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09-08-03 13:11:30
奧巴馬8月1日在每周廣播和互聯網講話中表示,美國經濟在數月后能徹底走出衰退;美聯儲上周公布的黃皮書也顯示,美國大部分地區在6月和7月的經濟衰退步伐有趨緩跡象,進一步跡象顯示美國的衰退已接近尾聲……各種經濟復蘇跡象頻傳。但失業率的高企和通貨膨脹的壓力會不會影響復蘇的步伐?復蘇會不會反復?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會不會就此結束?
NBD(實習生 葉磊)奧巴馬8月1日在每周的廣播和互聯網講話中表示,美國經濟在數月后能徹底走出衰退;美聯儲上周公布的黃皮書(Beige Book)也顯示,美國大部分地區在6月和7月的經濟衰退步伐有趨緩跡象,進一步跡象顯示美國的衰退已接近尾聲……各種經濟復蘇跡象頻傳。但失業率的高企和通貨膨脹的壓力會不會影響復蘇的步伐?復蘇會不會反復?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會不會就此結束?
復蘇跡象漸濃
全球經濟加速下滑的勢頭在2009年第二季度基本結束,進入由衰退走向復蘇的轉折階段。為應對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各主要經濟體出臺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刺激方案,由于各國大規模救市措施逐步生效,金融機構已經渡過了生存性危機,金融市場呈現企穩跡象,第二波金融海嘯的隱患基本解除。
奧巴馬8月1日在每周的廣播和互聯網講話中表示,美國經濟在數月后能徹底走出衰退。美聯儲上周公布的黃皮書(Beige Book)顯示,美國大部分地區在6月和7月的經濟衰退步伐有趨緩跡象,進一步跡象顯示美國的衰退已接近尾聲。上月在國會的半年度經濟報告中,伯南克表示,美國經濟增長正在恢復,稱企業和消費者可以考慮開始恢復消費,“世界各地所采取的積極的刺激可能使全球金融體系避免崩潰,很多市場金融狀況的改善,正是美聯儲所采取增加流動性的政策效果。”美國商務部7月31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1個百分點,好于經濟學家預期,而今年第一季度下降了6.4%。
受到金融危機嚴重打擊的歐洲經濟近期來在各種刺激政策的作用下有所起色,市場和企業的信心也在恢復之中。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表示,世界經濟已經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主要工業國經濟今年可望恢復增長,并認為今年下半年美國和歐洲經濟可能出現零增長甚至是正增長。
由于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房地產泡沫破滅是導致本輪危機的直接原因,因此美國房價企穩對于金融危機結束也具有決定意義,也是判斷本輪金融危機見底時機的重要依據。美聯儲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發表電視講話時也表示,在房價停止下跌之前,恐怕全球金融危機難以結束,而房價要等到今年底或明年初才可能止跌。
美國房價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本輪調整中已經下跌了約30%,與歷次重大金融危機中房價平均下跌35%的幅度接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美國房價將在2009年第四季度企穩,這也是判斷本輪金融危機見底時機的重要依據。5月份美國房價出現了3年來首次上漲,這一跡象表明受到重創的住宅市場正在趨于穩定。有數據顯示,2009年5月份房價雖然較2008年同期仍下跌17.1%,但跟4月份相比出人意料地上漲了0.5%。
復蘇的不確定性
自美國陸續披露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以來,已出現經濟復蘇跡象,但在經濟復蘇預期的背后,仍然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美國還面臨高企的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的壓力。NextPage
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表示,這個復蘇的基礎還有待加強,那么最主要表現的是在私立經濟部門產能過剩的情形,還是比較嚴重的,也包括美國本身,它自身制造業當中的產能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八左右,這是在美國從1967年開始有這個數據以來最低的,其他像日本像德國,它的產能利用率,也都是歷史上最低的一個點,很可能就會民間經濟的投資機會少,企業的利潤可能還是會有不少壓力,失業率還會增加,從2007年12月危機爆發以來,美國至今已經有650萬人失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糟糕的一次,6月份的失業率為9.5%,為1983年以來最高。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3日表示,美國失業率很可能在2010年下半年達到頂峰,美國政府擴大失業救濟福利看起來勢在必行。經濟學家們預計,美國7月份就業人數將下降32.5萬,6月份為下降46.7萬;而失業率很有可能升至9.6%的近26年來高點。
近期以來公布的那些不斷回升的經濟指標都不如失業率數據有說服力,如果失業率繼續上升將限制老百姓的消費意愿,美國GDP增長一半依靠消費拉動。因此如果7月份失業率數據繼續大幅上升將給商品市場帶來重大的壓力。奧巴馬也表示,“失業率回升早于經濟復蘇”。
此外,美國消費物價指數已處低位,美國勞工部6月1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美國CPI同比下降1.3%,降幅創1950年以來最大紀錄,環比則上升0.1%。不包括食物和燃料的核心CPI同比上升1.8%,環比也上升0.1%;其中,房租、公共交通、服裝和煙草價格下降,新車漲價0.5%。能源價格環比上升0.2%,其中汽油漲價3.1%,達到2.68美元/加侖,今年以來已累計漲價65%;占CPI比重約1/7的食品降價0.2%,水果、蔬菜、肉類、奶產品等大多數商品降價。
美國財政部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09財年前9個月,美國政府財政赤字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故而中長期而言,在美國財政赤字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未來美元貶值、通貨膨脹預期上升將是一個大概率事件。而從短期因素來看,美元仍將保持穩定,通脹更多的還只是停留在通脹預期的層面,美國的產能利用率均處于低位,短期來看,資源品價格持續上漲還缺乏必然的邏輯,通脹形成的可能性較低。但通貨膨脹是可能發生的因素,如初級價格上漲非常快時,對美國有一個輸入型的通貨膨脹,這個時候就是考驗美元的時候,如果美聯儲不能把流動性控制好,就會出現通貨膨脹。
美財長蓋特納昨日表示,可能需要更多的措施來鞏固經濟復蘇,必須考慮擴大失業救濟,應對居高不下的失業率,還表示有信心把赤字降下來,當務之急是使經濟走上正軌。
還原危機真相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風暴在一夜之間徹底顛覆了美國的金融格局,曾經叱咤世界金融舞臺風云的五大投行轉瞬間不復存在。源于美國的這場金融災難進而趁勢席卷全球,重創歐洲經濟,號稱北歐天堂的冰島更是瀕臨破產邊緣。由此帶來原油價格急轉直下,縮水近半。被譽為明日之星的巴西、俄國、印度、中國等所謂金磚四國新興經濟體的股市前所未有地同時出現全面暴跌,市場前景一片黯淡。各國單獨救市,或聯手救市,各種手段紛至沓來,世界經濟還從來未出現過目前這樣的驚恐和混亂。
縱觀金融危機史,金融危機總是與區域或全球經濟失衡相伴而生的。
非理性繁榮是美國股市泡沫和房地產泡沫的源頭,并最終導致了次貸危機的爆發。世界經濟處于自由落體之中,這一切的始作俑者的美國,通過復雜的信貸工具和過度消費,國外憑借強大的美元霸權,美國用債務構筑起龐大的“浮沙之上的經濟”,最后導致貸款者還款能力喪失和世界投資者的信心喪失。背后的真實情況是:中國等東亞新興經濟體過度生產,為美國的過度消費帶來支撐,并導致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揚,這是石油消耗為核心的東亞式生產鏈條;美國的過度消費帶,帶來實體經濟失衡,這是美元為核心的全球貨幣體系支撐的美國式消費鏈條。
背后的這兩條鏈條正是危機的根源所在,忽視任何一條都不能窺視危機全貌。從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初,整個東亞地區的制造業迅速崛起,其產值已占全球制造業產值的1/3,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之一,為美國的消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東亞國家已石油消耗為核心的生產鏈條,依靠廉價的勞動力,消耗了大量資源,換來的只是美國的鈔票。東亞國家為美國輸送實實在在的產品,美國依靠美元的霸主地位,向東亞國家輸入鈔票,這次國際經濟失衡為此后的金融危機埋下了禍根。
美元無限制地流入市場,違反了貨幣進入市場必須以商品抵押形式的原則,引發了美元貶值,使對美國產品的出口遭受到手中美元不斷縮水的擠兌、對美出口下降。即使如此,企業手中的美元兌換至央行,央行又去購買美國國債。既形成了債權國不斷購買美國國債和不斷形成美元依賴的怪圈,也正是符合美元國際貨幣化意圖。由于美元貶值,除各國央行購買美元國債和必要的外匯市場儲備外,所有的美元持有者都被美元貶值所擠兌,因而將資金投向不動產和資本投機市場。
全球的美元被用來購買美國股票、房地產、企業債券、黃金、期貨及各種金融衍生品。美國資本市場的交易額是實體經濟的十倍以上,這就為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奠定了投機的全球行為和全球美元資金基礎。金融風暴及隨即伴隨而來的波及全球的經濟危機已是弓在手,箭在弦了。
金融危機以至所引發的經濟危機,并無市場的周期性可言,根源只因國際經濟體系的失衡。
危機并未遠去
危機的根源全球經濟失衡并未消除。美元從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美元起到了法定貨幣的作用。短期內,美元的霸主地位,或許有一些動搖,但是不會從根本上失去,因為美國還是世界經濟的第一。歐元短期內還不可能取代美元,由于歐元的成長過程比較短,歐元體系內部的經濟發展質量、內部的實力、內部的紛爭等原因,不可能與美元抗衡,美元的霸主地位還是會繼續,美元仍是世界的貨幣,美國仍舊會利用美元控制和操作世界經濟。NextPage
此外美國經濟增長仍未依靠消費驅動,美國自19世紀末演變而來的、靠借貸消費帶動的增長模式不會改變,其金融資本主義模式也不會終結,在質上不會變,只是在度上會有收縮。美國人認定高消費是其生活方式,具有完全的正當性,于是,為了滿足這種消費,當然可以沒有剩余與積累。如果當期收入不夠消費怎么辦?可以向未來透支;未來不夠怎么辦?向國外透支。這一切都可以通過華爾街的金融家們來完成。只要保持經濟軍事政治上的領導地位,保持住美元的國際地位,那么在各國對美國喪失信心之前,美國就可以不必擔心外債的數額與貿易赤字,更不存在“外匯不足”的問題,不斷發行美元債券與印制鈔票,就可以持續支撐消費,消費方式無疑是美國的“阿基里斯之踵”。、
而且,東亞式的生產鏈條并未有顛覆的跡象,一方面,東亞國家經濟增長主要靠出口拉動,美國是其主要的消費國;另一方面,當時東亞大多數經濟體本國市場較小,消費能力不足,產品需要大量外銷,造成了對國外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的依賴。日本目前正陷入這一窘境,盡管它的制造業產品競爭力很強,可以大量出口,有持續不斷的貿易順差,但它的經濟仍然在近10年中持續地低增長或負增長,至今難以擺脫。
現在世界各國正在攜手克服次貸對全球經濟的沖擊,危機可能會過去,大部分分析認為2010年全球經濟將恢復增長。但是,復蘇只是一時的現象,不等于危機不再來,只要美國的消費方式不改變,只要美國利用美元霸主地位控制全球經濟和金融的格局沒有改變,只要全球經濟失衡的格局沒有發生改變,危機肯定還會再次上演。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