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22:30:13
高盛調研9家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市公司,發現網傳規劃百萬臺產能的公司未獲明確大單,業內下半年才接大額訂單,且量級多在千臺,量產交付進展緩慢。人形機器人近十年困于落地應用,今年下半年才有商業化突破,但與產業鏈期待的“百萬臺”差距大。國內供應鏈成熟,企業選擇供應鏈時,依次看重技術、量產能力和合作意愿。
每經記者|楊卉 每經編輯|陳俊杰
一份調研報告,讓不少投資者重新審視起了機器人產業。近期,高盛調研了9家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上市公司,其中拓普集團、三花智控都是網傳已在海外規劃百萬臺產能的公司,卻都沒有拿到明確的大規模訂單。
熱火朝天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究竟走到了哪一步?下半年以來,部分廠商頻頻傳出簽下上億元訂單的消息,為何卻落不到供應鏈上下游的企業手中?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家廠商處了解到,業內普遍自今年下半年才開始接到大額訂單,且上千臺的量級已經算是大單,傳聞中動輒“百萬臺”的風很大程度來自炒作。
另外,雖然產業訂單額整體相加有了“億點”,但量產交付的進展卻只有“一點”。一方面,交付的突破要比訂單更晚,時間節點大多在今年年末至明年年中;另一方面,廠商普遍采取“爬坡”模式,根據企業的實際使用需求分批完成交付,公開的交付計劃只到千臺的量級,與產業鏈期待的“百萬臺”差了不止一星半點。
從產業鏈選擇的角度來看,“僧多粥少”也是必然。畢竟部分廠商本身就有生產線,且核心零部件多靠自研。有不愿具名的機器人廠商受訪時透露,其挑選供應鏈的順序依次是技術能力、穩定的量產能力以及合作意愿。由于大多是非標準化且尚未規模化生產的產品,需要供應鏈一道付出,做技術研發升級,投資擴大產能。另外,與海外產業鏈相比,國內,尤其是長三角、大灣區等地的供應鏈已經十分成熟,從高精度的傳感器到減速機,都能在周邊100公里或幾小時的車程內找到頂尖的供應服務商。
去年以來炒得熱火朝天的人形機器人概念股,在一紙報告后開始冷靜下來。
撰寫這份報告的高盛在11月3日至11月6日對包括三花智控、拓普集團、浙江榮泰、雙環傳動等在內的9家中國機器人供應鏈公司進行了調研。結果顯示,大多數供應商正在中國及海外(主要是泰國,其次是墨西哥)積極規劃產能,年產能規模差別極大,最高甚至到了100萬臺。而行業普遍預期的量產啟動時間點指向2026年下半年。

每經記者 楊卉 攝
高盛的這份報告還指出,目前沒有一家公司確認收到了大規模訂單或明確的生產時間表,處于“訂單荒”的狀態。報告流出后的三個交易日(11月10日至11月12日),機器人板塊連跌三日,三花智控、拓普集團單日最高跌幅超6%。
談到這份報告,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形機器人廠商高管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業內看來,此次高盛調研引出的“訂單荒”一說中的訂單,其實是指傳聞中動輒“百萬臺”的訂單。這一數額在廠商看來,用“激進”來形容都猶嫌不足。“幾百(萬臺)都是在炒作,供應鏈沒那么快起量。”
機構的預測也是如此,在高盛看來,全球人形機器人十年后(2035年)的出貨量也僅有138萬臺。
其實,人形機器人產業近十年一直困在落地應用中,直到今年下半年才真正在商業化上有所突破,不少廠商陸續接到了大額訂單。從企業披露的到手訂單來看,上千臺的量級在業內已經算是大單。舉例來看,11月12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優必選方面獲悉,今年以來優必選Walker系列人形機器人累計訂單金額突破了8億元;繩驅AI機器人公司星塵智能方面提供的數據也顯示,該公司下半年以來陸續接到了來自百度、領益智造等企業的訂單,總體量級在千臺左右。
B端之外,C端訂單的數量雖然較小,但反映出了消費端的接受度有所提升。以剛剛過去的“雙11”為例,不少電商平臺都上線了機器人產品。在某電商平臺銷售界面,松延動力的小布米機器人首批500臺售罄后又補貨了500臺,目前仍在銷售中。宇樹機器人R1 Air在開售前也獲得了3000多個預約搶購。
不過,就算將上述團購及散單全部相加,再加上下半年以來披露的幾個上億元訂單,算下來量級也只在萬臺,離產業鏈期待的“百萬臺”仍有很大差距。
大訂單有了,消費熱度有了,為何供應鏈上的企業還沒吃到“肉”?問題出在實際交付上。
談及交付進度,雖然不少人形機器人廠商都稱是商業機密,“無可奉告”,但給消費者的交付日期卻“不能含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搜索發現,今年“雙11”熱銷的人形機器人,大多交付期都在明年。其中快的明年1月底會開始交付,慢一點則需明年年中。此外,記者還從多家人形機器人廠商處了解到,業內的供貨模式多為分批交付,“逐步爬坡”。

電商平臺截圖
可喜的是,與去年幾乎“0交付”相比,人形機器人產業今年下半年及明年的量產規模已經有了明顯提升。如星塵智能方面的保守預計是“明年至少交付1000臺”;優必選也給出了“年內500臺交付”的目標。
要知道,馬斯克也曾計劃在2026年底達到百萬臺的量產目標,但截至2025年三季度,其試產規模還不足1000臺。隨著更多訂單逐步交付,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正在邁入規模化場景應用的新階段。
不過,產業鏈上的企業似乎還是“笑不出來”。按照當前商業化廠商的交付計劃,數十家頭部企業及上百家甚至更多的產業鏈企業要一起爭搶萬臺以內的實際生產單,更別提一些廠商還有自己的產線,有壁壘的核心零部件大多都靠自研。
就職于某人形機器人廠商,負責對接供應鏈的吳勇(化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公司在選擇供應鏈時,首先考慮的是對方的技術能力,要做到“有好貨且有問題能搞定”,其次才是穩定的量產能力,最后是合作意愿。
“考慮到很多(產品)是非標準化、尚未規模化生產的,需要供應鏈陪著企業,愿意進行技術研發升級、解決出現的問題、投資投入擴大產能,最終把價格打下來,質量搞上去。”吳勇稱。
至于部分觀點提到的國外供應鏈,吳亮表示,目前廠商還是會優先考慮國內,如珠三角、長三角等地已經成熟的上下游供應鏈。
“‘附近性’很重要,能快速推動研發迭代,然后批量生產。”吳勇進一步指出,如大灣區就擁有相對密集且完整的電子信息和先進制造業生態,為深圳企業提供了一個“兩小時供應鏈圈”。“從高精度的傳感器到減速機,都能在周邊100公里或幾小時的車程內找到頂尖的供應服務商。從快速下料、回料并最終完成裝配測試,極大(地)壓縮了研發周期和產品迭代速度,有效(地)幫助我們搶時間、占先機。”吳勇稱。
需要注意的是,拋開二級市場的反饋,“愁訂單”這件事本身給產業鏈企業帶來的損失目前仍有待觀望。以此次高盛在調研中提到的幾家上市公司為例,根據市場流傳的內容,拓普集團計劃在泰國、墨西哥和美國建立人形機器人相關產線,泰國工廠設計年產能高達100萬臺,總投資額預計在70億元至80億元。三花智控在泰國購買了約20萬平方米土地,專項用于仿人機器人執行器組裝??
從“預計”“計劃”這些字眼中不難看出,這些傳聞中的“百萬”產線,目前并非建好“待單”的狀態。
與之相比,真正落地的產能則要謹慎得多。如雙林股份預計到2025年底將行星滾柱絲杠產能擴大到30萬套;敏實集團已完成的頭部與面部總成生產線建設,年產能在1萬套左右,預計2026年一季度開始實現量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