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09-08-21 16:05:00
每經記者 楊羚強 發自上海
在杭州最新的一次拍地活動中,一幅樓板價達到2.4萬元/平方米的土地,成為了杭州城內的“新地王”。
出人意料的是,擊敗了包括綠城中國在內的知名地產企業,而獲得上述地塊的開發商,主營業務并非房地產,而是浙江工業界的巨頭——西子控股。根據住在杭州網的統計,主營業務非房地產的跨行業資本在杭州拿地的總金額已經達到81.6億元。
不僅僅在杭州,全國各城市的土地市場都有外行企業的身影。易居克而瑞的統計數據顯示,6月份北京、上海等27個重點監測的土地市場上,跨行業拿地數量達到9幅之多,達到了今年以來的高峰。
外行拿地或超百億元
行業分析師指出,外行拿地的根本原因是為了躲避可能到來的通漲。在他們看來,在經濟恢復初期,產能過剩的問題依然嚴重,企業因此不愿意將資金投入到生產,而更愿意購買稀缺的土地和其他資源,以規避可能產生的通漲風險。
事實上,今年前7月,出手土地市場的主營業務非房地產企業相當多,中化方興、中國電子、蘇寧環球、雅戈爾等等行業外的知名企業出手,業內人士估計,各地流入土地市場的產業資本總金額超過百億元。
這些公司甚至在今年的2月份成為了土地市場的主力,易居克而瑞的數據顯示,當時購買住宅用地的非房地產企業接近市場成交總量的10%
外行拿地,也使本來就面臨“地荒”的土地市場供地更緊,新“地王”因此屢屢被“制造”。上述“地王”又進一步“透支”未來房價的增長空間,使公眾普遍預計房價將大幅上漲。
易居克而瑞的統計數據顯示,很多城市的地塊6、7月份成交價與房價比值超過了70%,遠遠高于05-09年地價與房價33.9%的平均比重,拉響了紅色“警報”。
雙重打壓:外行拿地將減少
無論如何,外行拿地的勢頭正在減慢。易居克而瑞的統計數據顯示,7月份27個重點城市中,僅有沈陽一幅居住、商業地塊以個人名義摘得,占當月成交的住宅用地的1.2%。
中房指數研究院副院長陳晟認為,外行拿地的現象已經受到普遍關注,監管層絕不會坐視不理,會調整產業結構的走向,使上述外行資本逐步流出土地市場。此前,銀監會發布政策嚴查違規信貸。近日更有消息稱,審計署擬從9月開始審核銀行信貸投向。
另一方面土地價格的高漲,和土地供應量的大幅增加,使住宅用地的投資價值趨于減少。
易居克而瑞統計顯示,7月份北京、上海等27個重點城市只有55.6%的經營性地塊以底價成交為主,環比上月下降了15.5個百分點,是09年以來占比最低的一月。10.3%的地塊成交價格溢價率達到5-50%。溢價率超過50%以上的高溢價率地塊達到33.8%,環比大幅增加15.5%,為2009年以來的最高值。
與此同時,各城的土地供應卻開閘放量。7月份新增土地供應幅數達到556幅,占地面積3280.5萬平方米,環比分別增加1.8%和32.1%。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