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09-07-18 14:50:37
深受母公司AIG(美國國際集團)巨虧風波考驗的友邦保險,至今仍處在輿論的風口浪尖。自今年早期友邦從AIG分離出來后,香港上市融資計劃一直在進行著,由此也拉開了友邦高層人事變動的序幕。
7月14日,《華夏時報》記者獨家獲悉,剛剛任期滿一年的友邦中國區總裁陳榮聲,已經于日前離開其在上海外灘17號的中國區總部大樓,返回香港,繼任者將是AXA(法國安盛保險)香港行政總裁蔡強。
“這個消息比較突然,我們也是剛剛得到消息,新總裁應該會在這個月上任,還需要中國保監會的批復。”7月15日,記者致電友邦上海分公司一位負責人時,該人士對記者表示,不過對于陳榮聲離開的原因,該人士稱尚不知情。
據了解,雖然友邦對于陳榮聲的離開“守口如瓶”,但是在友邦國內幾家分公司內,消息早已不脛而走。在友邦即將于香港上市前爆出的高層變動,或再次牽涉出其在中國區業務整合的難題。
6年五“易主”
在友邦中國區總裁這一位置上,似乎沒有誰能呆得更長久。在外界看來,這一位置是“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據記者了解,自2003年友邦首設中國區總裁一職開始,6年里,先是3位外國人就任此職,再到中國香港人陳榮聲,4任總裁的任職時間平均一年半。第一任總裁KennethJuneau只呆了一年,第二任總裁RobertThomasye在位一年半,第三任總裁華毅安也只呆了兩年半左右,陳榮聲從去年6月接任華毅安,到今年6月,同樣只有一年。
據了解,蔡強是首個執掌這一職位的國內人士。無獨有偶,在今年5月份友邦保險進行人事任命時,接替謝仕榮出任友邦保險總裁的麥智信同樣來自AXA,其負責AXA亞太區壽險業務。
“從麥智信和蔡強此前同門的背景,不難推測可能是麥智信到了友邦之后,將蔡強從AXA挖過來的,對于即將在香港啟動IPO的友邦而言,中國區業務將是它未來業務增長的重要一極,請一個國內的人來管理友邦,符合友邦在國內的發展需求。”上述人士推測,“不過現在對于友邦中國來說,這一位置并不好坐。從遭受到母公司的沖擊以來,友邦在中國的保費收入有所下滑,代理人渠道取得突破也變得困難重重,更重要的是,友邦該如何整合在中國市場上的業務,兩年多下來,依然不能開設新的分支機構,即使對于現有的分支機構,也難以實現分改子。”
整合難題成瓶頸
7月16日,一位友邦保險資深員工向記者稱,友邦中國區總裁的位置看起來“很美”,不過6年的時間里,它更像是一個“花瓶”。
“在沒有遭受母公司危機牽連之前,友邦中國區前任總裁華毅安曾試圖挑戰保監會的法律紅線,申請將上海分公司轉變為子公司,但是這一努力最終失敗,對于友邦來說,中國區的業務依然是各自為政的局面,每一年的分公司財務報表不能合并上報,那么對于中國區總裁職位而言,總是象征意義大于實際作用。”這位員工表示。
記者了解到,陳榮聲的到來也被外界形容為“救火隊員”,時值友邦母公司AIG正遭受巨虧甚至破產風險,其亞太區業務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局,在中國區市場,退保危機、保費規模下降、代理人離職、同行業詆毀之聲接踵而來,陳榮聲一年內幾乎疲于應付這些事情。
“AIG事件帶給友邦中國的負面影響不是短期就能消除的。”在得知陳榮聲離職后,上海保險市場資深人士直接指出,陳榮聲作為香港人,他的到來,自然比他的前幾任老外總裁要好的多,但他是精算師出身,他沒有辦法真正做到激發代理人的積極性,而就總裁一職而言,友邦真正面臨的問題是,它國內的分支機構無法形成“合力”,即成為獨立的子公司,再加上母公司的影響,友邦中國整合之路前途迷茫。
據了解,陳榮聲在上海的一年間,提高了保險營銷員的保障,也進行了大規模的增員計劃,還包括公司形象的改變,但是在市場上,友邦的影響力已經過了巔峰期,即使在其任期內,友邦也沒有再向保監會遞交類似的申請。
“這一任務,或許只能等到AIA在香港上市之后,成為香港的上市公司,并且徹底與母公司脫離關系,才有轉機的希望,而能不能在新任總裁蔡強任期內完成,也是一個未知數。”業內人士稱。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記者近期還從友邦上海分公司內部獲悉,該公司正在招聘兼職保險代理人,即只要通過培訓拿到保險代理人證,無需業務考核,只要拉到保單,公司就支付傭金。一位保險專家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險公司靠這樣的代理模式增加保費,有很大風險性,首先兼職保險代理人的流動性更大,尤其客戶通過這樣的代理人購買保險,如果出險,投保人不會得到很好的理賠服務,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代理人不夠專業,更可能出現銷售誤導等行為。該專家提醒,監管部門應該注意保險公司這種不專業的銷售行為。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