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千萬臺 高能耗空調“變臉”下鄉?
2009-05-08 02:45:37
每經實習記者 張超 發自北京
上千萬臺庫存高能耗空調去哪里了?一位生產商透露:“這些積壓的高能耗空調大多直接返廠改換包裝,換上了2、3級的高效能標識,再出廠銷售。”
從2008年6月出臺意見稿至今,《房間空調器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已經醞釀了近一整年的時間,其間數次傳出將正式實施的風聲,但在各方爭執之下,這項被業內稱為空調能效新標的政策至今仍舊“難產”。
在此期間,上千萬臺將因能效新標的出臺而被淘汰的庫存高能耗空調,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目前,這批空調除少量仍在市場銷售之外,大多數下落不明。有消息稱,這些高能耗空調在被更換包裝之后,正以低能耗的新身份,借 “家電下鄉”之機熱銷二三級市場。
庫存嚴重
去年國內庫存達1500萬臺
“除了海爾因采取‘日清’戰略積壓量較小之外,許多其他空調企業存在巨大的庫存積壓。”
據悉,空調新能效標準已推遲發布,主要原因是行業對此分歧意見較大。
2008年6月,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國標委)在其網站上公布了 《房間空調器能源效率限定值及能效等級》征求意見稿。根據征求意見稿,國標委擬將中國市場的空調能效標準門檻,由現行的5級能效比提升為2級或3級能效比,即提高2~3個等級,此舉意味著市場上正在流通的4、5級高能耗空調將退出歷史舞臺。
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能效標準管理中心所長王若虹曾聲稱,空調能效新標最晚在2009年3月實施。
但2008年的制冷業形勢不好,讓空調產業遭遇寒流。
國家信息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整個2008年,中國空調行業的庫存量達1500萬臺,以平均每臺2000元計算,庫存資金高達300億元,而在這些庫存空調中,近80%屬于即將被淘汰的4、5級產品。
“除了海爾因采取‘日清’戰略積壓量較小之外,許多其他空調企業存在巨大的庫存積壓。”上海的一位空調商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看看格力、美的的年報,它們的庫存量分別是471.34萬、320.34萬臺。一旦新標實施,這些庫存產品就可能難以賣出。”
采訪中有專家表示,國標委空調新能效標準之所以推遲發布,主要是為企業消化庫存的高能耗產品留出更多時間,這也是當前的權宜之計,否則企業虧損太多,在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經濟不景氣的現階段,對國家經濟也無裨益。
近日,王若虹也向記者證實,空調新能效標準已經推遲發布。“主要原因是行業對此分歧意見較大,至于空調新能效標準何時推出目前還尚無定論。”
銷售碰壁
商場清退 “家電下鄉”排斥
“大商場徹底清退,‘家電下鄉’又排斥銷售,高能耗空調幾乎成了過街老鼠。”
高能耗空調要找銷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仍執行以往的銷售策略,1500萬臺的庫存是一個很難消化的數字。目前可采取的策略一是降價,二是開發農村市場,與市場接近飽和的城市相比,農村依然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經濟咨詢中心副主任陸刃波表示。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幾乎所有空調企業都與陸刃波的觀點不謀而合。從2008年下半年開始,降價甩賣空調的海報隨處可見。山東的空調銷售商李令軍告訴記者,實際上,由于成本上漲的幅度遠遠高于價格上漲幅度 (空調整機的成本平均提高了23%,但平均價格僅上漲6%),2008年企業的利潤已經大幅下滑。再一降價,有的銷售商只能賠錢賣。
因為出貨壓力很大,利潤又嚴重縮水,2008年全國發生了數十起空調經銷商攜款逃跑事件,李令軍也因不堪重負而轉行。
“我們也曾經把希望寄托于‘家電下鄉’。”上述上海空調商告訴記者。“但‘家電下鄉’不但沒成為救命稻草,反而給高能耗空調直接下了‘封殺令’。”
2009年3月5日,“家電下鄉”首批8省空調項目正式招標,商務部、國家質檢總局對下鄉空調產品的能效標準提出了必須在3級以上的硬條件,讓很多空調企業通過下鄉推銷4、5級空調的美夢落空。
與此同時,國美、蘇寧、大中等又相繼重拳清退商場里的4、5級空調。
“大商場徹底清退,‘家電下鄉’又排斥銷售,高能耗空調幾乎成了過街的老鼠。”中國家電協會副秘書長陳鋼對記者表示。“受制于銷售渠道,高能耗空調的銷售并不樂觀,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大量庫存高能耗空調將是‘燙手的山芋’。”
據記者了解,目前有近1200萬臺高能耗空調的甩賣迫在眉睫。“按照目前的銷售前景,這1200萬臺高能耗空調至少還需要兩年才能賣完。”一位資深空調生產商對記者表示。
“變臉”下鄉?
古怪!“2級”只賣1699元
“許多積壓的高能耗空調直接返廠改換包裝,把4級、5級高能耗標識換成高效能的標識,再出廠銷售。”
“樂觀估計,從去年底到今年5月,市場最多銷售了400萬臺高能耗空調。”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空調生產商向記者表示。
但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市面上在售的4、5級空調并不多。在北京的國美、蘇寧等家電賣場的空調展區,已看不到4、5級空調的身影。“4、5級空調目前在北京城區已無銷售,只是在國美、蘇寧等大商場尚未觸及的區縣尚有少量貨源。”國美電器北京分公司總經理閆小兵表示。
“五一”期間,記者在山東的三聯、華聯、振華等各大商場看到,4、5級空調所占比重不足3成。不管是外資品牌還是國內品牌,變頻空調和1、2級的節能定速空調都是主打產品。
為了得到更確切的消息,連日來,記者就高能耗空調的問題多次致電美的、格力等空調企業,但均未得到回復。
曾經壓得空調商喘不過氣來的上千萬臺高能耗空調都到哪里去了?一位生產商向記者透露,“這些積壓的高能耗空調大多直接返廠改換包裝,把4、5級的高能耗標識換成2、3級的高效能標識,再出廠銷售。”
一位曾經供職青島某空調企業的資深媒體人也向記者證實,該企業早在2006年就有產品 “回爐”之說。“比如你想要4級產品,而我只有5級的,怎么辦呢?我們把5級的包裝箱打開,把能效標識、說明書換成4級,這就是4級產品了,反正消費者也辨別不出來。”
據透露,這些“變臉”空調目前主要銷往鄉鎮等二三級市場。
一位生產商告訴記者,目前在“家電下鄉”的產品中,有很多表面上打著“2級”的產品,價格只賣1699元,實際上真正的2級產品比這個價格要高得多,他認為,這些產品大部分應該是假冒的,否則會虧本。
海信科龍空調的一位銷售人員對記者解釋說,“家電下鄉”產品的型號與原有市場上在銷的型號不相同,因為“家電下鄉”產品是專門單獨生產的新產品,但其質量要求也非常高,即使是上游零部件的采購,也要受國家質檢部門的檢查和監督。
專家建議
兩個途徑防“變臉”
據了解,廠商之所以有“變臉”這種討巧的做法,主要是因為空調設計和電腦軟件不一樣:電腦軟件一旦出現更高的版本,即可在原有版本的基礎上直接生機;而空調則不行,空調是無法進行升級的,其系統設計、結構設計都“已成定局”,除非你把原來的空調砸爛重做,否則不可能把低級產品升成更高級別產品。生產商不舍得將上千萬臺4、5級能耗的空調砸爛,又希望規避政策將其賣掉,于是將4、5級空調換個2、3級的標識,自然成了一舉兩得的好事。
為什么“變臉”空調主要銷往二三級市場?相關人士認為,“一方面是城市消費群體的維權意識普遍增強,另一方面是鄉鎮根本沒有相應的檢測機構。”
關于空調企業是否存在產品“變臉”、國家監控是否不力的問題,中國家電協會副秘書長陳鋼并不愿意評論,“得罪人的事,我不能多說。”
“國家制定了空調的效能標準,但在具體監控環節卻是一片真空。”一位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家電在流通環節缺乏監控,這已是業內都知道的事實。
“空調在出廠前,沒有任何監督檢測,而是由工廠根據國標委提供的統一模本自行印刷、粘貼能效標識。在進入流通領域后,也沒有質檢部門把控,消費者只能根據空調上的標識,想當然地購買。”上述業內專家說。
記者隨后聯系了多位空調生產商,他們也認同該專家的表述。
“要防止‘變臉’,至少需要從兩方面著手。”著名空調專家、《空調銷售》雜志副主編張彥斌告訴記者,試圖依靠企業自律來杜絕弄虛作假是很困難的,加強監控才能從根本上治理“變臉”。“首先是在出廠前,由第三方檢測機構到工廠抽樣檢測,這是抓源頭;其次是在各賣場,由質監部門定期檢測,這是抓銷售。”
“光有能效標準是不夠的,關鍵是要通過監管把標準有效落實。這就好比說食品有了安全標準,但監管不到位,就直接導致了‘三聚氰胺事件’。”專家表示,“隨著空調銷售旺季的到來,國家質檢部門必須加大對空調的檢驗力度,不能在空調業也上演‘三聚氰胺事件’。”
資料:空調能效標識
能效標識是判斷家電能耗等級的一個標準,判定空調能效等級的依據是國家標準《GB12021.3-2004房間空氣調節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級》,該標準于1989年12月25日批準,2004年8月23日修訂,并于2005年3月1日正式實施。該標準能效等級的判定目前只考量制冷能效比EER,制熱能效比COP則未列入考量范圍。
能效標識的底色為藍色,頂頭有“生產者名稱”、“規格型號”等信息,最重要的是要看標識的中間部分,總共有5個等級標記,分別是(3.4以上是一級、3.2-3.4為二級、3.0-3.2為三級2.8-3.0為四級、2.6-2.8為五級)從綠色到紅色,并在左邊有信息提示從“能耗低”到“能耗高”,在右上角有明顯的規格型號產品的能效等級。
標識的下部提供有 “能效比”、“輸入功率”以及“制冷量”的具體數據,其中“輸入功率”表明了空調在標準工況下工作時所要消耗的電能,“制冷量”則是表示空調在標準工況下工作的制冷能力,“能效比”則可以由前兩者計算得出:
能效比=制冷量÷輸入功率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