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23 16:03:38
10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記者會上,發言人王翔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關于網絡安全法修正草案的相關提問表示,在深入總結網絡安全法實施經驗的基礎上,修正草案完善了不依法履行網絡安全義務行為的法律責任。根據常委會審議意見和各方面的意見,擬對部分違法行為處罰規定作進一步完善。
每經記者|李彪 每經編輯|黃博文
網絡安全法修正草案將迎來二審。
10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舉行記者會,發言人王翔介紹立法工作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王翔介紹,網絡安全法修正草案對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回應,采取“小切口”方式對法律責任制度進行修改。
在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關于網絡安全法修正草案的相關提問時,王翔稱,在深入總結網絡安全法實施經驗的基礎上,修正草案完善了不依法履行網絡安全義務行為的法律責任。根據常委會審議意見和各方面的意見,擬對部分違法行為處罰規定作進一步完善。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十一次委員長會議決定,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10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舉行。委員長會議建議,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海商法修訂草案、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修正草案、網絡安全法修正草案、環境保護稅法修正草案、生態環境法典污染防治編草案等。
王翔介紹,2025年9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對網絡安全法修正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根據各方面意見,草案擬作以下主要修改:一是充實網絡安全工作指導原則;二是增加促進人工智能安全與發展的內容;三是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進一步做好與民法典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銜接;四是進一步完善相關處罰規定。
9月12日至10月11日,在中國人大網公開征求意見期間,網絡安全法修正草案共收到108人次提出的162條意見。同時,湖南長沙、新疆庫車、西南政法大學等11個立法聯系點積極反饋意見。社會公眾和立法聯系點主要就加強黨對網絡安全工作的領導、完善處罰規定、加強法律銜接等提出意見建議,有關意見經研究予以吸收采納。
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記者會上提問:近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網絡強國建設,促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這次網絡安全法修改對此有哪些回應?
對此,王翔介紹,一審后,根據各方面意見,擬對修正草案作進一步完善: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網絡強國建設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擬增加規定:網絡安全工作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推進網絡強國建設。
二是回應人工智能治理和促進發展的需要。人工智能作為戰略性技術,正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新動力。需要重視的是,人工智能既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也帶來前所未遇的風險挑戰。為此,全國人大代表和有關方面都建議要切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人工智能發展和治理主動權,推動我國人工智能朝著有益、安全、公平方向健康有序發展。為此,擬增加一條關于人工智能安全與發展的框架性規定,主要內容包括:支持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和算法等關鍵技術研發,推進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人工智能倫理規范,加強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創新并加強人工智能安全監管,促進人工智能健康發展。
三是進一步完善法律責任。2021年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相繼出臺。在深入總結網絡安全法實施經驗的基礎上,修正草案完善了不依法履行網絡安全義務行為的法律責任。根據常委會審議意見和各方面的意見,擬對部分違法行為處罰規定作進一步完善,同時,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進一步加強與民法典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銜接。
2025年4月,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對生態環境法典草案進行了初次審議。
王翔介紹,常委會初次審議期間以及征求各方面意見過程中,有意見提出,污染防治領域各單行法制定時間不同,有關罰款金額的規定區別較大,在編纂法典時應當充分考慮不同污染防治領域罰款金額的平衡,要進一步落實過罰相當原則,避免“小過重罰”和“大過輕罰”。
“我們認真研究了上述意見,對草案進一步修改完善,確保行政處罰與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危害程度相當,同時保持相類似違法行為之間法律責任的平衡。”王翔說。
王翔介紹,生態環境法典草案的修改完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增加從重處罰、從輕減輕處罰、不予處罰等一般適用規定;二是將行政處罰5年追責期限的適用情形,明確為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危害后果的違法行為;三是總結執法實踐情況,對部分條文中的行政處罰規定,區分不同違法主體、違法情形,調整計罰標準,作出相應修改完善;四是將有關污染物排放口、編制生態環境影響報告、生態環境事故等方面的法律責任予以統一;五是完善生活垃圾處理單位未按照規定開展監測等法律責任,使企業事業單位有關監測的法律責任大體平衡;六是參照危險廢物有關違法的罰款數額,對放射性污染防治相關罰款數額進行調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