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1 18:14:29
廣州出臺相關政策,將細胞與基因產業列為未來產業,引發外界關注。華大基因CEO趙立見稱,此政策將產業提升至政府頂層設計層面。廣州技術積淀深厚、醫療資源豐富,華大基因借此布局多項業務。基因檢測普及面臨價格等難題,華大基因通過自主可控技術和政府民生篩查推動普及,未來將挖掘基因數據價值,推動行業發展。
每經記者|甄素靜 每經編輯|魏官紅
隨著“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推進,基因經濟話題以及產業未來發展成為各界關注焦點之一。
近期,廣州率先出臺《廣州市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實施意見》,將細胞與基因產業列為六大未來產業之一,為行業發展注入強心劑。在此背景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專訪了華大基因CEO(首席執行官)趙立見,深入探討政策對基因產業的影響、企業業務布局、基因數據資產化進展及未來戰略規劃。
趙立見表示,政策將推動產業從企業自主創新上升至政府頂層設計層面,而華大基因正通過技術自主可控、業務場景拓展及數據價值挖掘,推動基因檢測實現“人人可及”,并力爭在未來基因產業版圖中扮演標準制定者與產業鏈塑造者角色。
華大基因CEO趙立見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廣州市關于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的實施意見》明確將細胞與基因產業列為六大未來產業之一,這一舉措引發行業廣泛關注。在趙立見看來,該政策的出臺對基因行業意義重大。“華大基因一直緊密關注行業發展,也做了很多前瞻性布局,這個文件的出臺讓我們感到非常欣慰,它將原來基于企業自主創新為主的產業布局,逐漸上升到政府的頂層設計層面。”趙立見向每經記者表示,這不僅為未來生物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政策性保障,更將對整個行業的引領性發展起到關鍵推動作用。
趙立見提到,早在“十四五”規劃及此前國家層面的科技發展規劃中,細胞和基因產業就有被定位為未來產業,而廣州此次出臺的實施意見,是國家宏觀政策在地方的具體落地細則,“這一步非常關鍵”。
對于廣州率先發布這一實施意見,趙立見分析稱,一方面,廣州在基因領域有深厚的技術積淀和積累;另一方面,廣州醫科院校和醫療機構相對密集,能為基因與細胞產業臨床試驗和應用場景落地提供良好環境。“政策中提到‘首試首用’很關鍵,廣州豐富的醫療資源正是‘首用’的重要場所。”
而依托廣州的政策與資源優勢,華大基因已在當地開展多項業務布局。據趙立見介紹,華大基因在廣州成立了子公司,通過自主研發的國產化檢測平臺,為當地醫療機構提供檢測服務及相關產品。其中,在廣州市政府支持、廣州市衛生健康委組織下,華大基因去年還開展了全市孕婦免費基因篩查項目,重點篩查唐氏綜合征等嚴重出生缺陷。
對于未來業務推進,趙立見表示,華大基因將結合廣州相關政策中的“容錯機制”,加速新技術轉化。“生物行業研發周期長、不確定性高、風險較大,政府出臺這樣的文件,再加上廣州豐富的醫療資源,對我們在當地做更前瞻性的布局非常有幫助。”他舉例稱,未來華大基因新的基因診斷檢測技術以及基于細胞治療、基因治療的新型腫瘤、遺傳病診療技術,都可能選擇在廣州進行“首試首用”或提前開展臨床試驗。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基因檢測技術在醫療領域應用廣泛,但“價格高”仍是制約其普及的重要因素。對此,趙立見并不回避,他向每經記者坦言,目前基因檢測技術相對傳統檢測或診斷技術仍屬新興技術,過去成本較高的主要原因是核心技術平臺及原料依賴進口。而隨著華大基因在儀器、原料及技術研發等方面實現完全自主可控,并持續優化成本,未來有望將具備推動基因檢測“人人可及”的成本優勢。
“華大基因過去十多年一直在推動,把大家認為高高在上的高端檢測項目,轉變為人人可及的民生項目。”趙立見表示,政府方面開展的民生篩查是重要路徑之一,即通過政府組織統一采購,覆蓋所有目標使用群體。
在這一模式下,多個地區已取得顯著成效。趙立見舉例稱,深圳從2017年開始對所有孕婦實施免費基因篩查,費用由政府財政基金與生育保險共同支付;河北省則從2019年起,在全省范圍內開展孕婦免費基因篩查,這也是目前唯一一個由省級政府組織實施的篩查項目。據其了解,截至目前,河北已篩查了約250萬名孕婦,將當地嚴重出生缺陷率降至全國最低水平。
此外,醫保與集采也成為推動基因檢測普及的重要力量。不過,基因檢測項目納入醫保,對企業而言是“機遇”還是“挑戰”?趙立見從行業特性出發分析稱:“對于傳統行業或覆蓋率較高的行業,進入醫保或集采后,在增量有限的情況下,企業會面臨較大的價格下降壓力;但基因檢測行業普及率還較低,納入集采后短期可能有收入下降的壓力,但長期來看是利好,能讓更多檢測項目覆蓋到更廣泛的人群。”
趙立見舉例說道,目前,廣東省已將無創產前基因檢測納入集采,從2025年11月1日起執行新價格。“之前這個項目的價格大概兩千多元,后來陸續降到一千多元,納入醫保后,價格進一步降至560元。”趙立見表示,這一價格調整將讓廣東省內所有孕婦都有機會享受這項篩查服務,對基因檢測行業的普及有重要推動作用。
面對納入醫保或集采后的短期收入壓力,趙立見也給出了華大基因的應對思路:一方面,檢測樣本量會隨普及度提升而增加,這能在一定程度上緩沖收入壓力;另一方面,公司將加速新技術迭代升級,“成熟的技術應通過醫保或集采實現人人可及,同時我們要為有更多需求的檢測者或患者開發更精準的檢測技術”。例如,目前納入醫保的孕婦篩查項目主要檢測3種嚴重出生缺陷,而華大基因已升級技術,可檢測近100種嚴重出生缺陷。
在基因產業發展中,數據價值日益凸顯,數據資產化也備受關注。未來,疊加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融合,基因數據有望實現“一次采集、長期復用”,持續挖掘疾病關聯、診斷、藥物反應等關鍵信息。
不過,基因數據涉及個人隱私,數據安全與合規問題是數據資產化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點。對此,趙立見表示,在數據資產化的過程中,安全合規應始終放在首位。“在數據處理過程中,要實現數據完全脫敏,通過一系列安全措施,確保數據在應用過程中不會泄露個人隱私。華大基因選擇與深圳數交所合作,正是因為它稱得上是目前國內最為嚴格的數據資產審定機構。”
從應用場景來看,基因數據產品未來可重點聚焦國內創新藥研發。趙立見舉例稱,目前海外已有一些治療罕見病的藥物,但價格高昂,可能是百萬美金一個劑量或一個周期,普通家庭難以承受。“我們希望通過基因數據應用,推動罕見病早期篩查和診斷,從源頭減少罕見病患兒出生;同時,也為國內藥企研發罕見病藥物提供數據支持,降低罕見病治療成本。”
不過,趙立見也提到,當前基因數據資產化仍處于初期階段。“外界對基因數據了解還不多,再加上數據安全方面顧慮,目前這些數據更多地被用于新型診斷技術開發,未來隨著數據產品不斷豐富和數據庫庫容擴大,相信會更多應用到國內創新藥企業研發中。”
對于基因產業未來發展,趙立見充滿信心:“隨著政策紅利釋放、技術不斷創新以及數據價值的逐步挖掘,基因產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華大基因將抓住這些機遇,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推動基因檢測實現人人可及,為行業發展和社會進步創造更大價值。”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