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成都排名全國第二!2025中國科幻城市指數發布

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24 21:31:22

10月24日,成都華語科幻文學大賽成果發布活動在成都科幻館舉行,發布會上,《2025中國科幻城市指數報告》和《2025中國成都科幻產業報告》正式發布。報告顯示,成都在科幻城市指數排名中居全國第二。2024年成都科幻產業總營收達255.77億,逆勢增長8.71%。

 每經記者|石普寧    每經編輯|唐元    

10月24日,成都華語科幻文學大賽成果發布活動在成都科幻館舉行,為2025成都華語科幻文學大賽交出了一份指向“內容—技術—場景—消費”閉環的產業化答卷,本屆大賽的主題為“想象力驅動生產力”。

成果發布會上,《2025中國科幻城市指數報告》和《2025中國成都科幻產業報告》正式發布。兩份報告共同為觀察中國科幻產業的未來走向,提供了數據坐標與產業剖面。

《2025中國科幻城市指數報告顯示,成都在2025中國科幻城市指數排名中,取得全國第二的成績,并穩居全國城市科幻發展第一梯隊。此外,《2025中國成都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4年成都科幻產業總營收達到255.77億,穩居全國頭部陣營。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成都位列中國科幻城市指數全國第二

大會現場,中國科幻研究中心發布了《2025中國科幻城市指數報告》,報告構建起涵蓋“基礎環境與發展支撐”“科幻產業與消費活力”“文化傳播與公眾參與”“科幻融合與城市建設”四大維度的指標體系,共包含18項具體指標,力求全面、立體地反映城市科幻發展的真實面貌。

評價結果顯示,全國GDP萬億城市中,科幻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為:北京、成都、上海、深圳、杭州、南京、重慶、廣州、武漢、青島。

在此背景下,全國城市科幻發展水平呈現出清晰穩定的三層梯度格局——北京、成都、上海、深圳穩坐第一梯隊;杭州、南京、重慶等城市構成的第二梯隊則各具特色;長沙、西安、蘇州等第三梯隊城市則在局部領域有所突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石普寧 攝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頭部城市在保持領先的同時,展現出愈發鮮明的差異化發展路徑。報告分析指出,北京的優勢在于其完善的產業生態,聚集了超過230家相關企業;成都近年來科幻政策體系不斷健全,緊隨其后。

成都憑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強大的IP號召力,在“文化傳播與公眾參與”維度位居全國榜首。《科幻世界》雜志社、銀河獎、星云獎等標志性品牌與“成都華語科幻文學大賽”這一新興力量共同構筑了強大的文化傳播矩陣。同時,深圳在高校科幻社團與課程建設方面表現突出,北京的中國科幻大會影響力則持續擴大,共同構成了文化傳播領域的“三強”格局。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石普寧 攝

科幻產業與消費活力方面,北京與上海位居前列。北京在作家數量與電影票房上領先,上海則以科幻游戲高效產出見長。而在產業與城市的融合維度,北京在人工智能、綜合算力等前沿科技領域呈現全面領先,深圳的技術應用層面表現搶眼,杭州則憑借高居民關注度與豐富的數字體驗場景脫穎而出。

255億產值背后的“生態化”路徑

據發布會現場介紹,自2023年世界科幻大會以來,成都以建設“中國科幻之都”為目標,逐步形成以內容創新為核心、以技術賦能為支撐、以產業集聚為特征的現代科幻產業體系。

《2025中國成都科幻產業報告》顯示,在全國科幻產業總營收略有回調的背景下,2024年成都科幻產業總營收達到255.77億元,逆勢增長8.71%。產值背后,是成都系統性構建產業生態路徑下的五大核心亮點。

報告指出,堅實的政策支撐是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2024年,成都發布了全國首個城市級科幻發展規劃,并設立規模超30億元的“成都科幻與未來產業發展基金”,為產業能級的提升提供了資本與政策的雙重保障。

圖片來源:“成都科幻館”微信公眾號

在此基礎上,文化創意與科技創新的融合形成了多維共振的產業格局。報告顯示,內容與技術雙輪驅動的特點在成都尤為明顯,首屆“天問”全球華語科幻文學大賽系統性地推動了原創轉化,而《三星堆:未來啟示錄》等項目則運用AIGC技術,成為“中國科幻+AI”的代表性案例。

內容的創新與技術的融合,正加速轉化為可供消費的文旅新場景,并催生出新的增長極。2024年成都科幻文旅營收達16.60億元,同比增長21.9%。成都科幻館、“三體四維空間”等項目推動科幻走向體驗化,同時衍生品板塊也通過“國窖1573·三體”等聯名,實現了高端消費與科幻文化的深度融合。

圖片來源:“成都科幻館”微信公眾號

在眾多產業板塊中,科幻游戲的國際化布局,成為成都文化出海的新篇章。作為經濟主引擎,科幻游戲2024年營收達227.55億元,占全國市場份額超30%。《星艦紀元》等作品在探索“科幻+國風”上,賦予了“成都造”的獨特文化標識。

報告進一步指出,產業的活力不止于商業層面,更在于其“科幻、科普、科創”三科融合的閉環生態構建。成都通過“想象力教育工程”進校園等方式,實現從興趣培養到課程體系的跨越,為城市創新人才的培養注入了持續動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