限責任公司20%。這距益民無新基金發行已有1年之久。
有一家基金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新基金發行一般要經過申報、審核等流程,這些流程所需時間也是不確定。而且,一堆新產品‘排隊’,一年能批下來一兩只就不錯了。業內的通常做法是一只新基金發行完后,另一只新基金再去‘排隊’。”
一基金公司高層則表示,“一般涉及到基金公司股權問題時,管理層都會暫緩新基金發行。同時這個事情也比較麻煩,拖個一年多也很正常。”
記者就此事致電了益民基金公司的有關工作人員。“我們之前就公司的股權變動已發布公告,至于有沒有新產品報批,我不是很清楚。”該工作人員如此表示。
公司現狀
資產規模原地踏步
長時間沒有新基金發行,益民基金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停滯不前,并小幅縮水。
據Wind統計顯示,截至2008年年底,益民基金公司的資產規模為99.56億份,排名第45位;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益民基金公司的資產規模為89.35億份,排在第46位,略有下滑。原排名其后的國聯安、華商等部分基金公司,在牛年三季度末實現了超越。
在2009年基金公司規模大戰中,在基金公司業務拓展很多都以資產規模為標準的時代,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停留在原地的益民基金公司,顯然已錯失了太多的機會。
延伸猜想
小公司如何適應新環境
涉及股權問題而暫停新基金獲批,益民基金并不是第一家,不少基金公司都曾一度受到股權問題的困擾。
明年,新基金分類審批制度將開始實施,新基金申報數量的大增,審批程序的簡化,基金發行的數量將激增,大小基金公司的新基金將同批次面市。
與大基金公司的品牌號召力、產品業績、投研和銷售人員的配備相比,小基金公司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可言。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明年,小基金公司的發展遠景將充滿坎坷。
目前的基金業正處在快速發展期,行業的整合不會在短時間內出現。然而,過往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內部整合是再正常不過的情況。居安思危,基金業的重新洗牌或是早晚的事情,當小基金公司只剩下一塊值錢的“殼資源”時,市場不應對此表示出太多的驚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