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銳成功過會 張新育富豪榜上再升級
2009-08-06 01:47:32
每經記者 肖艷
昨晚,北京科銳配電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北京科銳)的IPO申請獲得證監會通過。由于北京科銳身后有國家電網公司背景,因此市場對其上市后的業績表現頗為期待。隨著北京科銳的上市,北京科銳的實際控制人張新育將成功晉升為億萬富翁。
最年輕的副所長下海經商
張新育,這個近期在“中國新富豪家族榜”中排名第30位的富豪,隨著北京科銳的過會,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
張新育1983年開始在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電科院)攻讀碩士學位。1986年,畢業后的張新育進入中國電科院工作,成為中國電科院最年輕的副所長,擁有了令很多人羨慕的安穩生活。但是,張育新并不滿足。1988年實驗區的政策之門剛剛打開,張育新成立了北京科銳通用電氣公司。經過五年的積累,1993年7月17日科銳通用(后更名為北京電研匯華電氣公司)和張漢華(張新育之妻)、袁欽成、張斌、何大海等18名自然人股東共同出資成立了北京科銳創新電力技術有限公司 (1997年6月更名為北京科銳配電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注冊資本50萬元人民幣。袁欽成、張斌、何大海等人當時都是科銳通用的高管。
創業的過程是艱辛的,科銳公司早先給一家美國公司做大陸地區的獨家代理,銷售額創紀錄地達到了每年800萬美元。然而,這么好的業績卻讓美國公司動了別的心思。他們認為,一個代理商就能做到這么好,那么多找幾個代理商豈不會更好,于是這家美國公司中止了與科銳的獨家代理關系。而且還從科銳公司挖人,弄出了好幾個代理商,一時間在配電行業出現了許多小公司,其實都是科銳原先的員工辦的。科銳公司于是有了配電行業“黃埔軍校”的別稱。以此為戒,張新育確立了以產業化為核心的二次創業戰略,并利用三年時間完成了產業化的轉型。到2001年,在2億多銷售額中,自制產品就占了九成。
上市后有望享受高估值
張新育領導的北京科銳從2000年就開始為上市做準備。經過多次股權轉讓和一系列增資擴股,本次公開發行前,北京科銳的注冊資本為8000萬元。第一大股東科銳北方持股63.5%;第二大股東中國電科院持股23%。而張新育為科銳北方第一大股東,持有科銳北方25.82%的股份,出資609.83萬元。按此計算,張新育間接持有北京科銳16.4%的股份。IPO完成后,張新育將間接持有北京科銳12.26%的股份,相當于持股1312萬股。
北京科銳2008年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5849.24萬元。如果按照上市后總股本計算,每股收益為0.55元。
據海通證券詹文輝介紹,目前A股市場主營配電設備的公司為置信電氣。目前置信電氣動態市盈率在50倍左右,而電力設備行業目前市盈率也普遍在50倍上下。考慮新股發行有一定的折價,如果按35倍的市盈率計算,北京科銳的發行價將在19.25元左右。照此計算,張新育所持股份價值將增至2.53億元,與其出資額相比翻了40倍。
中國電科院提供技術支持
北京科銳第二大股東中國電科院為國家電網公司直屬科研單位。而公司第一大股東科銳北方的實際控制人張新育也曾在中國電科院工作。張新育1986年進入中國電科院開關所工作,曾任副所長;1998年~2004年任中國電科院供用電研究所所長及中國電科院黨委委員。
中國電科院是國家電網公司直屬科研單位,是中國電力行業多學科、綜合性的科研機構,主要從事發電、輸配電、供用電技術研究,電力工程設計、施工、運行監測技術研究等相關研究。目前,中國電科院擁有11個研究所、15家下屬企業、3家參股公司、一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部級質量檢測中心 (電力工業電力設備及儀表質量檢驗測試中心)等機構。
“中國電科院雄厚的科研實力和人才培養能力,能夠為本公司提供必要的技術和人才支持”北京科銳的招股說明書這樣寫道。
但對于公司的國家電網背景,海通證券電力設備行業首席分析師詹文輝卻表示不同看法:“國家電網公司的很多項目現在都采用公開招投標的方式進行,因此這個背景對公司經營不會有直接的影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聯系。未經《每日經濟新聞》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