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熱點公司

每經網首頁 > 熱點公司 > 正文

寧德時代之后,中國平安接力領航“A股新七艦”?

2025-11-12 20:29:47

今年以來,上證指數節節攀升并不斷創下階段新高。這一行情背后,與10月底“十五五”規劃建議的戰略導向高度同頻。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及“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毫無疑問,這一系列戰略定調將直接推動A股從過去依賴政策刺激的“政策市”,轉向扎根核心技術與業績增長的“業績市”。而優質上市公司的科創實力與價值韌性,成為資金關注的核心邏輯。

在今年7月下旬發布了“A股新七艦”榜單,精選出7家“核心資產+估值有性價比+均衡配置+科技創新賦能”四大特征的優質上市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寧德時代股價率先走出上行趨勢,截至10月28日累計上漲近40%,成為首只脫穎而出的“新七艦”。

對于投資者來說,更為關注的焦點是:誰將成為第二只爆發的“新七艦”?從今年A股的主線來看,其實有跡可循。AI浪潮正從實驗室奔向產業一線,“價值+科創”雙屬性的公司成了資金爭搶的香餑餑,比如AI算力板塊的“易中天”(新易盛、中際旭創、天孚通信)、寒武紀等。

可能令不少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國平安也恰好符合這一系列特性:一邊是30萬億字節的數據底座,一邊是三季報的亮眼業績,再加上低估值托底,中國平安能順利接棒寧德時代,成為“A股新七艦”的下一個爆點嗎?

答案或許就藏在它的AI實踐里。

AI應用爆發前夜 平安已構建先發優勢

今年以來,股價不斷創下新高的“易中天”和寒武紀清晰地釋放出A股風格切換的明確信號——資金正從傳統賽道加速向硬科技集結。

翻看科技產業的發展史,“先硬件鋪路,再應用爆發”幾乎是鐵律,移動互聯網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先是2007年底至2010年第一階段上漲行情,領漲的細分行業主要與基礎硬件相關,比如半導體、通信設備。彼時我國正式進入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3G”時代,為智能手機的興起埋下伏筆。

隨后,移動互聯網發展進入第二階段,也就是2012至2016年,此時智能手機迎來爆發,曾經的手機品牌霸主,諾基亞、摩托羅拉、黑莓等被蘋果、三星取而代之,同時,作為智能手機配套的應用程序也迎來春天。大規模的手機App橫空出世,從即時通信到線上支付,從本地生活到辦公辦事,涉及領域幾乎涵蓋所有日常所需。

比如谷歌、微博、美團、蘋果等公司在資本市場大放異彩,并在隨后的若干年內股價漲幅超10倍。

當時市場還呈現出“弱基本面下,資金往高景氣賽道跑”的特征——公募基金減持了信貸乏力的銀行、受政策調控的白酒,轉頭扎進了應用賽道。

如今這一幕正在AI領域重演。2023至2024年,算力芯片、服務器等硬件先火了一把,英偉達市值甚至沖破3萬億美元(到今年10月底,英偉達突破5萬億美元市值,穩坐全球市值第一);同樣在今年,AI應用端的速度明顯加快: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此前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5)》顯示,生成式AI用戶已達5.15億人,普及率36.5%。

更關鍵的是,AI應用的想象空間比硬件大得多。

以金融業為例,該行業因數據多、場景標準,成了AI應用落地的“試驗田”。對中國平安來說,這更是先發優勢。而公司持續不斷地研發投入是支撐AI戰略的基石——截至2024年底,中國平安科研團隊擁有科學家超3000名,科技開發人員超2.1萬名。截至2025年3月31日,中國平安累計獲得人工智能國內外競賽冠軍45項,專利申請數累計達55435項,位居國際金融機構前列。

有意思的是,在AI融合下,中國平安保險代理人人數并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長——三季報顯示,平安壽險代理人數量重新增至35.4萬,相較6月底的34萬增加了約1.4萬人。

這些“歸來”的保險代理人在AI助力下實現“全副武裝”,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和業務水平,公司報告期內AI坐席服務量覆蓋80%的客服總量;AI智能體輔助銷售990.74億元。這一現象表明,AI與工作崗位并非取代關系,而是一種相互賦能助力的聯接。

此外,政策東風也來得及時。國務院今年8月份發布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不僅明確了“2027年智能應用普及率超70%、2030年智能經濟成增長極”的目標,還特別提到要在金融領域培育“智能原生企業”(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力,將智能化要素嵌入到企業的業務、管理、決策等各環節,成為“主角”),甚至從算力統籌、數據供給上提供支持。

而根據中國平安2025年中期報告,目前公司的數據庫沉淀了30萬億字節數據,覆蓋近2.47億個人客戶,積累超3.2萬億高質量文本語料,31萬小時帶標注的語音語料,超75億圖片、語料。

在AI技術的融合下,這些底層數據有了更順暢的激活路徑。

比起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政策,這次“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更聚焦“落地”,而平安的“數據+場景+技術”組合,剛好踏上政策鼓勵的順風車。

平安AI實踐印證 從降本增效到業績賦能

AI應用到底是不是“紙上談兵”?答案就藏在中國平安三季報中。

公司不久前披露的2025年三季度報告顯示:前三季度實現營收8329.4億元、實現凈利潤1328.56億元,分別增長7.4%和11.5%;第三季度扣非凈利潤同比大漲81.5%。

穩增長的財務數據背后,是AI融入主營業務后的全方位提質增效。

公司表示,在優化客戶體驗上,平安產險靠AI攻克非結構化單證識別難題,車代渠道89%保單1分鐘出單;壽險“111極速賠”閃賠占比58%,非車人傷理賠63%自動化,最快51秒結案。控風險方面,前三季度AI反欺詐減損91.5億元;降成本上,94%壽險保單秒級核保,AI坐席服務超12.92億次(覆蓋80%客服量),AI代碼滲透率10%;促銷售端,AI輔助銷售990.74億元,保單復效提升23%,全方位賦能業務。

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體驗端的升級,直接帶來業務端的大幅增效。三季報顯示,公司的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達357.24億元,同比增長46.2%,銀保渠道增速甚至飆到170.9%,代理人渠道人均產能也漲了29.9%。這背后,是AI在獲客、服務、理賠全流程的精準賦能——既幫代理人找準需求、提升效率,也讓客戶體驗更順暢,最終推動業務端實現爆發式增長。

除了傳統的壽險、財產險外,AI還在幫平安拓展醫養生態服務。據悉,目前公司的居家養老服務已經覆蓋85個城市,近24萬客戶獲得養老服務資格;同時,公司已在5個城市啟動6個高品質康養社區,上海“靜安8號”已正式運營。

另外,有一組數據也能說明平安AI應用的實效——享受醫養服務的客戶,黏性明顯更高:他們人均有3.38份合同,管理資產(AUM)達6.34萬元,分別是普通客戶的1.6倍和4倍,還貢獻了近七成壽險新業務價值。

在AI技術落地已見實效、多場景賦能成果顯著的基礎上,中國平安在戰略層面進一步加碼核心布局。

今年7月,公司正式聘任前螞蟻集團副總裁王曉航出任集團首席技術官(CTO)兼平安科技總經理,這也是平安首次設立CTO這一關鍵管理職位。這位履歷亮眼的技術大咖,既曾擔任百度首席架構師推動金融業務落地,更在螞蟻集團任職期間,主導財富、保險等數字金融板塊的AI創新,打造出AI金融管家、AI金融業務助手等“ToC”屬性較強的生成式AI產品,深諳用戶需求與場景落地邏輯。

有觀點認為,他的加盟將為平安注入深厚的“ToC”基因,為公司的AI應用從“業務支撐”向“用戶直達”升級鋪路。中國平安也曾表示,王曉航加入后將有助于推動自研大模型與海量數據深度融合,加速“五大數字化體系”建設,進一步深化“綜合金融+醫療養老”雙輪驅動戰略。

在AI應用爆發的前夜,平安已擁有天時(政策)、地利(技術儲備)、人和(核心人才加盟)多重優勢。在這些優勢共振下,這家兼具價值底盤與科創動能的金融科技巨頭,有望成為“A股新七艦”的下一個核心爆發點。

歷史鏡鑒 保險股的牛市基因與估值重構密碼

回望中國資本市場的歷次牛市周期,保險板塊始終是資金的關注重點。因為該板塊在歷次牛市中均能取得較好的收益。

以申萬保險行業指數為例,在2007年以來的6次牛市行情之中,申萬保險行業指數明顯跑贏大盤指數,且最大漲幅均超過上證指數的最大漲幅。單從這一點來看,保險行業幾乎不會錯過每一輪牛市,只要指數行情繼續存在,那么保險行業的表現依舊可以期待。

注:申萬保險行業指數自2007年1月發布數據,因此數據統計自2007年1月開始

而回顧過去5次的牛市,申萬保險行業指數的漲幅有4次在190%左右,尤其在2016年1月-2018年2月期間的牛市,上證指數最大漲幅僅為64.93%,而同期申萬保險行業指數最大漲幅達191.78%。過去5次牛市中,申萬保險行業指數最大漲幅的平均數為167.85%,中位數為188.11%。

而本次牛市以來,申萬保險行業指數的最大漲幅僅為71.82%,遠不及過去歷次牛市中的平均數和中位數。而從這一點來看,保險行業個股或仍然有不小的行情空間。

另外,從估值層面來看,當前申萬保險行業指數的動態市盈率(PE_TTM)為7.03倍,而這亦與歷次牛市期間申萬保險行業指數的高點估值有較大差距。

保險股之所以能在歷次牛市中取得較好的收益,主要有以下幾點邏輯:

一是強β屬性:保險股的β值高于銀行低于券商,屬于中等偏高彈性板塊。牛市中,市場情緒樂觀,資金偏好高彈性板塊,保險股受益于市場情緒的提升,股價漲幅超過市場平均水平。

二是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對權益市場高度敏感:牛市中權益資產(股票、基金)的上漲直接增厚利潤。而近年來,隨著政策鼓勵險資入市,上市險企更是逐步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

三是保險公司在牛市中往往負債端業務改善:一方面,牛市的財富效應提升了居民的風險偏好,增加了對保險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牛市期間流動性往往相對寬松,利率趨降,可以降低險企負債成本,利差擴大,進一步改善險企利潤。

作為上市險企的龍頭,中國平安在多個關鍵指標領先同行,有望充分受益于保險板塊的行情。

iFinD數據顯示,中國平安近10年(2015年-2024年)的平均ROE為16.72%,位居5家上市保險公司之首;同時,公司近10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速為8.32%,亦位居首位;中國平安近10年股價平均漲幅為9.4%,仍穩居榜首。

中國平安 高股息筑底與科技創新破局

歷史上的A股市場,高股息與權重股常被貼上“防御性強、彈性不足”的標簽。然而,當前A股市場風格卻走出了由高股息權重個股領銜的市場行情,也正在打破“高股息權重股=漲不動”的市場固有認知。

當前高股息權重股領銜市場行情的典型代表是農業銀行。今年以來,農業銀行股價漲幅超60%,而同期上證指數漲幅不足20%;而2023年以來,農業銀行漲幅更是近270%,同期上證指數漲幅不足30%。而有類似表現的也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工商銀行這種高股息權重個股,表現出了領頭羊的特征。

農業銀行的案例證明,高股息權重股在慢牛市中同樣能取得傲人的戰績,而中國平安則是典型的具有“低估值+高股息”的權重股。

同花順數據顯示,當前中國平安的動態市盈率(TTM)為7.75倍,處于近5年的18%分位水平,處于近3年的11%分位水平,估值仍然有較大修復空間。而當前中國平安的估值正在持續修復中:11月12日,中國平安A股股價創出了2021年6月以來的新高。

股息率方面,以最新股價計算,中國平安近一年的股息率約為4.3%,股息率位于所有A股前5%的水平。同時,中國平安的股息率也是各上市險企股息率最高的一家,近一年,A股上市的5家險企的平均股息率約為3%。

而中國平安除了具備低估值、高股息、權重股這三大傳統優勢,更在AI應用領域走在了傳統企業的前列。作為具有“金融+AI”雙屬性龍頭的中國平安,未來更具雙重爆發力。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編 魏小靜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今年以來,上證指數節節攀升并不斷創下階段新高。這一行情背后,與10月底“十五五”規劃建議的戰略導向高度同頻。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及“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毫無疑問,這一系列戰略定調將直接推動A股從過去依賴政策刺激的“政策市”,轉向扎根核心技術與業績增長的“業績市”。而優質上市公司的科創實力與價值韌性,成為資金關注的核心邏輯。 在今年7月下旬發布了“A股新七艦”榜單,精選出7家“核心資產+估值有性價比+均衡配置+科技創新賦能”四大特征的優質上市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寧德時代股價率先走出上行趨勢,截至10月28日累計上漲近40%,成為首只脫穎而出的“新七艦”。 對于投資者來說,更為關注的焦點是:誰將成為第二只爆發的“新七艦”?從今年A股的主線來看,其實有跡可循。AI浪潮正從實驗室奔向產業一線,“價值+科創”雙屬性的公司成了資金爭搶的香餑餑,比如AI算力板塊的“易中天”(新易盛、中際旭創、天孚通信)、寒武紀等。 可能令不少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國平安也恰好符合這一系列特性:一邊是30萬億字節的數據底座,一邊是三季報的亮眼業績,再加上低估值托底,中國平安能順利接棒寧德時代,成為“A股新七艦”的下一個爆點嗎? 答案或許就藏在它的AI實踐里。 AI應用爆發前夜 平安已構建先發優勢 今年以來,股價不斷創下新高的“易中天”和寒武紀清晰地釋放出A股風格切換的明確信號——資金正從傳統賽道加速向硬科技集結。 翻看科技產業的發展史,“先硬件鋪路,再應用爆發”幾乎是鐵律,移動互聯網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子。 先是2007年底至2010年第一階段上漲行情,領漲的細分行業主要與基礎硬件相關,比如半導體、通信設備。彼時我國正式進入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3G”時代,為智能手機的興起埋下伏筆。 隨后,移動互聯網發展進入第二階段,也就是2012至2016年,此時智能手機迎來爆發,曾經的手機品牌霸主,諾基亞、摩托羅拉、黑莓等被蘋果、三星取而代之,同時,作為智能手機配套的應用程序也迎來春天。大規模的手機App橫空出世,從即時通信到線上支付,從本地生活到辦公辦事,涉及領域幾乎涵蓋所有日常所需。 比如谷歌、微博、美團、蘋果等公司在資本市場大放異彩,并在隨后的若干年內股價漲幅超10倍。 當時市場還呈現出“弱基本面下,資金往高景氣賽道跑”的特征——公募基金減持了信貸乏力的銀行、受政策調控的白酒,轉頭扎進了應用賽道。 如今這一幕正在AI領域重演。2023至2024年,算力芯片、服務器等硬件先火了一把,英偉達市值甚至沖破3萬億美元(到今年10月底,英偉達突破5萬億美元市值,穩坐全球市值第一);同樣在今年,AI應用端的速度明顯加快: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此前發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應用發展報告(2025)》顯示,生成式AI用戶已達5.15億人,普及率36.5%。 更關鍵的是,AI應用的想象空間比硬件大得多。 以金融業為例,該行業因數據多、場景標準,成了AI應用落地的“試驗田”。對中國平安來說,這更是先發優勢。而公司持續不斷地研發投入是支撐AI戰略的基石——截至2024年底,中國平安科研團隊擁有科學家超3000名,科技開發人員超2.1萬名。截至2025年3月31日,中國平安累計獲得人工智能國內外競賽冠軍45項,專利申請數累計達55435項,位居國際金融機構前列。 有意思的是,在AI融合下,中國平安保險代理人人數并沒有減少,反而有所增長——三季報顯示,平安壽險代理人數量重新增至35.4萬,相較6月底的34萬增加了約1.4萬人。 這些“歸來”的保險代理人在AI助力下實現“全副武裝”,全面提升服務能力和業務水平,公司報告期內AI坐席服務量覆蓋80%的客服總量;AI智能體輔助銷售990.74億元。這一現象表明,AI與工作崗位并非取代關系,而是一種相互賦能助力的聯接。 此外,政策東風也來得及時。國務院今年8月份發布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不僅明確了“2027年智能應用普及率超70%、2030年智能經濟成增長極”的目標,還特別提到要在金融領域培育“智能原生企業”(以人工智能為核心驅動力,將智能化要素嵌入到企業的業務、管理、決策等各環節,成為“主角”),甚至從算力統籌、數據供給上提供支持。 而根據中國平安2025年中期報告,目前公司的數據庫沉淀了30萬億字節數據,覆蓋近2.47億個人客戶,積累超3.2萬億高質量文本語料,31萬小時帶標注的語音語料,超75億圖片、語料。 在AI技術的融合下,這些底層數據有了更順暢的激活路徑。 比起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政策,這次“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更聚焦“落地”,而平安的“數據+場景+技術”組合,剛好踏上政策鼓勵的順風車。 平安AI實踐印證 從降本增效到業績賦能 AI應用到底是不是“紙上談兵”?答案就藏在中國平安三季報中。 公司不久前披露的2025年三季度報告顯示:前三季度實現營收8329.4億元、實現凈利潤1328.56億元,分別增長7.4%和11.5%;第三季度扣非凈利潤同比大漲81.5%。 穩增長的財務數據背后,是AI融入主營業務后的全方位提質增效。 公司表示,在優化客戶體驗上,平安產險靠AI攻克非結構化單證識別難題,車代渠道89%保單1分鐘出單;壽險“111極速賠”閃賠占比58%,非車人傷理賠63%自動化,最快51秒結案。控風險方面,前三季度AI反欺詐減損91.5億元;降成本上,94%壽險保單秒級核保,AI坐席服務超12.92億次(覆蓋80%客服量),AI代碼滲透率10%;促銷售端,AI輔助銷售990.74億元,保單復效提升23%,全方位賦能業務。 更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體驗端的升級,直接帶來業務端的大幅增效。三季報顯示,公司的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達357.24億元,同比增長46.2%,銀保渠道增速甚至飆到170.9%,代理人渠道人均產能也漲了29.9%。這背后,是AI在獲客、服務、理賠全流程的精準賦能——既幫代理人找準需求、提升效率,也讓客戶體驗更順暢,最終推動業務端實現爆發式增長。 除了傳統的壽險、財產險外,AI還在幫平安拓展醫養生態服務。據悉,目前公司的居家養老服務已經覆蓋85個城市,近24萬客戶獲得養老服務資格;同時,公司已在5個城市啟動6個高品質康養社區,上海“靜安8號”已正式運營。 另外,有一組數據也能說明平安AI應用的實效——享受醫養服務的客戶,黏性明顯更高:他們人均有3.38份合同,管理資產(AUM)達6.34萬元,分別是普通客戶的1.6倍和4倍,還貢獻了近七成壽險新業務價值。 在AI技術落地已見實效、多場景賦能成果顯著的基礎上,中國平安在戰略層面進一步加碼核心布局。 今年7月,公司正式聘任前螞蟻集團副總裁王曉航出任集團首席技術官(CTO)兼平安科技總經理,這也是平安首次設立CTO這一關鍵管理職位。這位履歷亮眼的技術大咖,既曾擔任百度首席架構師推動金融業務落地,更在螞蟻集團任職期間,主導財富、保險等數字金融板塊的AI創新,打造出AI金融管家、AI金融業務助手等“ToC”屬性較強的生成式AI產品,深諳用戶需求與場景落地邏輯。 有觀點認為,他的加盟將為平安注入深厚的“ToC”基因,為公司的AI應用從“業務支撐”向“用戶直達”升級鋪路。中國平安也曾表示,王曉航加入后將有助于推動自研大模型與海量數據深度融合,加速“五大數字化體系”建設,進一步深化“綜合金融+醫療養老”雙輪驅動戰略。 在AI應用爆發的前夜,平安已擁有天時(政策)、地利(技術儲備)、人和(核心人才加盟)多重優勢。在這些優勢共振下,這家兼具價值底盤與科創動能的金融科技巨頭,有望成為“A股新七艦”的下一個核心爆發點。 歷史鏡鑒 保險股的牛市基因與估值重構密碼 回望中國資本市場的歷次牛市周期,保險板塊始終是資金的關注重點。因為該板塊在歷次牛市中均能取得較好的收益。 以申萬保險行業指數為例,在2007年以來的6次牛市行情之中,申萬保險行業指數明顯跑贏大盤指數,且最大漲幅均超過上證指數的最大漲幅。單從這一點來看,保險行業幾乎不會錯過每一輪牛市,只要指數行情繼續存在,那么保險行業的表現依舊可以期待。 而回顧過去5次的牛市,申萬保險行業指數的漲幅有4次在190%左右,尤其在2016年1月-2018年2月期間的牛市,上證指數最大漲幅僅為64.93%,而同期申萬保險行業指數最大漲幅達191.78%。過去5次牛市中,申萬保險行業指數最大漲幅的平均數為167.85%,中位數為188.11%。 而本次牛市以來,申萬保險行業指數的最大漲幅僅為71.82%,遠不及過去歷次牛市中的平均數和中位數。而從這一點來看,保險行業個股或仍然有不小的行情空間。 另外,從估值層面來看,當前申萬保險行業指數的動態市盈率(PE_TTM)為7.03倍,而這亦與歷次牛市期間申萬保險行業指數的高點估值有較大差距。 保險股之所以能在歷次牛市中取得較好的收益,主要有以下幾點邏輯: 一是強β屬性:保險股的β值高于銀行低于券商,屬于中等偏高彈性板塊。牛市中,市場情緒樂觀,資金偏好高彈性板塊,保險股受益于市場情緒的提升,股價漲幅超過市場平均水平。 二是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對權益市場高度敏感:牛市中權益資產(股票、基金)的上漲直接增厚利潤。而近年來,隨著政策鼓勵險資入市,上市險企更是逐步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 三是保險公司在牛市中往往負債端業務改善:一方面,牛市的財富效應提升了居民的風險偏好,增加了對保險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牛市期間流動性往往相對寬松,利率趨降,可以降低險企負債成本,利差擴大,進一步改善險企利潤。 作為上市險企的龍頭,中國平安在多個關鍵指標領先同行,有望充分受益于保險板塊的行情。 iFinD數據顯示,中國平安近10年(2015年-2024年)的平均ROE為16.72%,位居5家上市保險公司之首;同時,公司近10年營業收入復合增速為8.32%,亦位居首位;中國平安近10年股價平均漲幅為9.4%,仍穩居榜首。 中國平安 高股息筑底與科技創新破局 歷史上的A股市場,高股息與權重股常被貼上“防御性強、彈性不足”的標簽。然而,當前A股市場風格卻走出了由高股息權重個股領銜的市場行情,也正在打破“高股息權重股=漲不動”的市場固有認知。 當前高股息權重股領銜市場行情的典型代表是農業銀行。今年以來,農業銀行股價漲幅超60%,而同期上證指數漲幅不足20%;而2023年以來,農業銀行漲幅更是近270%,同期上證指數漲幅不足30%。而有類似表現的也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和工商銀行這種高股息權重個股,表現出了領頭羊的特征。 農業銀行的案例證明,高股息權重股在慢牛市中同樣能取得傲人的戰績,而中國平安則是典型的具有“低估值+高股息”的權重股。 同花順數據顯示,當前中國平安的動態市盈率(TTM)為7.75倍,處于近5年的18%分位水平,處于近3年的11%分位水平,估值仍然有較大修復空間。而當前中國平安的估值正在持續修復中:11月12日,中國平安A股股價創出了2021年6月以來的新高。 股息率方面,以最新股價計算,中國平安近一年的股息率約為4.3%,股息率位于所有A股前5%的水平。同時,中國平安的股息率也是各上市險企股息率最高的一家,近一年,A股上市的5家險企的平均股息率約為3%。 而中國平安除了具備低估值、高股息、權重股這三大傳統優勢,更在AI應用領域走在了傳統企業的前列。作為具有“金融+AI”雙屬性龍頭的中國平安,未來更具雙重爆發力。 (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Ai 平安 寧德時代 電池 福建省 固態電池 鈉離子電池 同花順出海50 中國平安 保險 深圳市 同花順中特估100 高股息精選 證金持股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