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13 21:46:32
每經記者|李宇彤 每經編輯|文 多
穿著一件黑色T恤、戴著標志性的框架眼鏡,久未公開亮相的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在10月9日上海徐匯知春創新中心的開業儀式上,以一場技術味十足的發言引發行業震動。
張一鳴用模型中的“過擬合”(模型對已知數據預測得很好,但對未知數據預測得很差的現象)作為類比,直指當前AI(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的硬傷:“有的人才可能專業知識扎實,也有‘高精準’的技能,但面對創新任務就不行了。”
這一犀利觀點,在職場社交平臺“脈脈”9月最新發布的《2025年AI人才流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或許能找到原因。

視覺中國圖
《報告》顯示,2025年前7個月,AI崗位需求同比上漲10倍,但“算法”相關人才持續緊缺,“搜索算法”人才甚至面臨“5崗爭2人”的極端供需矛盾。而從“新發AI崗位量最多企業TOP20”榜來看,字節跳動的招聘指數為29.83,位列首位。
在這場被業界稱為“字節跳動人才戰略2.0”的活動上,張一鳴與上海交通大學ACM班(計算機科學班)創始人俞勇聯手推出民辦非營利機構“上海徐匯知春創新中心”,計劃招聘對泛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感興趣的年輕人,培育新一代的創新人才。
張一鳴此舉,一方面展示了字節跳動對AI人才和AI戰略的重視,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字節在全球AI浪潮中關于“創新”的深層焦慮。其他大廠還在以高薪爭奪算法工程師時,字節跳動已經開始重構人才培育體系。
這或許也正是字節跳動“AI野望”的關鍵落子——在張一鳴的棋盤上,人才早已不是可消耗的資源,而是決定算法進化上限的核心參數。
進擊的字節跳動,AI與人才饑渴
引發業界熱議的是,與張一鳴聯手的上海交通大學ACM班稱得上是培養中國計算機科學家的“搖籃”。其取名源于國際科學教育計算機組織——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
上海交大ACM班正式成立于2002年,俞勇教授在那年帶領三位本科生在“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上拿下全球總冠軍,打破了歐美學校在程序設計競賽上的“壟斷”歷史。自成立以來的20年間,ACM班培養出640名畢業生,其中99%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工作。
2025年以來,張一鳴對AI業務的關注也有跡可循。
今年6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字節跳動知情人士處獲悉,張一鳴一直很關注AI業務。目前,張一鳴經常往返于中國和新加坡,從2024年下半年開始,他每月會參加一次“Seed”(Seed是字節跳動于2023年啟動的核心AI研發部門)核心技術團隊的復盤和討論會。
2025年以來,字節跳動在AI領域更是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推進力度——幾乎在所有關鍵AI賽道進行重磅布局。
具體來看,字節跳動在4月開啟了Agent(智能體)產品“扣子空間”的內測,該產品主打生產力提升、專家能力支持、寫作模式靈活調整以及能力邊界拓展延伸。
字節跳動對其通用大模型“豆包”的提升也極為迅速。從今年的4月至6月,字節跳動每個月都對模型能力進行升級。在6月舉行的“2025火山引擎春季Force原動力大會”上,豆包1.6版本已正式登場。
在多模態生成模型上,字節跳動也在頻頻加碼。在發布豆包1.6的同一場大會上,視頻生成模型“Seedance 1.0 pro”一并亮相。在國際知名評測榜單“Artificial Analysis”上,Seedance在文生視頻、圖生視頻兩類任務方面均排名首位。
9月,字節跳動進一步提升其模型圖像生成能力,推出的Seedream 4.0支持文生圖、圖像編輯及多圖參考等功能,具備多模態生圖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字節跳動的Seed團隊還入局具身智能賽道,在7月推出全新VLA(視覺-語言-動作)模型——“Seed GR-3”,構建連接模型和硬件的橋梁。
技術爆發的背后,是字節跳動對AI人才的渴求與“瘋搶”。
印證這點的不只是那29.83的高招聘指數,記者還注意到,在字節跳動“2026校園招聘計劃”中,公司對研發崗位的需求也有所增加。據字節跳動微信公眾號,公司這次計劃招募超5000名應屆畢業生。其中,開放研發類需求相比此前增加23%。
這次為了緩解人才焦慮,張一鳴終于親自出手。
據知春創新中心介紹,該中心這次計劃招聘對泛計算機和AI感興趣的年輕人,從預備研究員做起,以在實踐探索中學習的方式,在自主開放的環境中培育出新一代的創新人才,同時產生具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和作品。
字節跳動智能邊界,亟待人才破局
目前,AI處于從技術走向產業的關鍵階段,張一鳴則看到了人才“過擬合”現象對創新的制約。
在上述開業儀式上,張一鳴在發言中表示,其長期關注人才招聘和培養,注意到很多人才的潛力沒有被充分挖掘。他以機器學習模型中的“過擬合”現象作為類比闡述道,有的人才可能專業知識扎實,也有高精準的技能,但面對創新任務就不行了。
張一鳴進一步表示,因此,創新中心希望培養思維活躍、有熱情和韌性的人才,其核心特質包括獨立思考和重視實踐,關注長期和全局,在探索中學習,保持平常心,放松自信,擁抱不確定性。
對于張一鳴提到的現象,10月10日,快思慢想研究院創始院長田豐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現在,做基礎研發的人通常不涉及產品體驗,而產品設計師又與客戶面臨的業務挑戰存在距離。
“大家往往是提著錘子找釘子。”田豐總結道。
在田豐看來,張一鳴的角度是比較鮮明的,他想要的人才是那種能夠跨學科、跨領域、跨場景地解決真實世界里復雜問題的人,而不是解決已知固定問題的人。
今年4月,字節跳動的Seed工作室率先啟動了2026屆的人才招募計劃。在公告中,字節跳動稱,“不限專業背景,更關注你的研究潛力;不拘泥既有技術,鼓勵探索智能邊界”。
字節跳動在公告中還給出了多個由畢業不久新員工做出的有影響力的研究案例。
要破解人才“過擬合”的問題,田豐指出,要從“問題定義”出發,先理解業務,再建模轉化,最后才是技術調優。對于企業而言,推進AI落地首先需要解決人才問題,理想的人選是既懂業務又懂AI的復合型人才,若不具備則需通過組織能力培養來補齊能力。其次,企業應設立專注于“AI+”業務創新中心。最后,必須讓業務人員與AI技術人員在項目早期就緊密協作,避免模型開發與業務需求脫節。
目前,字節跳動憑借其在智能算力、基礎模型、應用開發平臺層的全面投入,正試圖打造一個“AI基礎設施+生態”的閉環。從豆包大模型到扣子智能體平臺,從視頻生成到具身智能,字節的布局覆蓋了AI應用的多個入口。
田豐進一步談道,張一鳴自2021年退出一線管理后,重心明顯轉向對字節跳動未來十年新邊界的探索上。
“中國互聯網過去擅長從1到10,但在從0到1的原始創新上仍有欠缺。張一鳴想做的,正是推動底層范式的突破。”田豐如是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