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政策現收緊苗頭 下半年“有形之手”如何作為?
2009-07-24 02:25:49
每經記者 李麗 楊羚強 發自上海
收緊二套房貸政策、打擊捂盤惜售行為……近期,樓市在迅速升溫的同時,也嗅到了政策收緊的氣息,房地產行業再次站在了十字路口。一方面,房地產的支柱產業地位難以改變;另一方面,房地產業存在局部過熱的跡象。這讓房地產政策下半年面臨著“收緊”與“扶持”的艱難抉擇。
站在年中的節點,我們應該如何判斷下半年的政策走向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展開了采訪調查。
苗頭顯現
個別城市開打“政策組合拳”
6月22日,中國銀監會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按揭貸款風險管理的通知》,重申要嚴格遵守二套房貸的有關政策,要求加強對房地產行業形勢的研判,嚴格貸前審查和按揭貸款發放標準,進一步完善按揭貸款風險管控制度。
這份通知,被房地產業界解讀為房產政策收緊的信號之一。
同時,在二套房貸政策方面,個別城市開始打起了組合拳。以上海為例,7月19日,來自上海房管局的信息顯示,針對當前商品房銷售中 “少量多批”、“捂盤惜售”有所抬頭的情況,上海市房管局重申,超過3萬平方米的商品住房項目,確實需要分批預售的,每次申請預售面積不得少于3萬平方米。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回建強表示,面對當前的形勢,國家有關部委已下到基層調研,為下半年采取什么樣的調控政策尋找依據。
國際五大行之一的DTZ戴德梁行中國區綜合住宅服務主管蔣尚禮表示,近期,從政府加強監管第二套房貸的政策意圖可以預計,下半年,政府對于樓市的政策態度將會更加謹慎。
蔣尚禮表示,值得注意的是,鑒于6月份新增信貸繼續創出天量,7月9日,央行恢復了暫停半年的一年期央票發行。根據1998年“前松后緊”的信貸經驗,下半年政府將逐步收縮信貸規模、回收流動性,減緩流動性持續擴張的步伐。
歷史對比
情況比2007年更復雜
事實上,今年樓市的發展與2007年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也存在很多不同點。
易居中國·克而瑞高級分析師傅琦說,回顧中國房地產的調控歷史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市場行情下,供求關系的調控方向不同。
2007年,市場成交火爆、供不應求的情況很突出,于是政府通過第二套房貸政策對需求進行了控制;2008年,市場低迷成交緩慢,供過 于求現象明顯,房地產調控政策逐步轉向“降低交易成本,支持居民購房”的鼓勵性政策。
對于今年上半年樓市情況,傅琦表示:“我們的總體評級是,局部地區警惕(偏熱)。原因在于,需求釋放明顯過快,月度新增供應量跟不上需求釋放的步伐,大量的存量供應被消化。”
回建強表示,2009年政府面臨的局面是:宏觀經濟依然沒有完全復蘇,房地產拉動經濟作用明顯。而2007年前政府政策的核心是抑制需求,是以宏觀經濟快速增長為基礎。回建強認為,隨著住房保障工作的順利進展,住房問題將逐步得到緩解。因此,政府目前面臨的局面,相對于2007年而言要溫和一些,也更復雜一些,不宜采用簡單的行政手段干預房價。
專家預測
方向:基調不變 局部收緊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綜合研究部高級研究員回建強認為,政府對目前樓市如何判斷,如何運用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對房地產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對于當前房產政策初現收緊苗頭,多數專家分析認為,下半年政策部分收緊已是大勢所趨。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分析師張海清認為,從去年底以來,政策的主基調為刺激消費,加大投資供應。在目前整體經濟環境下,預計未來政策的主基調不會有方向性改變,但隨著價格的快速上漲,局部性政策調整不可避免,如近期銀行對二套房貸的收緊等。
對于房地產調控政策,傅琦認為,需要明確的是,調控的目的既非“打壓”、也非“托市”,而是保證樓市“持續、穩定、健康”。
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通脹預期增強,推動了房價高漲;而另一方面,經濟實體增長仍處于波動中,沒有完全好轉跡象。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預計下半年的房地產類相關政策,主要從解決房地產結構矛盾下手,擴大供給、抑制過度需求,既要保持房地產穩定增長,又要抑制房價暴漲勢頭。
蔣尚禮表示,預計下半年樓市成交量可能難繼續維持高速增長。穩定的價格,對于下半年的樓市持續向好至關重要。
重點:調節供求 穩定房價
傅琦分析認為,由于調控的目的是保證樓市“持續、穩定、健康”,調控政策會涉及房地產開發、市場供求關系、供應結構、市場秩序整頓、住房保障、節能環保等多個領域。政策從來不是直接干涉房價,而是通過調節市場供求關系來穩定房價。如上海市房管局7月重申,分批預售商品房項目每次面積少于3萬平方米,就是強制增加供應量的手段。
業內人士認為,以行政手段嚴格要求開發商增加供應量的方式,有望被其他城市所復制。
對于下半年的政策方向,回建強認為,最好的辦法是以不變應萬變。也就是說,把現有的規范性政策執行好,如二套房貸政策等,確保投機性需求處于可控狀態;同時,加大土地的有效供應,鼓勵中小戶型的建設和供應,用市場的辦法平抑過高的房價。
有業內人士指出,現階段,要解決當前房地產市場供不應求的問題,最根本的辦法是增加房地產市場有效供給。即在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安全的基礎上,增加住房建設土地供應量,鼓勵中小戶型住宅的供應,以此緩解當前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
時間:三季度末調控或轉向
傅琦說,2009年,土地市場放量已是必然,不過“遠水解不了近渴”,對今年商品住宅的新增供應并沒有太大的幫助。所以在短時間內難以提升新增供應的前提下,通過政策來控制需求,成為了平衡供求關系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調控的目標,是想要通過調控將土地新增供應、商品住宅新增供應、商品住宅存量供應和商品住宅成交保持穩定。
傅琦預計,第三季度末,將可能是調控轉向的時期。出現轉向的前提條件是,第三季度前半季度商品住宅新增供不應求的矛盾依然延續,市場存量繼續下滑;房價普漲、大漲。
傅琦認為,去年以來的鼓勵性調控政策,多數的有效期限是到今年底。如果目前供不應求的局面得不到改觀,房價必然進入新一輪的上漲通道,這與房地產調控目標不一致,地方政府必然提早回收鼓勵性政策,甚至出臺抑制性政策。
傅琦說,以上海為例,目前的市場環境以及數據表現已經顯示出上海房價已經開始普漲。雖然房價上漲并不說明樓市具有泡沫,甚至可以說上海樓市仍屬于比較健康的狀態,房價上漲是供應不足以滿足客觀存在的龐大需求所致,但是調控的目的是 “穩定”,房價快速上漲不符合調控的目標。
樓市調查
50%購房者認為房價還要漲
每經記者 楊羚強 發自上海
上周末起,銀監會收緊二套房貸,京、滬兩地地方政府重拳打擊“捂盤”。連續出臺的政策“組合拳”,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目前如火如荼的樓市行情,是否會因此降溫?《每日經濟新聞》房產周刊和搜房網就此展開專項聯合調查。大部分被調查者認為,在收緊“二套房貸”后,市場需求仍會保持目前的旺盛勢頭。
根據調查結果,高達58.51%的被調查者表示,二套房貸收緊的政策,僅打擊了一部分實力不夠強的炒房客,資金實力雄厚的投資客依然會通過買房抗通脹,樓市將保持目前的熱銷勢頭;20.21%的被調查者認為,只有少部分受影響的炒房客會因為銀監會的調控而離場,剛性需求將依然保持旺盛,市場目前的供不應求局面將繼續維持;只有21.28%的被調查者認為,購房人群數量會大量減少,一些城市的熱銷景象會消失,商品住宅供應將從供不應求轉向供過于求。
上述調查顯示,多數人肯定了北京、上海等城市地方政府打擊捂盤、囤房的必要性。不過,多數被調查者認為,供不應求的現象在未來房地產市場上依然會很突出。有45.16%的被調查者認為,政策能夠或多或少逼出開發商手中的一部分庫存供市場消化一陣子,但之后,可能仍會出現供應的青黃不接。31.18%的調查對象認為,由于去年開工量不足,現在開發商即使想增加供應也來不及,供不應求的情況依然會出現。只有23.66%的購房者認為,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會改變,開發商會大量供應新房。
在供求局面不變的情況下,大部分參與調查者認為未來房價還會上漲。50.52%的被調查者認為,市場內的抗通脹需求依然旺盛,資金依然源源不斷流入樓市,房價仍會持續上漲。而36.08%的調查對象認為,無論是自住需求還是投資需求的購房者都將重新觀望,市場進入調整期,房價開始走向平穩。
此前,行業人士普遍認為銀監會收緊二套房貸向市場放出一個信號——下半年貨幣供應將會縮緊。但65.59%的參與調查者卻認為,寬松貨幣政策仍然會是基調。央行僅僅只是抑制個人 “二套房”投資性需求,對個人自住改善性的房貸需求,央行依然會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
記者觀察
政策“蜜月期”將結束?
房地產行業就像一個不倒翁,總有很多力量支撐,比如來自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來自銀行方面的貸款支持等。
在經歷了2008年房地產市場低迷后,去年10月22日起,地方性的鼓勵性調控措施頻頻出臺。一方面,在購房成本上給予了普通購房者優惠;另一方面,市場熱門樓盤多數開始降價,刺激了購房需求。在多方面共同的作用下,樓市開始走上量價齊升的軌道。
隨著囊中飽滿,不少開發商已經慢慢忘卻了曾經的“傷痛”。捂盤、漲價,幾乎成為如今樓市常見的現象。一些房產業內人士給當前中國樓市的鑒定是:尚未整體復蘇,但局部偏熱。
凡事物極必反。
6月下旬,銀監會對二套房貸款的限制政策,很可能將是2009年中國樓市調控的轉折點。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曾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下半年,繼續加快信貸增長的空間已經相對有限,因此,房地產信貸短期收緊也在意料之內。
房地產業的政策“蜜月期”,似乎正逐步離開。 每經記者 李麗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無錫:1515224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