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視界 2025-11-05 20:33:18
當最強文藝范兒疊加最美煙火氣,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11月4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在重慶落下帷幕。作為專業舞臺藝術領域政府最高獎的文華獎和面向廣大群眾文藝愛好者、群眾文化工作者設立的國家文化藝術政府獎群星獎揭曉:四川省川劇院川劇《夢回東坡》、成都市原創歌曲《玉盤》分別榮獲第十八屆文華劇目獎和節目獎,廣元市音樂作品《家譜》、成都市舞蹈作品《酒曲踩出幸福謠》、涼山州舞蹈作品《阿媽就是那座山》、成都童聲合唱團等4個作品(團隊)榮獲第二十屆群星獎,四川在獲獎和入圍作品(團隊)數量方面均創歷史新高。
透過這場盛大的“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我們欣喜地發現:藝術就在身邊,藝術正在破圈,藝術正逐漸成為生活日常。

藝術破圈,在于文化表達的思路打開。
在藝術作品里,可以看見我們的情感與記憶。川劇《夢回東坡》用散文化的戲劇結構,重新挖掘出蘇東坡這位宋代四川人瑰麗奇幻的人生和“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智慧。令觀眾動容的,既是蘇東坡本人的瀟灑,更是融入巴蜀兒女血脈的灑脫。歌曲《玉盤》結合四川詩人李白與蘇軾“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浪漫豪放,既是對宇宙星空的憧憬,又唱出了巴蜀兒女面向未來、開拓進取的豪情。兩件作品,為我們展現了藝術最寶貴的價值:真切動人的情感,與歲月沉淀的價值。
好的故事,在于把我們的生活與想象直接搬上舞臺。無論是“高手在民間”的驚嘆,還是“藝術源于生活”的經驗,都反復提醒著我們,在群眾的生活與經驗里,本身就包含著無限的藝術可能性。群星獎將舞臺的聚光燈照向那些非科班的藝術創作者和創作團體,在評選出優秀的群眾藝術作品的同時,更給民間藝術創作以信心和鼓勵。藝術與火熱的現實之間,從來不是涇渭分明的兩條平行線,群眾力量的參與,讓藝術與現實密切交織。強烈的生活味與現實感,成就了群星璀璨的秘密。

藝術破圈,在于斑斕文化的精彩演繹。
創作者的提煉加工,讓一出好戲成為文化感知新契機。要了解“詩圣”杜甫的沉郁與偉大,除了他的詩篇與傳記,也可以是舞劇《杜甫》中,從輕盈奔放到飄搖寥落的舞姿變化,從華麗燦爛到蕭條晦暗的燈光轉換;要感受九一八事變前后中華兒女的救亡抗爭,除了紀錄片與電影,也可以是大型雜技劇《先聲》中,融合高蹺、騰空飛杠、爬桿、軟鋼絲、鉆圈等30余項雜技,展現出的哀婉與跌宕的劇情。當歷史與文化被以更豐富的形式加以創造與表達,也許在不經意間,就走進觀眾心里。
精彩作品的連續“加更”,為人們的休閑娛樂提供全新選擇。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帶給川渝人民的,除星光熠熠的開閉幕式外,更多的是精彩作品的異彩紛呈:越劇《我的大觀園》、民族舞劇《紅樓夢》、音樂劇《覺醒年代》、話劇《誰在敲門》……一場場平常一票難求的精彩演出,為川渝兩地人們捧出了一道道文化大餐。這種新體驗,也在無形之中豐富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這種習慣的養成,這種對文化與藝術熱情的調動,或許是中國藝術節留給川渝兩地更持久的繞梁余音。

藝術破圈,在于發現文旅溢出效應。
藝術作品,成為巴蜀寶藏“經驗帖”。看完川劇《夢回東坡》,走進眉山三蘇祠;看完舞蹈詩劇《蜀道》,奔赴廣元翠云廊;看完舞劇《天下大足》,到大足石刻和安岳石刻一線游……一方舞臺里,融匯著巴蜀大地的萬千氣象:那些激發創作的風光、那些點亮靈魂的人文內涵,經由舞臺藝術的精湛表達,傳遞給各地觀眾。這一件件藝術作品,給游客提供旅行的理由與動力,也給游客講述經典的價值與意義。
小小票根,撬動巴蜀文化“深度游”。僅僅是藝術作品與景區景點的聯動,還不足以成就藝術的破圈能量。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期間,四川多地為持證、持票觀眾提供“吃住行游購娛”全方位優惠,讓藝術這個支點,撬動起“錦繡天府·安逸四川”的沉浸式體驗:從火鍋、串串、甜皮鴨,到徒步、賞花、露營……不少游客因為一出好戲而來,卻收獲了一次全身心的放松。“票根經濟”的無限延展,讓藝術體驗也有了“開盲盒”時的滿心期待與意外之喜,讓文化從此不再是幾行文字介紹,而是沉浸其中的氛圍。
第十四屆中國藝術節大幕落下,但整體活動將持續至2025年年底。只要我們的生活依舊精彩無限,作為生活美學的藝術創造就不會停止。藝術持續地生長與破圈,是共情更是想象,回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期話題
你日常會看哪些劇目?評論區聊一聊~
撰文/成博
編輯/郭書瓊 責編/謝夢 馬艷琳 審核/姜明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