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6 02:25:00
每經記者 胡玉慧
自4月底以來,國際油價逐步走高,經過一個月的上漲,已經逼近70美元關口。然而在A股市場上,向來看油價臉色而動的新能源個股本次卻無多大反應。本周大智慧新能源板塊指數跌0.08%,同期上證指數周漲幅為4.59%,新能源板塊時隔兩周之后再度跑輸大盤。
新能源板塊,后市能不能迎來補漲機會,重新成為市場熱點?
油價上漲未帶動新能源走強
在上輪大牛市中,伴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節節上漲,“新能源”這個詞走進了A股眾多投資者視線。天威保變、川投能源、金風科技等一批牛股一舉成名。
國際油價自4月底以來一路走高。5月29日,國際油價連續第5天上漲,突破66美元,單周上漲了8.6%;當月國際油價累計上漲29.71%,為1999年3月以來最大一次單月漲幅。本周油價繼續上揚,截至6月4日,國際油價已經上漲至68.81美元。
面對這一刺激因素,A股一干新能源概念股卻表現得頗為慘淡。周一板塊指數小漲1.51%,反應不咸不淡;此后兩日均以不到0.4%的微弱漲幅報收;各細分領域代表個股天威保變周跌6.97%,金風科技周跌7.19%,東方電氣周跌幅接近8%。
長期上漲趨勢尚未確立
出現這一結果,原因在于市場并未認可油價長期上漲趨勢的確立。
方正證券石油石化行業分析師李廣贊認為,本輪油價上漲是在流動性放松前提下,基于經濟回暖預期和短期突發因素作用下的資金推動型行情,對中期油價持謹慎態度。他指出,近期油價上漲動力來自三方面,美元貶值、經濟回暖預期和供應受限。
美元貶值是引致這輪油價上漲的主要原因。5月29日,美元對歐元比率跌至1.41:1的年內最低水平,這直接導致包括原油在內的以美元計價的商品期貨價格普遍上漲。
另外,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逐步加深了市場對全球經濟步入復蘇期的預期。5月29日,4月份日本工業生產比前月增長了5.2%;印度1~3月份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了5.8%;美國方面,5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為68.7,較4月份增長了3.6,為去年9月份以來最高。
供應方面,OPEC在5月28日的會議上要求成員國完成減產計劃,這一決議表明該組織有進一步推高油價的意愿。此前該組織420萬桶的減產計劃只完成了80%。由于4月以來原油價格脫離低點,不少成員國減產意愿減弱。
看起來油價似乎又將步入一輪上升周期,但李廣贊強調,短期反彈并不能改變原油市場供應相對過剩的狀況。目前美國鐵路和公路貨運受經濟疲軟影響,對原油的需求仍未恢復,此外全球需求也并未見好轉。
不能忽略的是,本次油價上漲背后還有國際炒家的身影。李廣贊表示,隨著各國逐步向市場注入更多的流動性,部分投機資金開始進入原油ETF市場,投機商在紐約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貨中凈空頭轉為凈多頭,也推動了原油價格上漲。
從目前各大研究機構的預測來看,70美元大約是年內油價的高點。海通證券預計年內原油均價在每桶50~60美元之間,方正證券則預計在50~55美元左右。
重心向政策因素傾斜
從另一方面來講,自2007年到現在,影響新能源概念股走勢的因素,已經從國際油價逐漸過渡到政策因素。
天相投顧分析師表示,今年油價上漲與新能源走好并沒有多少關聯。他表示,與兩年前情況不同,如今多個子行業如風電、核電已經步入發展期,由于行業尚未完全成熟,要與傳統能源競爭離不開政府扶持。在這一階段,市場顯然更為關注來自政策面的動靜。
回顧今年以來國內新能源板塊的幾波行情,無一不與政策有關。
元旦后以鋰電池概念股為先發帶動新材料紛紛走強,我國汽車產業振興規劃以及科技部 “十城千輛”項目起到了不小的助推作用;3月下旬住建部、財政部聯合發布太陽能屋頂計劃,讓光伏板塊迎來了持續半個月的單邊上漲;上月有消息稱新能源產業規劃即將上報國務院,以風電為代表,板塊內個股也是大多上揚。
目前可以預見的是,今年我國對新能源產業的扶持力度有望持續加強。國信證券指出,在今年末的哥本哈根會談上,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排放國之一,將會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未來可能通過征收碳稅、制定行業排放標準等強制進行節能減排,未來政策力度可能持續加強。在政策引導之下,相關行業會有較大發展。
分析師觀點
重點關注風電核電兩大領域
分析師指出,投資者應當密切追蹤政策面動向,以此來發掘行業真正的受益者。就近期而言,最重要的莫過于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
據了解,江蘇、安徽和深圳等一些地方政府已陸續推出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因此相關地域內個股可能會存在交易機會。在上述三個省市下發的新能源調整規劃中,光伏產業、太陽能電池、風電裝備、核電裝備都是受益產業、新能源汽車領域和LED產業都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而從細分行業來講,業內分析師建議可重點關注風電、核電兩大領域個股。這兩個行業基本步入“青年期”,發展態勢良好,相關企業具備業績支撐,因此風電整機龍頭廠商及關鍵零部件廠商、核電設備生產商及核材料企業均可納入重點關注范圍。
光伏產業方面,盡管整個行業目前還處于低谷,但是薄膜電池廠商憑借較低的成本,近年來市場份額不斷提升,相關公司收益上漲勢頭較好,行業仍然存在著機會。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