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06 03:14:16
每經記者 夏子航 發自上海
泡沫的出現就是因為產業的發展速度和對市場的期望高出了實際需求。目前光伏產業的泡沫,實際上就是前幾年的發展過快造成的。
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即將出臺的消息,讓市場目光再度聚集到新能源相關行業和企業上。很多人因此高呼“新能源的機遇來了”,而此時,中國“太陽能大王”施正榮卻在“擔憂”。
昨日,SNEC2009年國際太陽能光伏大會上,施正榮指出,中國正在醞釀更大規模的振興新能源產業規劃,但政府也很擔憂,中國企業過去都是一哄而上、一哄而下,他擔心“在光伏產業正處于結構調整回歸理性階段,(振興規劃)又會造成‘春秋戰國’。”
“金融危機下都不好過”
施正榮作為中國新能源行業領軍人物,旗下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在去年第4季度財報交出凈虧6590萬美元且毛利率僅為0.6%的答卷之后,他的擔憂不難理解。
4月28日的2009年中國(洛陽)太陽能光伏產業年會上,尚德與天威英利、賽維LDK等13家業界巨擘共同簽署《洛陽宣言》,明確在2012年實現光伏發電每千瓦時1元錢的上網電價目標。“兩年前,我給我們產業提出1元/度的目標時,希望是在2012年左右實現,沒想到今年就實現了。”施正榮昨日表示。
施正榮在會議間隙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強調,需保持光伏產業有序競爭,“現在這個金融危機下,大家日子都不好過。”
去年第4季度以前,尚德以其“太陽能”光環閃耀奪目,其在美國上市的股價一度沖上85美元/股,施正榮也在2006年成為中國首富。但2009年2月27日,其股價已跌至6.09美元/股。
施正榮此前坦言,尚德在2008年9月購買了一些價格較高的硅,這成為尚德業績下滑的重要原因。據介紹,硅材料在2008年9月仍處于緊缺狀態,尚德為準備后續生產,當時以350美元~400美元/公斤的價格購買占當年四季度計劃產能需求量約三分之一的多晶硅。然而2008年10月起,硅價暴跌。尚德也不得不減產,裁員10%并緩聘2000名新員工。
昨日,施正榮回顧此前的危機時說,“現在我們感覺泡沫確實破了,我一開始想的是泡沫要到今年6、7月份才會破,沒想到金融危機影響下,這個過程提前了10個月。”
警惕下一輪泡沫
今年3月26日,財政部、住房與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太陽能光電建筑應用的實施意見》,這被形象地解讀為“屋頂光伏計劃”,也成為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一個極大的發展契機。
施正榮對此卻有其特殊的謹慎。“屋頂光伏計劃出臺后,舉國上下,不管是多晶硅的,還是電池、組件的生產企業,不管大小,都上馬申請,這可能會對工程質量造成影響,而這會給社會留下不好的印象。”施正榮指出,“我想大家還是謹慎為好,盡管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觀點。”
中國投資咨詢網產業研究中心統計稱,在2008年最后幾個月里,中國有350家光伏(太陽能發電)企業倒閉。很多人也把光伏產業這次歷練與此前的互聯網泡沫聯系起來。對此,施正榮有他的見解,“所謂泡沫,并不是產業出現了問題,泡沫的出現就是因為產業的發展速度和對市場的期望高出了實際需求。目前光伏產業的泡沫,實際上就是因為前幾年的發展過快造成的。”
多位太陽能光伏專家表示了與施正榮一致的看法,太陽能光伏產業前景十分廣闊,用施正榮的話說,“人類要發展需要能源,人類要生存需要環境,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再沒有比太陽能更好的產業。”但同時,這個產業很復雜,有很多機會,同時又瞬息萬變難以把握。
施正榮昨日表示,在目前情況下,太陽能光伏產業必須有序競爭,“這才有助于長遠發展。”
電價2元/度才能保證微利
我國首個光伏發電示范項目招標已經成為眾多光伏業內人士的關注焦點,不出意外,國投電力(600886,SH)聯手英利控股將以頗具爭議的“超低價”中標。
正是在這場甘肅敦煌10兆瓦并網光伏發電場項目之爭中,國投電力和英利控股聯合報出了0.69元/度的電價,這一價格遠低于對手們1元~2元/度的報價。
施正榮認為這個明顯過低的報價會給光伏產業帶來巨大隱患,他直言,“我們早已經知道結果,未來的光伏發展中,不可能有1000家、2000家、5000家都會成為最大的企業。如果現在我們不理性,去自相殘殺,現在就報出來6毛9的電價,那會死得更早更快。”
他認為,中國太陽能政策規定電價在2元/度是比較適宜的,大家都有微利,這樣這個產業才能長遠發展,“我相信這個產業前景非常廣寬,非常光明,但只有那些堅持創新,大量科研投入,創造國際品牌,尋求產業內外合作的企業,才是最后的贏家。”施正榮表示。
行業背景
光伏行業面臨洗牌
當電力、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頻頻告急,能源問題日益成為制約國際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時,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實行“陽光計劃”,開發太陽能資源,尋求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在光伏市場巨大潛力的推動下,各國的光伏制造業爭相投入巨資。據有關機構統計,近10年里,全球太陽能電池產業規模擴大了35倍,2008年世界太陽能電池產量已達5456兆瓦,組件產量已達6791兆瓦。
受國際市場拉動,我國太陽能電池產業同期也出現了迅猛增長。2002年以來,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的年均增長速度超過了100%,2008年太陽能電池產量已突破2000兆瓦。繼2007年后繼續保持全球市場份額第一的地位,多晶硅產量也已突破了4000噸。一批太陽能級硅及光伏企業(如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和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等)快速成長為行業的領頭羊。
在供不應求的市場條件下,多晶硅現貨價格從2005年的每公斤35美元一路攀升至2008年每公斤480美元的歷史最高峰。受暴利驅動,國內企業開始紛紛上馬多晶硅項目。數據顯示,隨著2008年國內多個多晶硅項目陸續投產,全年產量已達4000噸以上,大大緩解了光伏產業鏈的多晶硅原料供應短缺情況,同時也推動了中國市場多晶硅價格的下降,目前國內多晶硅現貨價格每公斤大約僅100美元左右。
截至目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太陽能電池生產國。然而光伏發電成本高昂,再加上我國一直沒有實施《上網電價法》,相關光伏項目的立項、補貼等審批也很嚴格,造成國內市場需求不足,過度依賴國外市場,95%以上產品用于出口。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歐美市場近期需求大幅下降,自2008年四季度以來,國內光伏行業普遍虧損。招商證券認為這種趨勢仍將持續到今年二季度。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太陽能光伏行業的洗牌將不可避免。
每經記者 方俊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