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2009-07-10 14:04:00
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李鐘和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亞洲經濟已出現復蘇跡象,但重回高速增長軌道尚需時日。他說,美國、日本和歐元區等發達經濟體經濟前景不明,是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復蘇面臨的最主要不確定因素。
李鐘和在亞行位于菲律賓首都馬尼拉的總部接受采訪時說,在國際金融危機深化后,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及時推出了大規模經濟刺激計劃,并實施了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加上中國經濟增長勢頭強勁拉動了地區需求,亞洲經濟在今年上半年出現可喜的復蘇跡象。
但他表示,當前亞洲經濟復蘇步伐緩慢,亞洲經濟要重回危機爆發前的高增長軌道,還需等待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
李鐘和說:“亞洲經濟全面恢復需依靠兩大引擎。中國這一引擎對拉動地區經濟已經起了作用,但(主要)工業化國家這一引擎至今尚處于熄火狀態。”
他說,世界銀行在最近一期報告中調低了對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要工業化國家經濟前景堪憂。世行報告說,今年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速度預計僅為1.2%,如果不包括中國和印度,今年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將出現1.6%的負增長,失業和貧困問題將進一步加劇。
李鐘和認為,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亞洲發展中經濟體長期執行出口導向型經濟政策的缺陷。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即便依靠美日歐經濟復蘇,經濟在不久的將來重新走上高增長軌道,也不能就此滿足。如果不著手制訂經濟發展長期戰略轉型計劃,擴大本地消費和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的拉動作用,危機還有重演的可能。
亞行今年3月發布的亞洲發展展望報告說,2009年將是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亞洲經濟發展最困難的一年,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平均經濟增長速度將從去年的6.3%下降至3.4%。
李鐘和說,即便2010年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達到6.0%,這與過去幾年超過8%的平均增速相比顯然也不高。他說,由于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經濟發展減速所帶來的失業人口增多等問題可能引發其他社會問題。
在談到亞洲經濟復蘇面臨的其他挑戰時,李鐘和說,近期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引發的通貨膨脹壓力也可能對亞洲經濟復蘇不利,因為亞洲發展中經濟體大多需要進口石油、糧食等大宗商品來滿足國內需求,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攀升無疑將提高經濟活動的成本。
不過,李鐘和總體仍對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前景表示樂觀。他說:“總體而言,亞洲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前景是好的,整體較主要工業化國家更具備走出危機的希望。”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