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四川頻道

每經網首頁 > 四川頻道 > 正文

四川稻蝦田里的“致富經”

川觀新聞 2025-09-30 20:25:38

“你們看,這些大頭蝦10月就要捕完,接著就拋小龍蝦苗。稻田里養殖大頭蝦與小龍蝦,是我們‘雙稻雙蝦’的核心技術。”9月29日,瀘州市瀘縣玄灘鎮新山村,雙稻雙蝦養殖基地內,玄灘鎮黨委書記楊一向來自全國的參會代表介紹。

瀘縣玄灘鎮新山村,雙稻雙蝦養殖基地內,農戶忙著打撈大頭蝦。

當天,由農業農村部舉辦的全國農漁循環種養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在瀘縣舉行。山東、湖北、江蘇、安徽等地的參會代表齊聚,交流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典型經驗和做法。

作為全國水產大省和水稻主產區,近年來,四川堅持穩糧興漁、提效增收,聚力推動稻漁綜合種養高質量發展,構建了以成都平原稻漁種養區、川南稻蝦產業帶、川東稻蟹產業帶為核心的“一區兩帶”格局。

瀘縣為主的川南稻蝦產業帶,是全省稻蝦綜合種養核心區。2024年,瀘縣稻蝦綜合種養基地面積達17萬畝,年產龍蝦1.38萬噸,居全省第一。

四川如何養蝦有“稻” ?參會代表在這里尋找答案。

打“時間差” 實現千斤糧萬元錢

“‘雙稻’即一季中稻加一季再生稻,‘雙蝦’即養殖一季臺灣大頭蝦和一季小龍蝦。”瀘縣鄉村振興發展促進中心副主任鄭盛霞介紹道。

雙稻雙蝦養殖基地。

為何瀘縣會選擇“雙稻雙蝦”模式?

首先是市場有空間。“四川小龍蝦年消費量18萬噸左右,而年產量約10萬噸,還有8萬噸的缺口。”鄭盛霞給出關鍵數據。

其次,瀘縣有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相較于湖北、江蘇等傳統小龍蝦主產區冬季嚴寒、開春較晚的氣候,瀘縣開春早,入冬晚。這使得瀘縣小龍蝦在每年11月至次年3月都有上市,鎖定春節前后市場“空窗期”,實現反季節銷售。

“因為養蝦對水質要求極高,不能使用化肥、農藥,因此,蝦田里面的稻谷種植也是綠色無污染的。”鄭盛霞補充道。

瞄準優勢,2021年起,新山村村集體與瀘縣海牧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合作,開展“雙稻雙蝦”養殖,合作社為農戶提供“產供銷一體化”服務。

收益到底如何?該合作社理事長高大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一塊田,每年4月種水稻,7月收獲頭季水稻,10月收獲再生稻,畝產加起來達1300斤,收入2000余元。與此同時,5月喂養大頭蝦,9月至11月收獲大頭蝦,畝產160斤,按每斤50元計算,收入8000元;11月喂養小龍蝦,4月收獲,畝產達200斤,按每斤34元計算,收入6800元,總畝產值可達1.7萬元,實現“千斤糧、萬元錢”。

正因瀘縣“早蝦”的“時間差”,小龍蝦還有溢價空間。“‘炮頭’蝦每只重量達一兩以上,價格最高可達150元一斤,部分蝦進行保溫養殖,在春節時候,能以120元一斤的市場價進行銷售,收入還會增加。”高大倫介紹。

目前,該基地面積已達1萬畝,年產值680萬元,帶動村集體增收60萬元。新山村種養大戶廖萌嘗到豐收的喜悅。他承包了80畝地養殖“雙稻雙蝦”,去年收入過百萬。“之前就是單獨種水稻,每年的收入只有10余萬元。”廖萌說。

“雙稻雙蝦,讓種糧農民有得賺,既守好糧袋子,又鼓起錢袋子。”瀘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下“科技棋” 找準品質“突圍點”

近年來,圍繞小龍蝦,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瀘縣又如何“突圍”?答案是:持續在品質上下功夫。

“早蝦育苗中心這個月剛建成,等到10月中旬,氣溫降到20攝氏度以下,抱卵蝦就正式進入中心育苗。”瀘縣農業農村局漁業漁政管理股股長羅其剛介紹。

早蝦育苗中心。

步入孵化車間,只見16個直徑6米、深度1.2米的孵化桶排列整齊,尤為壯觀。桶內設有人工蝦房,可以為抱卵蝦孵化蝦苗提供25-28攝氏度的恒溫環境。蝦苗孵化20天后,就進入稻田培育。

在傳統稻田育苗中,遇到倒春寒、干旱等極端天氣,早蝦苗死亡率高,品質、產量難以保證。

為了解決這一痛點,瀘縣建設了工廠化的育苗中心,配有微濾機、紫外殺菌、液氧等現代化設備,精準控制溫度、溶氧、殺菌等參數。“按照估算,批次產苗量400萬尾,年度產苗量達1700萬尾,能為2000畝稻蝦田供苗。”羅其剛說,運用科技手段,不僅能提高蝦苗品質,還能更精準地控制小龍蝦的投放和上市時間,讓錯峰上市的優勢得到更充分發揮。

瀘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稱,瀘縣將持續推進小龍蝦育苗工廠化、規模化發展,計劃3-5年內,建成5個以上的區域化育苗工廠,實現年產蝦苗5億尾。

不止在育苗階段,瀘縣用科技打造了一張貫穿始終的“天羅地網”。

在新山村的智慧種養示范園區,依靠天上的衛星和地上的物聯設備,基地能及時進行稻蝦田的蟲情、墑情、氣象等監測。“智慧稻漁”數據調度中樞也已建成,可以實時掌控水稻、蝦苗、飼料、水質等關鍵要素。

同時,基地用無人機搭載智能投喂系統,按照設定的時間和計量,將適宜的飼料量噴灑在稻蝦田內。運用該方式,一個人一小時就能完成100畝稻蝦田的飼料噴灑,提升稻蝦養殖效率300%。

“我們還布局了智能控制增氧站,通過溶氧監測設備實時反饋數據,針對性調節水體溶氧,稻蝦綜合成活率提高12%。”楊一說。

責編 胡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