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觀察 2025-11-10 20:52:09
曾經,一場“雙11”電商大戰能讓四川安岳的檸檬企業嚴陣以待;如今,同樣的時節,生產線上忙碌的卻是發往海外的一箱箱檸檬。從國內電商“紅海”搏殺到外貿“藍海”揚帆,安岳檸檬正經歷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

四川外檬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工廠內,工人正在打包檸檬。
走進四川檸之戀果業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工人們麻利地將金黃飽滿的檸檬裝入印有英文標識的包裝箱。廠區外,等待裝貨發往菲律賓的冷鏈卡車排成長龍。公司總經理胡學冬感慨:“以前‘雙11’我們自己搞電商全力備戰,現在生產線為國外訂單滿負荷運轉。”
作為四川省首個年出口額突破億元的新鮮水果,安岳檸檬的銷售格局悄然生變——曾經風生水起的國內電商悄然退潮,連接國際市場的“出海”通道日益寬廣。
現象:
“雙11”靜悄悄,“黃金果”奔赴新航道
11月9日,距“雙11”僅剩兩天,四川檸之戀果業有限公司的電商辦公室內卻格外安靜。電腦上的咨詢信息偶爾彈出后,就再沒有了消息,辦公區只見零星幾名員工在處理訂單。

四川外檬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工廠內,工人正在分揀檸檬。
“幾年前的‘雙11’,我們提前一個月備貨,臨時雇20個人打包都忙不過來。現在,平臺流量成本高,產地收購價也高,利潤空間所剩無幾。”胡學冬坦言,行情波動大,不敢接長周期訂單,擔心履約虧損。這位曾經將單一檸檬產品做到天貓水果類前十,日發貨量達數萬單的電商老兵,如今已將業務重心大部分轉移至線下和外貿,僅保留10%的電商代發業務。
與電商辦公區的“靜”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胡學冬不停響起的電話鈴聲和絡繹不絕的來訪客商。“最近到了收購期,一天最少都要接待2-3波收購商。”胡學冬表示,這些客戶中有來自俄羅斯、東南亞等地的海外采購商,也有來自新疆、河南等地的國內經銷商。“談一筆就是幾十萬的業務,比做電商消耗的量更大,而且客源更穩定。”
同樣的故事也在安岳其他的檸檬企業上演。“2018、2019年是電商盈利高峰,那會兒我們的年收入可達三百萬。”四川外檬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志強介紹道,由于利潤持續減少、公司經營入不敷出,遂于2023年全面停止自營電商業務,全力轉向外貿出口。

蔣志強與外商客戶溝通。
數據印證著這一趨勢。胡學冬的公司自今年9月以來已收購了400多萬斤檸檬,目前已銷售了約300萬斤,其中電商渠道僅售出兩三萬斤,占比不足1%。
而在外貿端,四川外檬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蔣志強給出了更宏觀的圖景:“預計今年出口量可達1000萬斤,自九月起每周穩定發貨2到3個集裝箱。這些檸檬將銷往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印尼等十多個國家。”
探因:
價格內卷與出海機遇,產業格局重構的因勢選擇
安岳檸檬的銷售主渠道從國內電商向全球外貿的轉變,并非偶然,而是國內電商“紅海”的生存壓力與國際市場“藍海”的發展機遇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四川檸之戀果業有限公司工廠內,工人正在分揀檸檬。
首先,來自國內電商領域的多重壓力。“電商平臺興起后,低價傾銷成為常態,檸檬陷入‘越賣越便宜、越便宜越無利’的惡性循環。”安岳縣檸檬產業發展中心負責人田景華回憶道,電商企業比較活躍的時候,安岳檸檬基本上都是“9塊9,5斤包郵”的銷售模式。雖然當時一度占到全縣檸檬銷量的20%-30%,但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也隨之凸顯。
胡學冬算了一筆賬:電商平臺售價從高峰期每個檸檬近5元降至約2元,流量成本也從占銷售額10%飆升至30%以上,加上包裝、物流等費用,利潤所剩無幾。2014年至2019年,他的公司因電商價格戰虧損超500萬元。

四川檸之戀果業有限公司工廠內,工人正在分揀檸檬。
平臺規則更是雪上加霜。“僅退款不退貨”“7天無理由退款”等政策出臺后,使檸檬退貨率一度高達45%,回款周期長、投流費用高,讓許多企業不堪重負。蔣志強補充道:“做電商,一單檸檬利潤從1.5元壓到0.5元,國內貿易商還不斷壓價,工廠始終處于弱勢地位。”
其次,檸檬產品自身的特性與市場變化也放大了電商的困境。田景華指出,檸檬作為低頻消費單品,主要用于泡水,復購率低,不適合電商大規模走量。
與此同時,蜜雪冰城等茶飲頭部企業直接到產地采購,以及社區團購以極低價格銷售次級果品,都進一步擠壓了中小電商的生存空間。胡學冬坦言:“單品售賣模式無法通過其他高利潤商品平衡流量成本,抗風險能力差。”

四川檸之戀果業有限公司工廠內,工人正在分揀檸檬。
面對國內困局,企業開始將目光投向海外。蔣志強回憶轉型初期的艱難:“剛開始做的時候,因客戶跑路損失30多萬元,但對流程熟悉后,外貿的穩定性和利潤凸顯出來。”胡學冬對比了兩種模式:電商發貨以“件”為單位,外貿以“萬斤”為單位;出口優質果單價更高,且回款周期固定。由此,他的公司在轉型6年后利潤提升約50%,近年來未再出現虧損。
在此背景下,政府也在大力支持為企業出海賦能。田景華表示,安岳縣積極組織企業參加海外展銷會,提供出口備案、外貿營銷、出口退稅等培訓,協助企業對接海外采購商,起到“牽線搭橋”的作用。
展望:
融入全球,打造更具韌性的產業鏈
盡管外貿增長迅猛,安岳檸檬產業仍面臨挑戰。今年以來,檸檬價格一路走高,根據農業農村部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系統數據,2025年9月全國檸檬平均批發價已達14.87元/公斤,較去年同期7.84元/公斤高出近一倍。這也導致精深加工企業采購困難,全縣的檸檬加工占比從20%至30%降至10%以下。

四川檸之戀果業有限公司工廠內,即將發往菲律賓的檸檬。
然而,危機中蘊藏轉型機遇。田景華指出,未來檸檬產業的發展方向是“加工+品牌+海外”。持續提升檸檬飲料、凍干片等高附加值產品比例,拓展歐美高端市場。目前,安岳已有33家精深加工企業,開發出檸檬酒、面膜等200余種產品。
那是否意味著,未來電商領域再也見不到檸檬的身影?“檸檬電商不會消失,但會走向兩極分化。”田景華預測道,一端是低價走量的次級果品,另一端是高附加值的品牌化產品,中間形態將逐步減少。例如,龍臺鎮的“方老頭”就通過直播帶貨樹立人設,年銷售額穩定在百萬元級別,“檸檬共和國”的氣泡水通過電商年銷數千萬元。
對企業而言,渠道多元化無疑是抵御風險的關鍵。胡學冬的公司就形成國內線下(60%)、外貿(30%)、電商(10%)的銷售結構,通過快速走貨降低庫存風險。蔣志強則計劃參與更多國際展會,優化客戶結構。
從“9.9元包郵”的血戰到集裝箱出海的從容,安岳檸檬的轉身,不僅是一場銷售渠道的變革,更折射出檸檬融入全球市場的必然性。當電商紅利消退,唯有跳出價格內卷、擁抱更廣闊的產業視野,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錨定價值坐標。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