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最大奶牛基地自救 政府鼓勵散戶出租
2009-04-09 02:33:51
每經記者 劉丹 發自石家莊
據行唐縣畜牧局人士介紹,三鹿事件后,相關部門進行了整頓,加上市場淘汰,養殖小區數量大幅度減少。截至2008年底只剩大概70個小區,“目前還能賺錢的只有10個左右”。
擁有華北地區最大奶牛養殖基地縣的河北,因為離北京較近,吸引了三鹿、伊利、蒙牛、旺旺等國產乳品企業在此扎堆。因為三鹿事件,河北省奶業遭受巨痛:奶農殺牛倒奶損失慘重,養殖小區經營難以為繼。為整頓產業,恢復市場信心,河北奶牛養殖大縣行唐、望都等縣的多方救贖行動正在展開,其中包括政府出資鼓勵奶牛養殖小區租用農戶的奶牛。
【現狀】
4個月消失2.5萬頭奶牛
河北省行唐縣是全國奶牛養殖第三大縣,同時也是華北地區最大的奶牛養殖基地縣。全縣曾擁有7.5萬頭奶牛,每天能產奶600多噸,有幾十個養殖小區、上百個奶站。
三鹿事件后,河北省清理了130多家問題奶站。隨著飼料價格上漲、奶價降低、企業拒收情況的增多,很多人選擇少喂牛飼料,或者干脆將產奶的牛都低價賣到外地,甚至宰殺奶牛當肉牛賣,只留下小牛,等待情況的好轉。
行唐縣畜牧局數據顯示,2008年年底,全縣奶牛存欄量7.5萬頭;截至目前,全縣奶牛只剩不到5萬頭。僅4個月,2.5萬頭牛消失,淘汰率在40%以上。
河北靈壽縣也存在同樣的情況。靈壽縣農業畜牧局數據顯示,靈壽縣共有奶牛養殖戶1634戶,奶牛存欄11767頭,其中產奶奶牛6119頭,日產鮮奶50噸。當地養殖戶介紹,年初至今,已經有幾百頭奶牛被當作肉牛宰殺,“奶牛價格在7000元,按肉牛賣只能賣5000多元。”
【散戶】
產業升級喜憂參半
三鹿事件后,河北奶業正加速產業升級。記者在行唐縣奶協了解到,為保證奶源質量,當地政府在2008年年底要求奶牛散戶在2009年6月之前全部進入奶牛養殖小區,以便統一管理、集中防疫。但這給奶農帶來機會的同時,也給他們帶來了不便。
據了解,行唐縣每家養殖奶牛1~10頭不等。盡管大部分奶農把養殖奶牛當作副業,但是奶牛的收入占據了奶農家庭收入的大部分。奶農們一天喂三次牛,擠三次奶,如果家里養了10頭奶牛,一天要花3~5個小時在奶牛身上。以前,每個村都有奶站,賣奶很方便;現在散戶要賣奶,就得把牛放進幾公里外的奶牛小區托管。這時問題出現了,散戶若趕上農忙季節,養牛和家務、農業勞動等發生沖突,牛太少的奶戶就會放棄養奶牛這個副業。
換句話說,當地推行規模養殖小區,就是要奶農把副業作為主業來做,要求一部分人放棄養牛。如此以來,以養殖奶牛為副業的奶農,經濟來源將大大減少。
【小區】
經營者多面臨虧損
最初大量接納散戶奶牛而嘗到甜頭的小區業主,目前也面臨艱難的選擇。
一名小區經營者王先生介紹,目前大型企業只收購產能在2噸/日以上的小區奶源。據悉,經過慘烈的市場淘汰,當地奶廳、奶站基本沒有了,只有較大規模的小區幸存下來。產能低于2噸的小區只能托靠在大區下賣奶,否則只能賠本賣給當地企業。
行唐縣秦臺村口頭鎮張兵虎是個擁有400頭成乳牛(產奶牛)小區的經營者,“原來跟伊利集團有合作,3月份解除了協議”,原因是2002年建設的小區部分設施已經陳舊,相關手續也不齊全。迫于無奈,張兵虎眼下忙著尋找新的出路。
據介紹,企業按照質量將鮮奶分為A+,A,A-3個等級,A+奶主要是用于制造嬰幼兒奶粉,價格較高,伊利給出的收購價在2.65元/公斤左右。但因為解除了大企業的合同,張兵虎的奶只能以1.2元/公斤的低價賠錢供給當地的中型乳品生產企業。
張兵虎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頭牛一年飼料成本大概為9000元,一年共產奶約7500公斤,按照目前1.2元/公斤價格可賣9000元。小區經營者按照2元/公斤的價格回收散戶牛奶,一頭牛一年要虧6000元,這還是奶全賣出的情況,不算企業拒收的損失以及牛病、電費、水費、運輸費等。張兵虎小區每天產奶4.5噸,每天賬面損失3600元。
“每天都在賠錢,不賣對不起散戶,賣吧,實在心疼。”為改變現狀,張兵虎已打算投入10萬元將小區重新改造,并補齊相關的手續。
據行唐縣畜牧局畜牧科科長喬興勇介紹,去年三鹿事件后,相關部門進行了整頓,加上市場淘汰,目前小區數量大幅度減少,截至2008年底只剩大概70個小區(包括養殖地)。“目前還能賺錢的只有10個左右”。
【行唐縣】
鼓勵小區租買奶牛
針對目前情況,當地政府部門正多方尋找辦法解決問題。
在行唐縣畜牧局,記者看到一份文件——行唐縣2009年度整合財政支農資金項目情況表。在奶業產業化發展項目中,有一項是業主托管散戶奶牛的計劃。
據介紹,考慮上述提到的散戶的顧慮,政府部門準備出資鼓勵小區主購買或租用散戶的牛。具體做法是,小區主與散戶簽訂合同,按照當時的牛價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潤購買散戶的奶牛。舉例說,一頭奶牛市場價為7000元,按照5年期限,分3~5年逐步支付給奶農利潤。到期后,不具備產奶能力的淘汰牛歸小區主所有。為了鼓勵業主提高租用或者購買價格,達到全部奶牛進小區的目的,當地政府計劃申請一部分支農資金給小區主作為補償。
“我們初步計算按照每頭牛200元的價格補給小區,費用總額為30萬元,由省級財政解決。目前這個項目還未實行,我們要在10號上交到省里財政部門,如果項目通過還要專家論證,最少也要半個月才可能實施。”畜牧局工作人員喬興勇介紹。
另一方面,當地政府還呼吁建立第三方奶源檢測機構。行唐縣奶源中心辦公室人士介紹,針對企業拒收鮮奶的情況,急需第三方監測機構,不能只由企業說了算。
【中乳協】
提議再收儲10萬噸奶粉
據了解,行唐縣的產能靠周圍的企業和工廠已經消化不完,為牛奶尋找出路仍是當地亟需解決的問題。
面對奶農的難處,很多企業也感到委屈,“目前市場奶業不景氣,產品不好賣,我們也沒有辦法。”廣東省奶業協會資深顧問王丁棉通過多方調查得出結論:目前國內的奶粉庫存在30萬噸左右,這些庫存的奶粉多為去年11月至今年2月份生產。
三鹿事件后,河北省曾出臺了穩定奶業生產的扶持政策,省財政安排3.16億元資金對奶牛實行補貼,按照2007年奶牛存欄158萬頭為基數,每頭奶牛補貼200元。其中省級財政負擔50%,市、縣財政負擔50%。
中乳協理事長宋崑岡上月中旬曾透露,希望會員企業協助工信部、商務部、財政部做好5萬噸奶粉的收儲工作。據了解,前期第一輪的5萬噸奶粉收儲工作已經完成。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一位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透露,國家有關部門正商議該協會提議的第二輪10萬噸奶粉收儲計劃。業內人士分析,若第二輪收儲得以實施,有望遏制目前蔓延的奶牛宰殺潮。
鏈接
重振市場信心企業改進河北奶源
北京三元集團董事、黨委副書記范學珊日前剛結束對河北、河南等地的考察,他告訴記者,此次行程目的正是為企業奶源基地的建設進行調研。
“河北、河南的奶源與北京的標準還有一定的距離。”范指出,尤其是河北省部分地區,衛生設施還有待改進,比如奶牛園區由飼料地、樹木及青貯窖等作為隔離帶,并保持一定的距離,凈污道分開等很多地方沒有達到要求。
范介紹,今后河北三元在奶源基地的建設和發展上,將采取新模式,即“乳品企業+奶源基地+帶動農民”,把奶牛飼料種植、加工到奶牛養殖、擠奶、驗收連成一線。在這種模式下,奶源將成為乳品企業的第一車間,從而在奶源和加工過程之間實現零環節。“企業要建自己的奶牛場,同時和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奶牛養殖廠實行股份制、合作制合作,完全由三元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來管理。”
社會奶源基地整治方案是另一工作重點。
據悉,河北三元將采取“與已有一定規模的畜牧場型奶牛基地進行股份制合作”、“與當地政府合作,將農業產業化過程中的奶牛納入奶源體系”兩種方式。兩者均由河北三元進行管理,以確保質量和安全。目前在河北省元氏縣,三元集團已經建起了一個標準化的奶源基地。
另外,河北三元正在接洽的上規模的畜牧場型奶牛基地有五六家,希望將這五六家做成試點。試點之后,河北三元計劃承包或者入股經營約20個這樣規模的畜牧場型奶牛基地。
媒體轉載、摘編本報所刊作品時,請注明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及作者姓名。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65072776 上海:021-61213899 深圳:0755-33203568 成都:028-86516389 028-8674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