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產品輪番漲價板塊機會仍難預料
2009-04-11 02:40:56
每經記者 方俊
隨著國際原油價格的反彈,3月份以來無論是大宗化工產品還是精細化工產品,價格都出現了較大幅度上漲。其中上周磷酸、醋酸等化工產品價格單周就上漲了20%左右,化工產品需求已經開始回暖了嗎?
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產品漲價主要是由于原材料漲價、成本上升所致,同時也受到了季節性因素影響。因此相關產品價格的上漲只能認為是反彈,對于相關板塊個股也應該區別對待。
化工產品3月紛紛漲價
資料顯示,PTA(精對苯二甲酸英文簡稱,主要用于制造滌綸等化工產品)價格自去年11月份以來就開始不斷上漲,今年3月份以來表現尤為突出。據中國化工網數據顯示,自3月初PTA價格就上漲了20%。
不僅PTA,PE(聚乙烯)、樹脂等大宗化工產品在3月內也均有20%左右的漲幅。據上海東崢物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陸曉峰介紹,聚乙烯價格過年后就經歷了幾波小行情,特別從3月中旬開始一路上揚,高壓產品從8500元/噸上漲到10000/噸以上,低壓產品從8000/噸出頭,最高的一直漲到12500元/噸,近期也維持在12000元/噸左右。
除大宗化工產品價格上漲外,部分精細化工產品也是紛紛漲價。面對化工產品價格輪番上漲,有樂觀分析人士表示,隨著宏觀經濟下滑勢頭得到遏制,而去庫存化基本完成,二季度4萬億投資刺激政策與各行業的產業振興規劃的效果也將逐漸顯現,對化工品的需求將增大,同時二季度國際石油價格有望繼續反彈也將進一步推動基礎化工產品價格的上漲,因此產品漲價將持續下去,二季度基礎化工行業將觸底企穩。
漲價只是反彈 需求尚未回暖
化工產品需求真的回暖了嗎?產品價格上漲具有持續性嗎?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目前大部分產品漲價都是受成本推動因素影響,產品漲價沒有持續性,因此不能輕易說需求出現回暖。
他們指出,化工產品的上漲并非是一個獨立行情,其原材料原油的價格也是一路上漲,特別是國際原油價格從3月初的40美元/桶,最高上漲到54美元/桶。
上海一家大型券商行業分析師表示,近期產品漲價一方面是由于原油價格上漲導致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去庫存化基本完成,加之受季節性因素影響需求有所回升。這種漲價只是短期反彈沒有持續性,因為需求并沒有真正回暖。
渤海證券行業分析師劉威表示,這波上漲只能認為是一個反彈行情,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原材料成本推動,需求實際上并沒有明顯回暖。
產品漲價 板塊機會仍難料
化工產品價格出現上漲,相關板塊是否具有投資機會呢?
上周磷酸價格單周就上漲21.23%,但主要生產磷酸的澄星股份、興發集團以及六國化工等個股表現并不盡如人意;醋酸單周上漲20.69%,主要生產廠家華魯恒升、江蘇索普以及丹華科技等股價的表現也是波瀾不驚。記者昨日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澄星股份,公司工作人員表示,磷酸價格近期出現了上漲,但這只是受季節性需求的影響,未來價格上漲不具有持續性。
這也印證了上述分析師的看法,他指出上個月草甘膦價格是一路上漲,一度從27000元/噸上漲至29500元/噸,但新安股份、華星化工、揚農化工和江山股份股價均沒有出現大幅波動。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受需求下滑的影響今年1~2月行業開工不足,同時化工產品價格整體處于底部,基礎化工行業盈利相比2008年出現了明顯衰退,其中化學原料及制品行業的利潤同比2008年下降了54%,行業整體滑入低谷。他表示,盡管近期部分產品價格出現上漲,但由于價格上漲沒有持續性,未來業績好轉還需要需求的持續拉動,因此產品價格的短期反彈并不能帶來相關的投資機會。
【操作參考】
4萬億受益板塊值得關注
石油化學工業協會的統計顯示,2009年1~2月全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累計利潤總額339.71億元,同比下降56.36%;化學工業累計利潤總額96.78億元,同比下降54.60%,一季度化工行業盈利預計下滑50%左右,但農藥、化工煉油設備和一些特種化工品子行業如炸藥等盈利下降幅度相對較小。那么未來化工行業哪些板塊和個股值得投資者關注呢?
分析人士指出,對于相關產品價格能持續反彈以及持續受益于4萬億基建投資的民爆類、道路瀝青、新材料類板塊應值得關注。
安信證券行業分析師方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產品漲價要分析其原因是受需求拉動還是成本推動。如果是受需求拉動影響,企業的毛利率就將上升,那么就值得關注;但如果是受成本推動漲價,即公司產品漲價是由于原材料上漲導致那么應該持謹慎態度。
申銀萬國昨天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農業上游化工品如化肥、農藥等價格上漲過程基本完成,預計二季度價格平穩,三季度可能會季節性波動下行;汽車、工程機械、家電帶動的改性塑料、輪胎等銷售回暖,毛利率同比大幅擴大;而基建帶動的民爆產品銷量也將逐步復蘇。因此,建議投資者對受需求拉動且價格可能持續上漲的公司重點關注。而民爆公司可能在第二季度才開始體現受益于基建投資的影響,因此第二季度相關民爆公司銷量可能也會逐步恢復,應值得關注。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