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1-11 23:38:52
每經記者|謝陶 每經編輯|許紹航 唐元
近日,2025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正式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5》藍皮書顯示,“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62億,市場規模突破500億元,首次超越電影票房,成為內容消費領域的新興賽道”。
近年來,微短劇市場面臨行業洗牌、技術變革與觀眾審美持續升級,“爽點堆疊”的制作模式正逐漸退潮,精品化、多元化成為行業必須回答的新命題。
從以傳統影視劇為代表的流媒體1.0時代,到以奈飛為代表的2.0時代,再到如今以短劇平臺為代表的3.0時代,微短劇在經歷爆發式增長之后,如何從短平快的“快消娛樂”中獲得更為穩健的“成長曲線”?在其加速起飛的過程中,又有哪些不可忽視的行業風向?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2025年,曾經主導市場的“高反轉+爽感疊加”的敘事模式正在逐漸退潮,越來越多玩家開始布局女性成長、職場話題、家庭療愈、校園問題等更為縱深、現實題材的方向。
從微短劇目前的受眾結構來看,“銀發族”成為付費新主力,占比超過四成,推動了“深夜追劇潮”的興起;女性用戶仍主導著消費市場,其互動、打賞、付費活躍度均高于男性;年輕人則偏愛玄幻修仙等“高爽感”題材。
整體而言,雖然不同的觀眾有其獨特的“圈層喜好”,但大家已不再單純滿足于新奇、刺激的感官追求,希望看到更加優質的劇情與視覺呈現。
擺脫對于“爽點堆疊”的依賴,以及伴隨而來的內容同質化問題——成為了短劇行業新的共識。“霸總逆襲類爽劇已引發觀眾審美疲勞。同時,長劇從業者、專業制作團隊的入局,正在推動行業從‘賺快錢’轉向‘做精品’,倒逼題材突破單一模式,” 業內人士指出。
在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院長關玲看來,“微短劇行業亟需通過精品內容的持續供給,穩固用戶黏性、引導市場預期。”

圖片來源:豆瓣
縱覽近一兩年出圈的微短劇“精品”,《大媽的世界》用諷刺幽默的手法展現中老年女性群體生活狀態和內心世界;“成都造”微短劇《家里家外》用現實、細膩的語言開拓了“方言劇”的新空間;《逃出大英博物館》則采用文物擬人化手法,獲得了超出預期的傳播效果。
正如紅果短劇平臺觀察到的那樣,凡是情感刻畫細膩的作品,其用戶評論數都會非常高,用戶黏性和停留時長也顯著提升。這反映了用戶需求的升級:從最初的“即時解饞”到渴望“營養與回味”。
“平臺年內已三次大幅提升審核標準,倒逼創作者摒棄獵奇套路,轉向打磨劇本邏輯與人物塑造,”紅果短劇總編輯樂力此前透露。

記者觀察到,微短劇市場在經歷爆發式增長過后,正通過提升制作質量,完善工業化流程,探索AI、VR等新興技術應用場景,尋找新的“成長曲線”。
在制作端,傳統影視公司紛紛入局,將長劇的工業化標準與行業經驗“注入”微短劇生產;在創作端,AIGC輔助編劇、自動生成分鏡已成為很多短劇公司的標準流程。
例如,國內首部AI全流程微短劇《中國神話》以美術、分鏡、視頻、配音、配樂等全流程人工智能技術,拓展人們對神話的常規想象;紅果短劇出品的《弄潮》團隊為還原80年代場景赴湖南紡織廠采風,演員全程學習方言。

圖片來源:央視頻
據行業估算,AI的廣泛應用能使微短劇前期策劃效率提升50%以上,后期制作成本下降30%。
事實上,除了擺脫對“高爽感”內容的依賴,持續探索更加工業化與智能化的產業鏈,微短劇還開始頻頻跨界聯動非遺、文旅、科普等多個領域,推動產業融合發展。
在廣電總局“跟著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推動下,《戀戀小食光》帶領觀眾踏上尋訪陜西美食之旅;《一夢枕星河》則融入蘇繡、宋錦、緙絲、評彈、昆曲等非遺元素,讓傳統文化在短劇中煥發新的活力。
除了跨界融合,“長短聯動”則是當前內容產業內部的另一重要融合。愛奇藝平臺的《唐朝詭事錄》,長劇與微短劇實現“共創”,通過矩陣式開發延長IP生命周期,實現用戶價值最大化;而芒果TV則通過“熱點劇場”將《乘風破浪的姐姐》等綜藝IP衍生為微短劇,進一步做大“流量池”。

2024年,全球微短劇市場規模突破150億美元,中國微短劇份額占八成以上。
從簡單的譯制輸出,到針對海外市場定制開發,微短劇出海已進入“全球本土化”新階段。在加速出海的過程中,微短劇也找到了一條從“娛樂產品”升級為“文化載體”的路徑。
據中國網絡空間研究院網絡國際問題研究所副研究員鄧玨霜介紹,我國微短劇已成為跨文化交流的新興力量。“截至今年3月,海外上線微短劇應用達237款,用戶下載量和內購收入快速增長,逐步形成以北美市場為核心,輻射歐洲、日韓、中東、東南亞等地區的全球傳播格局。”
記者觀察到,微短劇出海當前已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點眾科技、楓葉互動、九州文化為領軍力量,掌玩、掌閱等平臺則緊隨其后。出海渠道從YouTube等大眾平臺,轉向了專門面向海外的短劇App;出海題材從古裝、言情等傳統優勢類目,向都市、懸疑、現實主義等多元類型拓展。
以楓葉互動推出的海外微短劇平臺Reelshort為例,該平臺已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下載量超2.5億,全球付費用戶規模已突破1億;2025年新增用戶超5000萬,月活用戶超7000萬。
據悉,目前Reelshort已形成端對端全鏈條產業化交付流程,實現了內容選材、制作、拍攝的全鏈條產業化,其生產基地布局于美國洛杉磯、東海岸、拉丁美洲等地區。

圖片來源:應用商場Reelshort平臺截圖
從嘉興成長起來的九州文化,自主研發并推出了“99 TV”“ShortMax”等海外發行平臺,上架劇集超4000部,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注冊用戶超9000萬。
那么,每年微短劇出海業務的體量有多大?九州文化聯合創始人仲佳奇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我們去年一年上線300-500部海外本土拍攝劇,1500-2000部國產劇譯制出海。”
在上述風向之外,我們也應關注到國內微短劇正處于由“量變”向“質變”轉折的關鍵窗口期,監管上需要厘清發展瓶頸、聚焦關鍵環節,推動微短劇從“速成爆款”更快走向“常態精品”。
與此同時,建立更加科學的評價體系,通過平臺優化推薦算法、行業制定統一標準,引導行業向精品化方向發展,推動微短劇實現從流量至上到內容為王的轉變。
記者|謝陶?
編輯|許紹航 唐元?杜恒峰
校對|金冥羽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