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9 13:48:17
日前,明德戰略對話(2025)在北京舉行,主題為“中國式現代化,全球化新動能”。意大利前總理普羅迪表示,中意經貿合作需細致規劃,逐行業分析,重點發展高端產品。文化交流上,他認為兩國人文交流不夠,應推進學生學者交流。他還指出,中歐合作需共同打造有活力的市場,開啟對話尤為重要,盡管面臨制度差異等挑戰。
每經記者|石雨昕 每經編輯|陳星
日前,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與全球領導力學院承辦的明德戰略對話(2025)在北京舉行。會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球化新動能”為主題,探討世界變局下的全球治理、技術革命與人類未來發展。
2025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也是中意建交55周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經貿合作始終是中意關系的壓艙石和推進器。未來,如何進一步挖掘中意經貿合作潛力?
意大利前總理、歐盟委員會前主席羅馬諾·普羅迪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盡管意大利是歐洲第二大工業國家,但其經濟結構與中國不同。鑒于兩國經濟規模和結構的不同,未來合作需更加細致地規劃,逐個行業分析探討,以實現互利共贏。
記者注意到,長期以來,普羅迪始終致力于推動中意及中歐務實合作,多次來華訪問,與中國保持著密切友好往來。
羅馬諾·普羅迪 每經記者 石雨昕 攝
意大利是中國在歐盟的第四大貿易伙伴,中國是意大利在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2024年,雙邊貿易額為725.43億美元,同比增長1.1%。
中意是中歐合作的重要支點,未來,在進一步挖掘中意經貿合作潛力方面最關鍵的是什么?
普羅迪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最關鍵的前提是要注意兩國產業結構上的差異。和中國相比,意大利算不上大國,兩國市場規模和結構都有顯著不同,不能用“對等規模”思維推進合作,兩國必須結合不同的經濟規模和結構,細致地規劃未來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意大利是歐洲第二大制造業強國,我們沒有那么多大型企業,但擁有許多高效、專業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在細分領域極具競爭力。”普羅迪表示,意大利企業主要集中在高端、小眾且高質量的產品上,而非大規模量產。未來,中意經貿合作應基于這一特點展開,重點發展細分領域的高端產品,注重品質和高附加值。例如,在傳統行業中如陶瓷制品,意大利曾占據全球很大的市場份額,現在雖然市場份額有所下降,但仍保持高端定位和高價位。
“我們的合作不是要涵蓋所有領域,而是應該逐領域分析,探索雙方可行的合作方式。雖然這很有難度,但完全有可能,并且合作潛力很大。”普羅迪表示。
針對中意兩國的文化交流合作,普羅迪也分享了他的看法。“文化交流對中意兩國來說非常重要,我們之間有著緊密的文化聯系。意大利民眾一直對中華文明懷有深深的興趣和敬意,我認為中國民眾對意大利文化也有著同樣的好感。我們在很多文化領域都有合作,從考古研究到藝術表演。”普羅迪表示,不過,當前兩國人文交流還不夠,尤其是學生和學者的交流規模太小了。
“現在,不僅是意大利,整個歐洲的大學都普遍使用英語教學,語言已經不再是交流的障礙,但我們并沒有很多大型中意學生交流項目。中國和意大利有許多頂尖大學,雙方完全有能力做到深入交流,我們應該攜手推進,在人文交流上投入更多資源。”
在前述活動中,普羅迪表示,中國在很多領域都取得了顯著成就。
“中國能取得這些成就,根據我的觀察,背后有三大核心支撐。”普羅迪說,一是基礎設施的領先優勢,中國完善的全國性基建網絡不僅支撐了各產業發展,還縮小了地方差距。二是人才紅利的充分釋放。中國被稱為“充滿工程師的國家”,正是這些科研與技術人才,為科技變革注入了核心動力。三是中國的私營企業也在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以技術創新和生產升級為目標,成為全球競爭中的重要參與者。
普羅迪指出,未來中歐合作可以從兩方面推進,要共同打造一個有活力的市場。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國,因此,開啟中歐間的對話尤為重要。在這一過程中,核心難點在于制度差異,需要雙方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時積極作出各種調整。
“鑒于歐洲決策過程復雜且耗時長,在20多個不同國家間達成共識極具挑戰,但為了擁有一個繁榮的未來,這種努力是必要的。”普羅迪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