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20:23:10
工信部、水利部近日聯合印發《節水裝備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27年節水裝備取得突破,2030年構建先進節水裝備體系。專家表示,《方案》是推動節水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政策。當前我國節水裝備產業存在短板,該方案通過4項重點任務推動裝備數智化轉型,有助于緩解水資源矛盾,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魏文藝
11月3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顯示,工業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近日聯合印發《節水裝備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5—2030 年)》(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7年,重點領域供水、用水和循環利用等節水裝備取得突破,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高效循環冷卻、高端膜分離、智慧用水管控等技術裝備實現產業化應用。節水裝備標準體系更加健全,培育一批節水裝備龍頭企業和制造業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推動建立節水裝備中試平臺,形成大中小企業、產業鏈上中下游協同發展的良好生態。
到2030年,構建覆蓋全面、技術先進的節水裝備體系,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的節水裝備供給能力持續增強,節水裝備制造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圖片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馬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每經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方案》系統規劃了未來一段時期節水裝備的發展方向、重點任務,是推動我國節水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的關鍵政策文件。
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相關負責人在解讀《方案》時提到,過去十年里,我國以工業用水總量“零增長”支撐了年均5.7%的工業經濟增長,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同期下降50%以上。
節水裝備是節水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保障國家水安全的基礎和支撐。當前,我國水資源面臨嚴重短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具體到工業領域,2024年,我國工業用水量為971億立方米,約占全國用水量的16%;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24立方米,與國際先進水平還存在一定差距。
“同時,工業還肩負著為農業、居民生活提供節水技術裝備和產品的重任。但是,節水裝備在技術創新、應用場景適配和產業鏈協同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該負責人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任洪強在接受每經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我國節水裝備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部分產品和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據統計,當前我國規模以上節水裝備制造企業超過2000家,產業規模位居全球前列,膜分離、智能水表、高效冷卻等部分細分領域優勢明顯。
“然而,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節水裝備產業仍存在突出短板。”任洪強說,關鍵核心部件如高性能膜材料、高端泵閥、精密傳感器等進口依賴度超50%,制約產業鏈自主可控;裝備智能化水平不高,系統集成能力較弱;企業創新能力參差不齊,同質化競爭較為普遍;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不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率偏低;標準化程度不高,標準體系尚不完善,制約了節水裝備的規模化應用和國際化發展。
馬軍表示,節水裝備是工業節水的重要載體和技術支撐。推動節水裝備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是實現“雙碳”目標和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舉措。《方案》明確提出構建“覆蓋全面、技術先進”的節水裝備體系,推動裝備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有助于提升我國工業整體用水效率,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支撐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方案》重點關注生產工藝流程中耗水量大的通用設備,圍繞推動供水、用水、回用裝備發展和數智化轉型提出4項重點任務,包括增強供水裝備技術創新水平、提高重點用水裝備節水效能、突破廢水循環利用裝備技術瓶頸、推動節水裝備產業數智化轉型升級等。
一位業內專家在接受每經記者書面采訪時表示,在供水裝備方面,非常規水利用裝備是《方案》一大亮點,聚焦再生水、海水、雨水、礦井水等資源化利用,通過專欄形式明確了技術路徑,包括雙膜工藝、高性能膜材料、能量回收裝置等研發方向,為缺水地區、水敏感區域提供多元化水源解決方案。特殊用途水處理裝備則面向高端制造、電子、醫藥等行業對超純水、除鹽水的品質需求,推動其向定制化、模塊化、智能化創新發展。
馬軍也表示,水資源是基礎性、戰略性資源,是城市與工業發展的瓶頸性要素。《方案》通過提升節水裝備供給能力,推動再生水、海水、雨水等非常規水資源的高效利用,不僅有助于保障工業用水安全,還可緩解城市供水壓力,改善水生態環境,提升人民生活品質,具有顯著的社會和生態效益。
在用水裝備方面,上述業內專家提到,圍繞工業清洗和循環冷卻兩大高耗水環節,《方案》提出了針對性舉措。洗滌裝備重點發展高壓噴淋、多功能集成清洗和分級回用技術,探索超臨界清洗等前沿技術。循環冷卻裝備則注重效能提升和能源協同,通過結構優化、材料創新和智能控制,提高換熱效率和濃縮倍數,并前瞻布局相變儲能冷卻技術。
“特別是《方案》專門提出面向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推廣液冷、蒸發冷卻等高效散熱技術,鼓勵使用再生水,實現‘水—能—碳’協同增效,這一舉措為實現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上述業內專家表示。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