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9 02:27:43
每經記者 馬宇飛
隨著A股市場不斷攀升,一出名為 “博弈”的大戲開始逐漸進入高潮:主演之一的產業資本,也就是出籠的大小非,在“五一”節后不斷加強對上市公司股份的減持力度;而另一位主演——以機構為代表的金融資本卻在不停地將資金打入市場。
在滬指站上2600點、深指重回萬點的背景下,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又一次站到了對立面上。兩個對市場走勢舉足輕重的資本分歧再現,將給后市帶來如何的影響呢?
狂吐
產業資本減持提速
以大小非為代表的產業資本減持,被認為是A股市場的“下山猛虎”。在市場不斷走高之時,這只“猛虎”又蠢蠢欲動了。
WIND統計數據顯示,本周(5月4日~5月8日)兩市迎來一波減持的浪潮,共有26家上市公司發布40次大小非減持公告,累計減持股份數量高達2.76億股。僅這一周,發布減持公告的上市公司數量就達到了4月份全月67家的38.81%;累計減持股份的數量達到4月份4.8億股的57.5%,減持提速的跡象較為明顯。
本周五,這波減持的浪潮更是迎來了高峰。當日滬深交易所共有12家上市公司發布股東減持公告,其中有11家為大小非減持。
按照公告披露的數據,本周減持數量超過1000萬股的公告有8次,分屬7家上市公司,紫金礦業、韶能股份(000601,收盤價6.29元)、保利地產(600048,收盤價21.73元)、福建南紙(600163,收盤價4.77元)、廣鋼股份(600894,收盤價4.76元)、宜華木業以及瑞貝卡(600439,收盤價11.33元)等均榜上有名。
其中,紫金礦業的自然人股東柯希平在4月27日~5月5日期間,累計減持7476.69萬股,占到公司流通盤的1.18%,排名第一位;而韶能股份、保利地產的大小非分別以減持4521.75萬股、2088.63萬股緊隨其后。
“隨著股指不斷地攀升,產業資本逢高減持的沖動正被逐漸調動起來。”國信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湯小生表示。
深圳一位資深私募經理也指出,產業資本減持提速的信號表明,經過一輪較大反彈后,部分個股的估值水平已超出產業資本可“容忍”范圍,“和去年底大舉入市搶籌不同,現在產業資本開始覺得A股變貴了。”
狂吞
機構資金大舉買入
與產業資本加速減持不同,以機構為代表的市場金融資本在近期大量買入。
“全景證券分析師”系統的監測數據顯示,4月份,深滬兩市合計凈流出資金511.14億元,其中機構資金凈流入172.27億元,散戶資金凈流出683.41億元。
進入5月份后,以機構為代表的金融資本更是加大了買入的力度。數據表明,僅本周五個交易日內,滬深兩市合計凈流入121.28億元,其中機構資金凈流入規模高達199.34億元,比4月份全月還高出27.07億元。
“機構資金主要是流入了大盤藍籌股。”莫尼塔策略研究主管張志洲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宏觀經濟面的逐步向好,以及不確定性的因素越來越少,機構投資者的配置重點也將從題材股和中小盤個股轉向估值較低、業績增長較明確的大盤藍籌。“這也是近期石化、銀行以及鋼鐵等大盤藍籌表現強勢的主要原因。”
張志洲認為,無論是大小非等產業資本還是普通投資者,在對實體經濟拐點的把握上,肯定遠不如機構等金融資本。“在股指較高的背景下,普通投資者和產業資本可能會產生逃跑的念頭,從而錯過了大盤藍籌的長期機會。”
對于持續流入的機構資金性質,湯小生給出了自己的看法,“主要是近期新發的基金建倉所為,包括部分前期踏空的保險資金。”
分析
分歧或導致個股分化
截至本周五收盤,滬指報收2625.65點,較去年底部時的1664.93點上漲了57.70%。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出現巨大分歧,將給后市的發展帶來何種影響呢?
“這主要是兩種力量市場對估值判斷的差異造成的。這種差異可能將造成后市個股的行情出現分化。”前述私募經理如是判斷。
張志洲也認為,隨著機構等金融資本逐步流入,后市大盤藍籌股仍將繼續近期強勢的表現。其中,石化、銀行、地產以及焦炭等板塊值得投資者關注;而另一方面,對于部分前期上漲較快、估值偏高的中小盤股和題材股,大小非減持的壓力將繼續存在,對其股價也將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大盤藍籌股的大小非多為國有單位,近期大量減持的可能性不大;反倒是一些中小盤個股,其大小非多為民營公司,減持沖動也不受限。”上述私募經理表示。
據湯小生判斷,后市滬指將出現快速上沖摸頂的現象,上沖頂部在2800點~3000點之間;在股指上沖的過程中,產業資本減持的力度還將持續加大。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