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商論劍增值業務決定成敗
2009-05-15 03:00:49
每經記者 陳未臨 發自上海
對于三家運營商增值業務方面的部署,Gartner公司手機行業分析師Sandy沈認為,對于運營商來說,3G規模能否擴大,關鍵在于能否推出足夠多、且有足夠吸引力的3G業務;也就是說,增值業務的業績將決定運營商在3G時代的成敗。
5月17日,中國聯通的WCDMA網將投入試商用運營。從此,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之間的3G大戰正式展開。在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呂廷杰看來,3G之戰除了將給用戶帶來新的體驗外,還會造成運營商進一步優勝劣汰,最終形成兩家巨型運營商相互競爭的格局。
電信專家此番“雙寡頭”預言會否成真?從三家運營商3G起跑姿態中,或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增值業務部署各有側重
5月11日,中國移動投資5億元建立的視頻產品創新基地在上海揭牌。按照規劃,該基地將發展成全國最大的無線視頻產品和內容運營中心。之前,中國移動還在廣東部署了一個MobileMarket基地,將成為中國移動與互聯網內容提供商合作的統一平臺。
中國電信方面,據上海電信市場部經理張頡華透露,目前,中國電信已經與多家終端商和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展開了深度合作。
中興通訊手機體系CDMA產品總經理李繼朝透露,中興目前已拿到中國電信根據20種新EVDO業務的定制要求,中興將根據這些要求進行深度定制。
上海電信方面還透露,近期該公司將陸續推出移動支付、手機對講、手機信息推送、移動社區、手機游戲等幾大增值業務,目前與微軟公司合作的“天翼LIVE”、與SMG合作的手機IPTV等單個新業務也即將面世。
最晚啟動3G業務的中國聯通,由于沒有其他兩家缺少終端的顧慮,在WCDMA網試商用前一個月就在上海率先發布了3G新應用第一項——基于非接觸式通信(NFC)技術的手機支付業務;近日,又啟動了其移動互聯網業務運營支撐公司——聯通新時訊通信有限公司的人員公開招聘。
對于三家運營商增值業務方面的部署,Gartner公司手機行業分析師Sandy沈認為,對于運營商來說,3G規模能否擴大,關鍵在于能否推出足夠多且有足夠吸引力的3G業務;也就是說,增值業務的業績將決定運營商在3G時代的成敗。
終端制約下的移動和電信
目前,在三種3G制式中,除了中國聯通的WCDMA終端選擇較豐富外,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都正面臨終端短板。
3月中旬,中國移動宣布出資6億,啟動了旨在推動終端商和芯片商合作的“TD-SCDMA終端專項激勵資金聯合研發項目”招標;4月中旬,又搶在其他兩家運營商前面,通過多個渠道推出了TD上網本。4月下旬,中移動基于Linux內核、采用Andriod源代碼的OMS操作系統平臺也通過LG的樣機正式亮相。
在中國移動的積極運作下,目前TD手機的種類已經比去年4月試商用之初多了幾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市場排名前五的手機廠商中,除了兩家韓國廠商外,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愛立信至今都還未推出過TD制式的手機,而這些廠商在傳統非運營商定制渠道擁有巨大優勢。
與中國移動TD技術不夠成熟不同,中國電信EVDO終端欠缺的原因,仍是CDMA產業從未解決過的致命傷——高額專利費。由于核心技術集中于一家公司,準入門檻壟斷定價,CDMA產業一直 “曲高和寡”。
中國電信3月中旬首批在上海、江蘇、北京等地啟動CDMA2000網試商用時,并未同時發布EVDO制式手機以及相應的資費套餐。電信管理層在接受采訪時直言,造成此種情況的原因正是手機廠商對EVDO制式的支持程度不足。
為了改變上述產業現狀,中國電信正以產業鏈開放化喚起終端商和服務商的參與熱情。如上海電信與互聯網游戲商第九城市合作推出的 “天翼人”3G業務,用戶可以使用手機號支付在第九城市產生的相關業務費用;雙方還會在業務上進行合作,并共享雙方的市場渠道。
上海電信方面透露,像“天翼人”這樣由電信與服務商深度合作推出的業務,將會成為未來電信3G業務的主要類型。
“W”的先天優勢能維持多久
4月28日,中國聯通發布了其全業務單一品牌“沃”。通過這個擁有豐富中文和語音含義的品牌標識不難看出,這家最晚啟動3G業務的運營商對于WCDMA這個商用最成熟的“W”網充滿自信。
數據顯示,目前,WCDMA用戶占3G用戶總數的78%。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末,全球WCDMA用戶數達到2.9億。蘋果的iPhone如無意外也將通過中國聯通的渠道進入中國市場,無疑將拉攏更多國內粉絲。同時,有市場傳言稱中國聯通也在著手開發手機操作系統平臺“UniPlus”,也有猜測認為聯通“UniPlus”也許與iPhone有關。
不論“Uniplus”是否成形,相比其他兩家,聯通在終端上的優勢從上千款的既有機型就可看出。但呂廷杰指出,奧運會、世博會兩個大項目,以及政府部門對中移動的業務支持,以及中國電信作為最老牌的電信運營商在市場把握上的經驗優勢,都將彌補他們在終端上的不足,逐步縮短他們與聯通之間的先天差距。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