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23 17:51:22
截至去年年末,由張藝謀等打造的《印象·大紅袍》已上演超6700場,其運營方印象股份于10月14日二度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作為區域文旅頭部企業,印象股份IPO之路可謂波折。其業績依賴單一演出,近年來嘗試的多元化業務陷入虧損,新項目回報期長。隨著文旅演藝行業同質化競爭加劇,印象股份商業模式可持續性面臨考驗。
每經記者|黃婉銀 每經實習記者|李旭馗 每經編輯|黃博文
當夜幕降臨武夷山,游客們坐在360度旋轉觀眾席上,欣賞武夷山的天地山水與中國茶文化在《印象·大紅袍》中交融。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這部由張藝謀、王潮歌、樊躍組成的“印象鐵三角”打造的實景演出已上演超6700場,吸引觀眾超940萬人次,成為武夷山旅游的知名項目。
演出背后的運營方為印象大紅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印象股份”)。10月14日,印象股份再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這是繼其1月首次遞表失效后的二度沖刺。
作為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一家國企,成立于2009年的印象股份已經發展為區域文旅頭部企業。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文旅演出節目產生的銷售收入計,公司在2024年中國文旅演出市場排名第八。
然而,印象股份在資本市場卻接連碰壁。從登陸新三板到放棄沖刺北交所,再到轉戰港交所,印象股份的IPO(首次公開募股)之路充滿迂回與波折,反映出這家文旅服務企業當前的核心困境:其依賴單一演出、增長見頂的業績基本盤,難以匹配資本市場對持續性成長與抗風險能力的要求。
公開資料顯示,印象股份的資本化道路始于2017年。
當年,印象股份(870608)掛牌新三板,成為南平市文旅領域首家登陸資本市場的企業,卻因股價低迷和成交量稀疏陷入流動性枯竭。
2021年,北交所成立,印象股份又將目光轉向北交所,但在經歷四年輔導后,公司于2024年5月宣布終止北交所上市輔導。
隨后,印象股份開始正式轉戰港股。
2025年1月15日,印象股份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由興證國際擔任獨家保薦人。然而,招股書在7月15日因滿6個月未能完成發行而宣告失效。10月14日,印象股份向港交所遞交了更新后的招股書,興證國際和鎧盛資本擔任聯席保薦人。
最新版招股書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公司營收分別為6303.9萬元、1.44億元和1.3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59.9萬元、4750.4萬元和4280.9萬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同比增長8.48%至5588.4萬元,但凈利潤同比下降46.57%至677.5萬元。
業績波動的背后是印象股份對《印象·大紅袍》這一單一業務的依賴。2022年、2023年、2024年及2025年前6個月(以下簡稱“報告期內”),《印象·大紅袍》演出門票收入分別約0.58億元、1.36億元、1.30億元及0.49億元,占公司總營收比例高達91.4%、94.3%、94.6%及87.8%。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按2024年票房收入計,《印象·大紅袍》在中國所有旅游山水實景演出中排名第三,在所有文化旅游演出中排名第十。
然而,作為一檔已經推出了15年的實景演出,《印象·大紅袍》業務增長似乎已經見頂。演出場次方面,2023年及2024年,每年逾500場的演出場次已接近飽和;票價方面,于最后可行日期,普通座位票票價238元,VIP座位票票價介于268元至688元,提價空間有限。
此外,戶外演出“靠天吃飯”的屬性也加劇了業績波動的風險。招股書坦言:“任何災難(包括爆發流行性疾病及惡劣或極端天氣狀況等其他特殊事件)均可能會對我們的業務營運造成嚴重中斷。”
在察覺公司依賴《印象·大紅袍》單一業務存在的風險后,印象股份近年來數次嘗試開展衍生業務。
招股書顯示,印象股份曾先后設立了多家附屬公司:2017年11月成立武夷山茶湯度假村,經營茶湯酒店業務;2019年8月成立印象大紅袍文化,經營印象文旅小鎮業務;2024年9月又成立月映武夷,策劃及進行新演出《月映武夷》。
茶湯酒店坐落于武夷山國家旅游度假區內,配備50間以傳統中式元素裝飾的客房;印象文旅小鎮主要包括武夷茶博園4A級景區、印象建州美食主題街區和武夷茶研習社以及其他娛樂場所,如印象市集,為游客提供更多休閑選擇;《月映武夷》講述了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的成長故事及其核心哲學思想。
但是,這些新業務不僅收入貢獻微薄,甚至還陷入虧損泥潭。具體來看,報告期內,茶湯酒店業務持續處于虧損狀態,毛損分別為651.9萬元、551.4萬元、617.2萬元及266.7萬元,毛損率高達313.7%、140.9%、162.2%及135.2%;印象文旅小鎮雖處于盈利狀態,但截至2025年6月底,其收入僅占公司總收入的3.5%。
此外,公司旗下新投資項目《月映武夷》前景同樣不容樂觀。截至2025年6月底,該項目在2025年5月1日首次公演后的短短兩個月內已錄得毛損181.6萬元,毛損率76.7%。公司預計該項目的投資回報期約10年。更為關鍵的是,《月映武夷》缺少了包括張藝謀在內的“印象鐵三角”的加持,而是由肖向榮、薩迦多吉和池俊共同導演,市場認可度目前存疑。
此番沖刺港股IPO,印象股份計劃將所募資金主要用于《印象·大紅袍》演出項目的硬件及演出場館檢修、演出內容升級;進一步發展建州美食街區;于2026年全面改造武夷茶博館4A級景區等。
公司表示,對《印象·大紅袍》演出項目的升級改造將“豐富表演內容、增加互動性、提高觀眾參與度,進一步使我們的標志性演出成為探索武夷山大紅袍茶文化的優質平臺”。
事實上,在沖刺IPO的道路上,印象股份的困境并非個案。隨著各地實景演出項目不斷涌現,文旅演藝行業同質化競爭加劇,部分公司在資本市場的表現黯淡。
例如,據央廣網6月報道,由ST張家界(000430.SZ)斥資24億元打造的大庸古城試營業四年持續虧損超10億元,直至現在瀕臨破產,其唯一一個經營性盈利項目就是停車場。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4年中國文旅演出市場總票房164億元。盡管印象股份以1.37億元營收排名第八,其市場份額僅0.8%。
事實上,文旅企業的上市之路向來坎坷,過度依賴傳統業務、收入結構單一、易受季節性影響成為共同短板。
對于印象股份而言,能否叩開港交所的大門,不僅關乎融資渠道的拓寬,更是對其商業模式可持續性的一次大考。如何將深厚的茶文化底蘊轉化為持續的盈利能力,是其必須面對的課題。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文多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