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02 04:05:38
當然,進入這個未來的基金經理研究生班,門檻也不低——3年學費10萬元!不過,畢業了就能成為基金經理嗎?
每經記者 李凱 發自成都
市場需求決定供給!目前基金經理成為“肥缺”,人才奇缺,國內某名牌大學經濟學院以“打造未來中國基金經理的搖籃”為旗號,在2009年設立了一個 “基金管理方向”的研究生班,培養目標直指基金經理!
當然,進入這個未來的基金經理研究生班,門檻也不低——3年學費10萬元!不過,畢業了就能成為基金經理嗎?
大學開設“基金經理班”
瀏覽目前基金經理們的簡歷,可謂 “英雄不問出處”,既有經濟學、管理學等科班出身的“對口”專業,還有與基金八竿子打不著的法學、探礦、臨床醫學等專業。不過三年后,或許基金經理隊伍中就將出現一批“根正苗紅”的基金專業正規軍。
2009年4月,國內某名牌大學經濟學院和管理學院研究生招生出現了一個新專業方向:金融學(基金管理方向)研究生班,而培養目標自然直指目前緊俏的基金經理。
從《招生簡章》看,這是為配合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該大學經濟學院聯合上海陸家嘴金融城人才發展中心在今年新設立的專業,這個專業有三大令人動心的看點:一是高質量教學,“專業課和選修課聘請國內外長期從事金融、基金、證券與投資實務方面的專家和經濟學院兼職教授授課。”其二是提供到上海各大基金公司的實習機會。三是由基金經理擔任導師,“實行雙導師制,由經濟學院教授與上海各大基金管理公司選派的基金經理共同指導。”
而這個“基金經理班”的收費自然也不菲,該研究生班三年學費共計10萬元,在國內統招研究生學費中排名前列。據負責招生的老師介紹,明年該班將繼續招生,并將寫入招生目錄。
考生很踴躍10萬不嫌貴
“打造未來中國基金經理的搖籃”——這是該研究生班招生簡章確定的“培養目標”,“基金經理”的職業自然引來了考生們擠破頭的報考熱情。招生簡章原本計劃招生30名,但負責招生的老師告訴記者,實際報名達120人,最后錄取了60名。
學經濟學,自然最精湛于計算成本和收益的關系。不少學生和家長認為,10萬元的學費與將來的職業“錢”景比起來不值一提,甚至有家長表示:“別說10萬,就是20、30萬,也要來讀。”
基金經理這一職業之所以備受垂涎,也是因為不僅“肥”還很“缺”,目前基金經理屬于稀缺人才資源,各家基金公司爭相搶奪,由于供不應求,大多數基金經理同時管理兩只甚至三只基金,即所謂“一肩雙挑”,甚至“一肩三挑”。而這種情況無疑會弱化基金風格,致使業績雷同,這也是目前基金業存在的嚴重問題。國內高校及時推出“基金管理”研究生班,正是為了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
“科班出身”看上去很美
按照市場需求打造出來的“科班基金經理”是否為業內所認可呢?
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笑言:“我們現在也不知道基金經理是不是可以訓練出來的?”他不認為短期培訓能起多大作用,“有基礎很好,但是基金經理更需要長期積累,除了專業知識外,工作態度和性格因素也十分關鍵,而這是課堂上很難學到的。”
一位投資總監則直言:“領導是從基層做起來的,而不是學出來的。”
縱觀目前基金經理們的簡歷,大多數擁有碩士以上文憑,不少還具有CFA和CPA資格,他們經過多年摸爬滾打的實戰,從研究員做到基金經理助理,再到基金經理,甚至投資總監。一路攀爬直至金字塔頂尖,驀然回首,已“白了少年頭”。
“基金經理班”畢業是否就可以縮短奮斗歷程、一步登天?上述老師表示,該研究生班的學生畢業后同樣需要在基層鍛煉,而到基金公司實習也并不意味著一定能留下,“基金公司會根據他是否具有培養潛質來決定留不留人。”看來,這類研究生班對將來的職業肯定是有幫助的,不過畢業后能不能當基金經理就很難說了,還是那句老話“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科班”基金經理能否名副其實
基金經理緊缺——這一話題已是老生常談,而至今仍沒有明顯改變的跡象!所以,我們看到在眾多“大佬”選擇離開之后,眾多陌生的名字出現在基金經理的位置;所以,在眾多基金經理的“公轉私”后,“80后”被推到了基金經理的前臺。
如何來改變目前基金經理的緊缺局面呢?國內某著名高校開設“基金經理研究生班”,似乎為基金經理缺口找到了一條陽光大道,而且今后基金經理都是 “科班”出身了。
這一創舉對國內基金業的推動無疑是積極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高校嘗試通過學校打造基金經理,市場人士心中仍有種種疑惑:
首先,研究生招生的標準不外乎是考試和面試成績,但是考生的心理素養、投資經歷、風險承受能力等等,顯然并沒有明確的標準;
其次,雖然說聘請基金經理當導師,但基金經理能夠投入多少精力,不得不讓人懷疑;
第三,投資的關鍵在于“經驗”和“感悟”,而這是書本上難以真正學到的,需要通過長期實踐才能得到,3年的短暫學習,就能夠真正掌握投資的真諦嗎?
所以,邁出了第一步固然可喜,但如何讓“科班”出身的基金經理真正名副其實,更值得我們深思!
每經記者 李凱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9604220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