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11:28:02
11月10日,第八屆進博會落幕,意向成交額834.9億美元,增4.4%。進博會品牌內涵深化,中國成全球南方開放貿易避風港。虹橋論壇發布報告聚焦南方國家發展路徑;中非合作深化,零關稅讓非洲產品直達中國;貿易數字化涌入新興市場,中馬創新合作;虹橋論壇共議構建全球貿易新體系,專家認為中國持續開放為重構經貿秩序提供基石。
每經記者|張韻 每經編輯|張益銘
11月10日,第八屆進博會圓滿落幕,達成意向成交額(以一年計)834.9億美元,比上屆增長了4.4%。
從“國際進口”到“出口中國”,8年來,進博會的品牌內涵不斷深化。在全球化進程遭遇逆流時,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南方國家開放貿易的避風港。
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以下簡稱“虹橋論壇”)發布《世界開放報告2025》,聚焦“開放助推全球南方工業化進程”的前沿議題,為廣大南方國家在開放自主性、技術安全性和生態可持續性之間尋找動態平衡的發展路徑。
走進8.1號館的農食展區,“亞非產品專區”升級擴容。今年,有來自37個最不發達國家的超160家展商參展,同比增長23.5%。貝寧的奶油菠蘿、盧旺達的咖啡、岡比亞的腰果、肯尼亞的紫茶??進博會讓越來越多的非洲特色食品得以漂洋過海,從原產地直達中國消費者的餐桌。
“亞非產品專區”升級擴容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
馬達加斯加是較早享受對華出口零關稅優惠政策的非洲國家之一,2024年9月,首批冷凍羊肉運抵湖南完成檢疫通關,中國首次從非洲進口羊肉。
“作為首個在進博會落地的中非農產品經貿合作項目,一年來,我們已幫助馬達加斯加向中國出口小山羊多達200噸,并開啟了線上線下同步銷售。”中馬牧業工作人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通過引入中國現代畜牧經驗,公司在當地以產業扶貧模式建立養殖合作社,有效帶動當地牧民增收,并構建了從屠宰加工到對華出口的完整產業鏈。
從馬達加斯加的牧場到中國的餐桌,這一共建模式為中國對外開放提供了一個可復制的樣本。在推動全球南方可持續農業的宏大議題下,中國正通過深化企業合作,助力當地構建更具韌性的產業鏈,從根本上推進產品附加值的提升。
今年,155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共赴進博之約,東盟國家參展規模整體增長40%,馬來西亞成為第一大國家(地區)展團。
馬來西亞巴生港自貿區推動中國制造業企業出海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
進博會期間,馬來西亞巴生港自由貿易區與運去哪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巴生港自貿區董事會主席YB TUAN Lim Lip Eng向記者表示,中國正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這將給中馬兩國的商品貿易帶來新動力,同時,馬來西亞鼓勵中國企業帶著先進產能與技術參與當地產業發展,共創共享時代機遇。
運去哪商務副總裁林怡告訴記者,隨著拉美、東南亞及中東等新興市場的繁榮,中國企業在目的港進行投資、建廠、生產的出海需求正在加速,此次雙方創新合作模式也是馬來西亞看好中國物流業數字化能力建設的重要體現。
普華永道中國的全球跨境服務主管合伙人蔡凌研究發現,中國與拉美地區的雙邊貿易連續7年保持增長,雙方在能源、礦業、制造業、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合作取得了豐碩成果。2025年,中國與哥倫比亞簽署的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中,新能源汽車產業鏈、5G基站建設、跨境電商被列為重點合作范疇。
在虹橋論壇“開放貿易與安全發展”分論壇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經濟學家金刻羽談道,當前全球化正經歷結構性重整,區域經濟走廊與數字技術將成為新平衡點,各國需在開放中尋找自主平衡。
如何構建一個更具韌性、更可持續、更加包容的全球貿易新體系,是今年虹橋論壇的核心議題。
虹橋論壇共議地緣政治動蕩下的貿易與安全發展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在《面向2050:中國與世界貿易安全發展的共生路徑》報告中指出,到2050年,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集體崛起將重塑全球經濟版圖。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思義認為,世界上快速增長的“全球南方”國家并不想要經濟全球化逆流,他們想要維持GDP(國內生產總值)高速增長,“逆全球化”行為不會成功。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薩金特強調,開放本身就是更高級的安全形態,中國持續推進的制度型開放與多邊合作實踐,為重構全球經貿秩序提供了穩定基石。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院長王文指出,展望2050年,一個由中國、非洲和南亞共同構成的協同發展走廊將崛起為全球最大的南南合作自貿區,成為世界經濟版圖中最具活力的增長極。
在產業協同方面,王文建議,要構建“聯盟化”與“多元化”的供應鏈生態系統,聯合非洲、南亞核心國家搭建覆蓋能源、農業、制造業的跨區域數字孿生供應鏈平臺;同時,聚焦芯片、醫藥等關鍵產業與東南亞、墨西哥形成近岸協作,在非洲、南美發展資源精深加工集群,與歐洲、北美加強高端協同。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韻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