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消費第一城”,拼了

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24 00:35:06

 每經記者|肖純    每經編輯|何小桃    

10月22日,上海公布今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721.17億元,同比增長5.5%,較上半年提高0.4個百分點,也跑贏了全國5.2%的平均增速。

其中,上海多項細分數據表現亮眼:三大先導產業制造業產值同比增長8.5%,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15.5%,金融業增長9.8%。

相比之下,前三季度4.3%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看似不起眼,卻頗為不易。

就在今年一季度,上海社消零還曾陷入負增長(-1.1%),上半年終于艱難回正(1.7%),到第三季度,又進一步提升至4.3%,走出一條逆勢上揚的曲線。

當前,全球經濟格局正經歷深刻重塑,中國經濟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此背景下,消費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愈發關鍵。

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以新需求引領新供給,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自2018年社消零總額超過北京以來,上海已連續七年穩坐“消費第一城”,也被視為消費“晴雨表”和“風向標”。社消零增速逐季走高,上海做對了什么,未來又該如何發力,值得深入探討。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發力

上海的消費增速何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政策+活動”的雙輪驅動 。

今年5月印發的《上海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城鄉居民增收、消費能力保障支持、服務消費提質升級、大宗消費更新、新型消費培育、消費環境提升”等六大行動,以深化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切實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與上述方案同步發力的,是一系列促消費活動。

自2020年啟動的上海 “五五購物節”,今年從4月底持續到6月底,是六年來“消費補貼政策力度最大、覆蓋面最廣”的一屆,從家電到汽車、從商品到服務,從國內消費者到入境游客,形成全方位支持。

wzRMnLyrf360M7e4F0xKTIx1C6aPJ8cDd8HlRZIibu11B62QcbxzhBaVxydyKwQHCSs8g2RBDTFFKgycZWD7Xbw.jpg

2025上海車展現場 圖片來源:新華社

同期,上海還推出“商圈精品推廣節”、上海國際車展,5月當月有效拉動限額以上單位金銀珠寶類、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和化妝品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2.7%、9.3%和4.0%,限額以上單位新能源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5.0%。

到了暑假,“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上海旅游節等活動密集舉辦。上海旅游大數據顯示,為期93天(7月5日至10月6日)的旅游節累計接待游客1.63億人次,實現全要素旅游消費3132億元。

進入下半年,上海又開始發放“樂·上海”服務消費券。上海市政府安排5億元財政資金,用于發放餐飲、旅游、電影、文化、體育消費券。其中文化消費券為新增設品種,首輪發放超29.6萬張,資金撬動比為1:3.25。

這些活動相互接續,延長了消費時間,提升了消費體驗,形成了長尾效應。

南京審計大學聯合研究院教授彭沖對此總結,上海消費回暖主要得益于消費信心修復、入境游回升與結構性政策持續發力。

今年以來,上海密集出臺促消費相關舉措,在汽車、家電、家居等大宗商品上加碼“以舊換新”;需求端強化餐飲、零售、文旅等消費場景;供給端培育“首發經濟”“夜間經濟”“銀發經濟”等新場景,供需雙向發力、釋放消費潛能。

同時,上海入境游持續優化,前三季度入境旅游同比增長37%,直接帶動住宿、餐飲、零售等消費;疊加各類購物節、購物季,形成本地與外來消費“雙輪驅動”。

不過彭沖也提到,在去年低基數背景下,政策的精準發力也帶來一定翹尾效應,對增量有所貢獻。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強項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重慶與上海的“消費第一城”之爭備受關注。今年上半年,重慶以8300.37億元社消零總額力壓上海的8260.41億元,以微弱優勢領先。

作為“后起之秀”,重慶消費規模對上海形成挑戰,固然有重慶人口基數龐大的原因,但另一方面,很多學者認為,傳統社消零指標并不能完整詮釋上海等城市的消費活力。

社消零指標主要衡量一個地區的實物消費情況,除餐飲外的大部分服務消費并未統計在內。這些未被統計的服務消費,很多恰是上海的“強項”。

國家統計局也曾發文表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除了不反映服務消費,也“不能很好地反映消費品的結構特征和變化情況,需要結合其包含的分項指標及居民消費支出等相關指標進行分析。

如今年前三季度,上海人均消費支出達到40892元,在31省份中排名第一,也是唯一超過4萬元的省份。

wzRMnLyrf360M7e4F0xKTIx1C6aPJ8cDxOwZIRFZB2tQeE0RNItDkLqicveSXrFAR8o0T2micaoWnrJLeGBiaX2eA.jpg

與實物消費相對,服務消費主要分為基礎型消費(交通通信、住房家政、養老托育)、發展型消費(教育培訓、醫療)、享受型消費(娛樂、文旅),還包括具有特殊性的金融保險類服務。

盡管無法被社消零指標反映,但服務消費的重要性已經愈加不能忽視。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時,居民對服務消費的需求會加速增長;當人均GDP超過1.5萬美元時,服務消費將成為主導。

誠通證券研究所李宗光、鐘山此前撰文指出,從消費占宏觀經濟的比重及其內部結構來看,我國仍有較大優化空間。當前我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約為四成,低于同期主要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從消費結構看,2024年我國居民人均消費中服務消費占比為46.1%,也低于日本(57.7%)和美國(68.5%)的水平。

9月16日,商務部等九部門發布《關于擴大服務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要積極培育服務消費新的增長點。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海有能力、也有意愿作服務消費的“前哨站”和“試驗場”。

wzRMnLyrf360M7e4F0xKTIx1C6aPJ8cDKLmzJVcq3GOHKCsaL5p9VY4WE4aibbY2669cbEeRIU2bk26ZaGsFiaUw.jpg

上海博物館“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 圖片來源:新華社

彭沖分析,從需求側看,上海人口規模大、中心城區密度高,市場需求廣闊;從供給側看,服務消費領域的頭部企業在上海扎堆,從餐飲、家政服務到養老、托育、寵物服務,從業務端到支付端,它們共同推動了行業的規范化和標準化。

在今年上海出臺的一系列促消費文件中,服務消費均占有重要篇幅。而且早在今年3月,上海就出臺《2025年促進本市服務消費提質擴容工作要點》,對餐飲、家政、養老、居住、交通、文旅、體育、教育、信息、健康等20個方面進行一攬子扶持,最大力度優化和擴大服務供給、釋放服務消費潛力。

CFF20LXzkOwNfsay86cib4p0S2T0NfBIZicSMl7tYnKBaibmLibs8uIQI1mZYasibU5KFf6wlMM5EENdMic3ibFTHCmUw.png

先行

如今,提振消費已成為宏觀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為中國國際化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城市之一,上海在擴內需、促消費上向來具備多重優勢,理應成為“先行者”與“探路者”。

wzRMnLyrf360M7e4F0xKTIx1C6aPJ8cDROeaSzYORVENBW6R8stHQpPUWVkggnH18ZRLguvffNiaWxA5mUXXHpA.jpg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上海常住人口接近2500萬人,城區人口也達到約2000萬人,市場規模優勢突出。而且,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長期位居全國前列,居民消費能力強,對高端商品、服務和體驗式消費等的需求都相對旺盛。

更重要的是,上海作為經濟中心和對外開放前沿,在消費場景、高端資源要素、增量市場等很多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性。

彭沖表示,過去幾年,上海持續推動品牌“首發、首店、首展、首秀”,形成了全國領先的首發經濟生態,成功把“首發”做成了城市品牌與消費“護城河”。

2024年,上海全球新品首發數量、國際品牌首店數量保持全國首位,品牌吸附力和國際傳播力持續增強。

不過他也指出,上海首發經濟的國際化程度高、但本地原創品牌全球化程度仍較低——許多“首發”仍以跨國品牌為主,上海設計品牌的國際認知度依然有限。未來,上海應從“引進來”走向“走出去”,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本土生活方式與原創品牌生態,真正實現“買全球,也賣全球”。

與此同時,目前上海醫療、體育、文化等高端服務的本地供給占比較低,高端醫美、專科醫療、國際演出等領域仍被東京、新加坡、香港等城市分流。要實現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的全面能級提升,上海需加快高端生活服務業、文體產業的本地供給能力建設。

對此,上海已開始積極謀劃。

比如根據《上海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上海將打造文化消費高地,大力發展演藝經濟,支持舉辦具有影響力的大型演藝活動,持續引進中外經典劇目。

同時,上海鼓勵健康消費發展,包括加大高品質醫療服務供給,完善國際醫療服務體系,發展特色門診部、診所和中醫國際醫療服務等。

彭沖還提到,都市圈時代,優化都市圈內的城市規劃、建設和治理,能夠有力有效推動高效宜居的消費城市建設。

以上海為例,應進一步鞏固和發展都市圈核心區人口密度的“龍頭”優勢,將人口密度提升作為老城改造與新城發展的關鍵策略,實現以人為本的城市更新。其次是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口,打通中心城市與外圍衛星城之間的聯系,構建“八爪魚式”都市圈空間形態,強化消費一體化發展。

記者|肖純

編輯|何小桃?杜恒峰

校對|段煉

CFF20LXzkOyYmal29zn37N5Bg2NQ4tyN4ylvMFyM3VmF4x90Uj4cDmoEphibia4RN55ibIXmqU1Od9w2Q5nhA08lA.png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