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2 18:09:43
每經記者|溫夢華 每經編輯|肖芮冬
“我們預定了這次的新品,據說已經在陸續發貨了。”近日,一位在行業浸淫多年的白酒大商季然(化名)正在琢磨怎么把手上的合作伙伴和客戶好好“盤一盤”,提前謀劃“精釀習酒”的營銷計劃。他有些興奮地告訴《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這一次和以往有些不同,不用先給廠家打款,感覺更加“輕裝上陣”。
而季然口中的新品,正是習酒新推出的一款“精釀習酒”,定價198元。這款對標300元品質、瞄準大眾市場的醬酒,以“統一定價、先貨后款、傭金制”三大策略引發市場熱議。
眾所周知,白酒的商業模式一直都是“先款后貨”,即經銷商在產品交付前先向酒企打款。因此每年年底各酒企的經銷商大會上,“開門紅”也頻頻成為酒企、經銷商討論的熱詞。
此次,習酒首次嘗試“先貨后款”模式,無疑是大膽且罕見的,更是行業頭部酒企的首次系統性嘗試和探索,本質上是習酒在行業調整期的“求變破局”。《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向習酒公司發去采訪函欲了解詳情,截至發稿,暫未得到回復。
那么,習酒“先貨后款”的模式市場會買單嗎?經銷商又持有何種態度?在行業調整期,這一模式會引發其他酒企效仿嗎?
“不是‘絕對首次’,但在當前白酒行業極為罕見,尤其針對主流品牌的主流產品,幾乎是首次系統性、戰略性地采用‘先貨后款’模式。”長期研究白酒產業的資深行業人士肖竹青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
他回憶道,在市場經濟初期,“先貨后款”的交易方式曾因高壞賬率被逐步淘汰。如今,習酒主動重啟這一模式,是在行業深度調整期下的逆向操作,具有實驗性質。
當下,身處深度調整期的白酒產業和一眾酒企,正面臨價格倒掛、庫存高企、動銷不暢、消費迭代等諸多壓力。在市場需求疲軟與渠道承壓的雙重擠壓下,習酒新品試水“先貨后款”的背后,恰恰是酒企的主動求變和突圍。
相比以往的模式,肖竹青認為,“先貨后款”模式的核心在于廠家承擔全部市場風險和資金壓力,經銷商從“囤貨商”轉為“推廣服務商”,盈利方式由“賺差價”轉為“賺傭金”。
“這在當前庫存高企、動銷緩慢、經銷商資金枯竭的背景下,是一種緩解渠道壓力、穩定價盤的權宜之計。”肖竹青說道。
在洋河藍色經典品牌原創者、靈創咨詢首席品牌官汪信標看來,在產業深度調整期,酒企和經銷商均面臨不斷加劇的市場競爭。習酒拿出新品,而非主流產品來試水,也是希望探索一下紓解困境新路徑。
《2025中國白酒市場中期研究報告》顯示,目前近60%的酒企和經銷商利潤率有所減少,超過40%的經銷商、零售商表示有現金流壓力;部分經銷商庫存周期延長,市場價格倒掛現象普遍。
對于正遭受資金、利潤、競爭、轉型等壓力的經銷商而言,“先貨后款”的模式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
季然向記者坦言,經銷商肯定很樂意。經銷商可以不用再去大量壓貨,成本壓力自然減輕;賣不出去的產品還可以退還廠家,由廠商兜底。
作為試水,習酒此次在經銷商選擇上設定了一定的門檻,以大商為主。不同體量的大商,配額也有所區別。
但這也并非一本萬利的事情。雖然沒有貨款壓力,但經銷商要面對的難點是新品消費的市場培育。畢竟是新品,能不能賣起來,究竟能賣多火,還是未知數。
“目前產品上市后具體情況還得檢驗一段時間。”季然告訴記者,等收到貨后,會優選一些優質的渠道目標客戶,作為公司的下游。
一位熟悉白酒產業的行業人士表示,短期內,對于與習酒合作緊密、對其品牌有信心的經銷商,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畢竟這是一場新品的試水,要賺大錢,可能性很低。
而在肖竹青看來,目前“先貨后款”營銷模式仍偏保守。他分析稱,一是推銷動力不足,沒有“進貨成本”壓力,反而可能導致經銷商缺乏“必須賣出去”的緊迫感。同時,廠家必須提供更強的市場支持、動銷服務和價格管控,否則經銷商不敢全力投入。
9-1761125630697_transcode.jpg)
一直以來,價格都是牽動廠商的敏感話題。當下,主動放慢節奏,提價控量,保市場,保經銷商利潤,保終端利潤,早已成為酒企的行業共識。
數據顯示,在白酒庫存高企、價格倒掛等多重壓力下,今年上半年白酒批價整體表現較弱。其中,800元~1500元價格帶倒掛最為嚴重,500元~800元價格帶產品生存最為困難,主銷價格帶由300元~500元向100元~300元下沉。
事實上,白酒價格倒掛的本質,是“規模擴張時代”的渠道模式與“高質量發展時代”的市場需求之間的脫節。而經銷商以“低價進貨、高價賣出”賺取差價的盈利模式,與酒企穩價目標天然對立。
以往,為爭奪客源,經銷商往往通過“暗降”“搭贈”“竄貨”等方式變相降價,導致白酒產品價格體系混亂。而“精釀習酒”的政策是從出廠到零售所有環節統一定價198元,配套的則是經銷商傭金制。
“我們首批到貨也就幾百箱,配額處于中等水平。目前習酒設定的傭金是10元~30元,但不排除后期會根據經銷商的積極性進行調整。”季然對《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表示,經銷商的盈利方式由“賺差價”轉為“賺傭金”后,產品的市場價格體系不會因供需波動而變得混亂。
肖竹青分析稱,理論上“先貨后款”模式有助于穩定價格體系。廠家統一控盤,減少中間層層加價或壓價行為;傭金制下,經銷商利潤與“銷量”掛鉤,而非“差價”,減少價格波動動機;先貨后款模式下,也可避免經銷商“低價甩貨”回籠資金。但他同時也指出,若傭金比例不高,且無法通過差價獲利,經銷商可能更傾向于推銷自己“花錢進貨”的產品。
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有市場。如果廠家無法牢牢掌控終端零售價,一旦出現“暗降”或“竄貨”,價格體系仍會失控。
汪信標認為,在非常理想化的狀態下,統一價有可能做到。但實際情況是,經銷商能力有高低,如果動銷不理想,仍然會產生一定的庫存壓力,引發低價拋貨的沖動,打破價格平衡。
行業分析認為,習酒此次的“先貨后款”的試水意義大于本身的結果意義。
那么,在產業的深度調整期,“先貨后款”模式在行業能否行得通?其他的酒企會不會跟進?
記者從多位行業人士、產業專家處了解到,行業對“先貨后款”這一模式整體持謹慎觀望的態度,認為短期內不會形成行業性沖擊。但若習酒試水成功,未來可能引發部分品牌在中低端產品線上跟進試驗。
肖竹青向記者分析稱,“先貨后款”模式能否長久,取決于三個關鍵點:廠家能否建立高效的終端管控體系(價格、陳列、動銷);傭金機制是否足夠激勵,能否讓經銷商“愿意推”;消費端是否認可產品價值,實現自然動銷。若廠家無法激發消費者“指名購買”和“復購”,僅靠經銷商推銷,模式難以持續。
比起模式本身,汪信標認為應當更加關注消費者培育和品牌培育。“先貨后款”模式產生大單品的概率目前來看較低。“其出發點不是培育消費者、培育品牌。產品擺上貨柜,就有動銷了嗎?最終還是要看市場的接受度。”
“‘先貨后款’是習酒在行業寒冬下的權宜之計,是對經銷商的讓利,也是廠家對市場的‘背水一戰’。”肖竹青向記者坦言,成敗的關鍵在于:廠家能否真正掌控終端,能否激發消費者主動購買。如果做不到,這種模式可能淪為“廠家自娛自樂”的營銷噱頭。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