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8 02:36:56
每經記者 陳未臨 發自上海
羅仁宵介紹,在諾基亞自2004年起成為中國手機市場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品牌后,其價格透明度也逐漸提高,而在這一過程中,銷售渠道利潤在被逐漸壓低。
對于近期發生的諾基亞經銷商拒賣事件,家電專家羅仁宵昨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在不景氣的行業環境下諾基亞手機單機利潤進一步降低,激化了經銷商與諾基亞之間的矛盾。
競爭加劇 諾基亞優勢趨弱
在華北做過諾基亞二級發展代理商的上海諾基亞竄貨商呂兵 (化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他開始做手機銷售起,就一直在進行竄貨。在2007年以前,呂兵雖然也受到過諾基亞的竄貨處罰,但并沒有感覺每月的收入會受到罰款的威脅。但是現在,呂兵每月的收入都被罰款占去了很大份額,甚至還有個別月份發生收入不抵罰款的現象。
在呂兵看來,發生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諾基亞成立‘第三方公司’之后,對竄貨查得太嚴、罰款定得太狠了”。而羅仁宵認為,諾基亞對渠道的管理變得嚴格,還不是讓呂兵覺得生意做不下去的主因,“利潤被攤薄、損失的利潤沒有辦法填補才是主因”。
羅仁宵介紹,在諾基亞自2004年起成為中國手機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品牌后,其價格透明度也逐漸提高,而在這一過程中,銷售渠道利潤在被逐漸壓低,“幾年前,諾基亞的單機利潤基本在10個點 (即10%)以上,而2007年、2008年已經降到了6個點。經銷商竄貨的做法本來就是壓低價格增大銷量,原來單機利潤高的時候,讓幾個點出貨,本身還是有錢賺,現在單機利潤低了,再像以往那樣讓出同樣的點的出貨,本來就是賠著錢賭一把,最后返點再被罰掉,經銷商當然就不干了”。
此外,手機市場競爭加劇,以及諾基亞在金融危機影響下采取多種措施壓縮成本,也是諾基亞經銷商感覺“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的原因。
羅仁宵表示,自金融危機以來,手機銷量出現了明顯的下滑。同時,近年來,運營商定制渠道在中國的發展使得用戶的選擇變得多樣,諾基亞在傳統渠道的優勢正在逐漸減弱。諾基亞手機產品本身對用戶的吸引力也在下降,在HabboHotel網站對30個國家112000名青少年進行的調查中,被訪者將諾基亞列為自己最喜愛品牌的比例由上年的29%下降至21%。
“廠”與“商”的博弈
羅仁宵告訴記者,竄貨問題發端于家電渠道,“渠道商和廠家為了竄貨和罰竄貨所起的沖突經常發生”。但目前,竄貨矛盾主要發生在手機銷售領域。
記者了解到,家電渠道內現在很少發生竄貨問題,這主要是因為家電銷售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由連鎖賣場和百貨渠道主導銷售市場的局面,“這兩個渠道內部各地的價格都是基本統一的,所以沒有必要竄貨”。
而在手機銷售領域,卻沒有這種具備明顯優勢的強勢銷售渠道。據羅仁宵介紹,目前手機銷售渠道包括家電賣場、百貨公司、超市、手機賣場、電腦賣場等多個模式,“因此,為了讓盡量多的產品量流通在本渠道內,也就是盡量多的利潤留在本渠道內,一個渠道模式內部就出現了各地之間的互相竄貨”。
那么,諾基亞對竄貨進行罰款,其目的是不是為了對渠道商進行優勝劣汰,使手機銷售市場也形成像家電銷售市場那樣,由一到兩種渠道強勢控制整個領域呢?
“當然不是”,羅仁宵表示,多樣化的渠道模式更會受到諾基亞這樣的大品牌廠商歡迎。渠道越多樣,產品的銷路就越廣,而渠道越單一,則說明單個渠道內的產品流通量就越大,則該渠道在與廠家合作時話語權就越強,廠商對渠道商的依賴性就越高,“像諾基亞這樣的市場主導者基本上是不會允許這樣的局面出現的”。
從當前情況來看,發展多樣化渠道模式和防止竄貨存在一定的矛盾,對此,羅仁宵認為,這一矛盾的解決過程,也就是諾基亞和經銷商“廠”與“商”之間博弈的過程。羅仁宵指出,諾基亞嚴格進行渠道管理、避免竄貨有兩大目的,“第一,為了做好售后服務”;第二則是為了對其品牌產品的價格體系進行有效控制,從而制定自身市場競爭策略。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