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23:30:43
11月11日,央行發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顯示,今年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持續發力,金融總量較快增長,社會融資成本處于低位,信貸結構不斷優化,有力支持了重點領域。報告專欄強調科學看待金融總量指標,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協調配合持續加強。
每經記者|張壽林 每經編輯|黃博文
11月11日,央行發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根據《報告》,今年以來,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持續發力。金融總量較快增長,9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分別增長8.7%和8.4%,人民幣貸款余額270.4萬億元。社會融資成本處于低位,9月新發放企業貸款和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同比分別下降約40個和25個基點。
《報告》顯示,信貸結構也在不斷優化,有力地支持了重點領域、重大戰略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9月末,科技貸款、綠色貸款、普惠貸款、養老產業貸款、數字經濟產業貸款分別同比增長11.8%、22.9%、11.2%、58.2%、12.9%,均高于全部貸款增速。
專家表示,總體看,適度寬松貨幣政策效果在不斷累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效果還會逐步顯現。
《報告》專欄指出,要科學看待金融總量指標。專家表示,過去市場更關注貸款,但在融資結構變化、經濟轉型加快的背景下,要更多地看社會融資規模。
一是隨著直接融資發展,企業發債融資更加便利,融資成本也明顯降低,企業尤其是大中型企業,更愿意發債替換貸款。地方政府也更傾向于用政府債券解決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化債和置換存量債務,對銀行貸款也都有一定替代作用。但無論是貸款等間接融資,還是債券等直接融資,二者都是信用擴張支持實體經濟的表現,從涵蓋直接融資的社會融資規模角度看,其增速持續保持在8%以上,表明“寬信用”效果正在顯現。
二是經濟結構轉型加快推進,房地產、基建、地方融資平臺等信貸依賴度較高的傳統領域增勢放緩,技術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加快發展,但其具有“輕資產、輕負債”特征,貸款需求難以填上傳統動能留下的“坑”,長遠看信貸增速中樞也會下移。
三是近年來銀行為了提高資產質量、防范風險,加大了不良貸款的核銷處置力度,客觀上也對貸款增速造成了一定影響,但這部分資金實際上已經投放給了經營主體,在實體經濟中會持續周轉使用,在社融中也會有體現。
深層次看,專家表示,高質量發展階段也不需要片面追求壘高信貸規模。如果還像過去那樣,只盯著貸款增速,既不符合經濟規律,也可能帶來僵尸企業難以出清、資金空轉等問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隨著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貨幣信貸要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這是對新形勢下做好宏觀金融調控的深刻闡述,未來重點是盤活存量金融資源,提升信貸資產質效。
從金融總量增速看,央行行長潘功勝在2024年陸家嘴論壇上表示,目前我國宏觀金融總量規模已經很大,金融總量增速有所下降也是自然的,這與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報告》設置專欄引導公眾合理看待金融總量指標。當前我國人民幣貸款余額已達270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存量達437萬億元。專家指出,隨著基數變大,未來金融總量增速有所下降是自然的,這與央行行長潘功勝此前在陸家嘴論壇發言一脈相承。
專家提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鏡像,我國經濟正在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型,實體經濟所需要的貨幣信貸增長也在發生變化。靜態對比金融總量的絕對增速,或是一味追求金融總量高速增長,這些方面是很難持續下去的。貨幣金融環境要與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相適應,未來要更加注重盤活低效利用的存量金融資源。
專家表示,宏觀政策之間的協同配合十分重要,可以產生“1+1>2”的效果,共同支持穩增長、調結構。
《報告》強調,要靈活把握公開市場操作力度和節奏,及時熨平財政稅收、政府債券發行等短期波動因素,體現了長期以來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有效協同配合。2024年我國政府債券凈融資額已達11萬億元,今年有望突破12萬億元,央行綜合施策維護了資金面平穩,有力地支持了政府債的順利發行。
同時,在促進結構優化、補充金融機構資本等方面,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經過多年的持續溝通和配合,也有很好的基礎和政策實踐。比如,財政部門對部分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配套貼息,對消費貸款的貼息等,以及地方政府和財政的獎補、融資擔保等機制,都有效強化了財政、信貸資金聯動,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今年,財政部門和央行密切配合,發行特別國債5000億元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增強了銀行支持實體經濟可持續性和防范金融風險的能力。
《報告》也分析了當前國內外形勢,對下階段貨幣政策思路進行了闡述。
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5.2%,經濟運行展現出韌性和活力。
專家指出,對于未來政策把握,央行依然強調了短期與長期、穩增長與防風險、內部與外部、支持經濟與銀行自身健康性這四方面關系的平衡,同時,考慮到外部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較多、內需不足,下一步實要施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抓好政策落實,充分釋放政策效應。
市場人士表示,在財政、貨幣、產業等宏觀政策的協同配合發力下,全年5%左右的經濟發展目標有望順利完成。
《報告》顯示,9月末,支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余額已經接近4萬億元。
專家表示,央行的結構性工具,主要是激勵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國家重大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這些領域,初期社會資金進入意愿比較低,需要中央銀行的資金先期進入、發揮引導作用。目前“五篇大文章”相關領域的貸款增速都超過10%,明顯高于全部貸款增速,其中養老產業貸款增速更是接近60%。同時,覆蓋的主體范圍也更加多元。9月末,普惠小微貸款同比增長12.2%,林權抵押貸款同比增長14.9%。增速比全部貸款分別高5.7個、8.4個百分點。業內專家指出,民營、小微、“三農”、就業創業、就學助學等領域的主體,既是經濟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也是優化結構的重要著力點,金融支持的主體類型和覆蓋范圍不斷擴大,對經濟來說,既是補短板,也是增活力。
金融對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專家表示,“十五五”規劃,將“科技自立自強水平大幅提高”列入“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未來也是金融支持的重點和主線。《報告》顯示,9月末科技型中小企業本外幣貸款同比增長22.3%,比全部貸款增速高15.8個百分點,超過一半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過貸款,新增貸款中科技貸款占比超30%,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貸款的簽約金額2.6萬億元,發放貸款1.1萬億元。
專家認為,高質量發展是金融和實體經濟雙向互動的過程。在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傳統信貸需求下滑的大背景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對金融機構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反過來看,金融機構愿意加大對這些領域信貸資源的投入,也是因為這些領域有前景、增長快。前三季度,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7%,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6%,增速明顯快于整體經濟增速。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601988.SH)\中國人民銀行(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