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22 18:29:03
近日,上海舉辦“新質生產力行業支持科創投資論壇”,多位專家探討科技創新等議題。上海市無線電監測站站長居欣玨稱,科技、產業、金融正構成“三位一體”,全球競爭的關鍵依然是搶占“明天的產業”。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沈濤表示,上海正系統性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化,目標是將早期AI“盆景”打造成可復制的“連鎖風景區”。
每經記者|涂穎浩 每經編輯|黃博文
近日,在上海資產管理協會主辦的“新質生產力行業支持科創投資論壇”(以下簡稱“論壇”)上,上海市無線電監測站站長居欣玨在論壇表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路徑在于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新質生產力不僅可以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更是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的關鍵支撐。”
居欣玨表示,未來產業作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國家戰略的關鍵點,更是國際科技與產業競爭的制高點。
業內認為,未來產業的本質是融合創新的交匯點,其發展離不開全方位的創新生態。作為全球化競爭的參與者,上海將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先導產業基礎上,向未來產業持續躍遷,真正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在論壇上,多位專家學者圍繞科技創新、未來產業與金融協同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系統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邏輯、未來產業的戰略地位以及上海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的創新實踐。
居欣玨表示,從全球視野看,科技、產業與金融構成良性循環的“三位一體”:科技是大腦,產業是軀干,金融是血液。其中,產業是連接科技與金融的核心節點。當前我國已具備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門類——聯合國劃分的666個小類中,中國是唯一擁有全部門類的國家。
然而,全球競爭的關鍵依然是搶占“明天的產業”。國家高度重視未來產業發展。2021年,“十四五”規劃明確寫入了“未來產業”,提出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六大領域布局未來產業。
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標志著我國未來產業進入系統化推進階段。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于2022年9月率先發布未來產業方案,在全國省市中起步較早,展現出前瞻布局的戰略眼光。
在具體實踐中,科技創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生產力形態。
上海資產管理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生物學博士張廣旭以上海光源這一大科學裝置為例,說明其在生命科學、特別是蛋白質結構與動力學研究中的關鍵作用。隨著AlphaFold系列模型的突破,AI(人工智能)已經從預測單個分子拓展到分子之間的組合,最后實現對一個廣闊分子世界的結構獲取。
張廣旭認為,AlphaFold首次觸及動態的結構,可以看到生物學AI發展跟蛋白質科學本身實驗發展方向也是一致的,即從結構發展到動力學。同時,他也強調,AI并非取代實驗,而是與實驗形成“雙輪驅動”:模型高效生成假設,指導實驗設計;實驗則提供高質量數據反哺更新模型,最終構建形成一個循環迭代的學習型體系,在科研“第五范式”下推動基礎科研進步,并催生AI驅動的藥物研發、蛋白質設計等應用前景。
在產業層面,上海市人工智能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沈濤介紹了上海AI發展的獨特路徑。
他表示,不同于杭州依托阿里、北京依托百度、深圳依托騰訊華為的“大廠帶動”模式,上海則是因地制宜,在缺乏本土互聯網巨頭的背景下,轉而采取以政府的力量體系化往前推動人工智能發展的模式。從應用端入手,通過打造“語料、模型、算力、場景、資本、生態”六大要素支撐體系,上海正系統性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化。
沈濤表示,目前上海已形成“1+3”四大基礎大模型格局,并由國有控股企業庫帕思整合語料資源,輔以建設多個萬卡級智算集群。隨著大模型發展,上海正以徐匯“模速空間”和張江“模力空間”雙輪驅動發展大模型產業。此外,在開源領域,上海正在打造中國唯一的人工智能開源社區。
沈濤形象地比喻:早期AI項目如同“盆景”,僅供觀賞;如今AI項目的目標是打造可盈利的“風景區”,并最終形成可復制、可規模化的“連鎖風景區”,實現商業閉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