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底外匯衍生品業務央行找六銀行“談心”
2009-07-07 02:13:18
每經記者 李書毓 發自北京
監管層對于企業境外衍生品投資情況愈發關注。上周五,央行金融市場司召集工行、農行、中行、建行、交行和國開行召開衍生品業務座談會,對銀行代客外匯衍生產品業務情況進行摸底。
“銀監會也在此前已經召開過類似的座談。”昨日,一位國有大行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銀行的角度講,目前所達成的共識是:代客外匯衍生品業務風險可控。
境外衍生品業務收縮
商業銀行代客外匯衍生品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向企業等客戶提供的衍生品交易服務,包括外匯期權、貨幣掉期、外匯利率掉期等。
上述國有大行人士介紹說,各行在今年對境外衍生品業務都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壓縮,再加上境外市場的回暖,浮虧情況已經大有緩解。據了解,去年四季度以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代客外匯衍生產品名義本金額壓縮在50%左右。“我們同時也降低了復雜的結構性產品的比重。”他說。
其中,歐元利率掉期產品是商業銀行出現虧損最多的產品。2008年5月以來,歐元CMS(ConstantMaturitySwap,固定期限交換利率)出現倒掛且程度不斷加深,導致國內相關理財產品出現巨虧。不過隨著倒掛現象的消失,相應的損失也得到了緩解。
中資行為外資行“做嫁衣”
目前,對于復雜結構性產品的設計和公允價值計算需要境外交易對手提供,成為中資銀行面臨的普遍困境。國內的衍生品市場發展比較滯后,很多產品缺失,無法滿足企業的避險需求,使企業不得不購買境外的衍生品。而對于國內企業所購買的這些境外產品,外資銀行掌握了絕對的定價權,很多中資銀行都不具備對境外衍生產品定價的能力。這樣導致中資銀行為外資銀行“做嫁衣”,絕大部分利潤被外資銀行賺走了。
“事實上,外資銀行因為對國內企業的不了解,因此不愿直接向境內企業銷售衍生產品,而是通過中資銀行轉手進行銷售。一旦產品出現虧損,中資銀行要幫企業給交易對手墊款。這時如果企業不能及時足額歸還,中資銀行就會面臨較大的信用風險。”上述國有大行人士指出,要求企業交保證金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銀企博弈
對于境外衍生品投資,銀行與企業之間關系微妙。有觀點認為,企業自身很難對套期保值和投機進行區分,同時境外衍生品又都是通過銀行購買的,因此一旦出現大幅虧損,銀行應負一定責任。
上述國有大行人士對此評論稱,有時候銀行已經關注到風險,并做出了相應的風險提示。但即便銀行對企業提示了風險,有的企業仍執意要買某一類的風險較大的境外衍生品,甚至以轉走銀行賬戶相威脅。“我們也覺得很無奈。”他說。
一家大型央企的財務部主管坦承,在進行境外套期保值所面臨的最大困難就在于缺乏專業人才,對復雜的產品無法定價和評估。同時沒辦法確定目標成本,無法預測價格趨勢。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制定制度和指導性文件。
“我們不能因噎廢食。”該主管說,衍生品只要運用合理就能夠達到保值避險、平滑利潤的目的,幫助企業把精力集中到做好日常經營上來,“但對于過于復雜的結構性衍生品一定要非常謹慎。”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