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30 17:55:18
近期,不少消費貸用戶因銀行要求上傳消費憑證而陷入“憑證焦慮”。用戶反映,日常小額消費難以開票,若無法上傳可能面臨抽貸危機。與此同時,一條“代開發票”的灰色產業鏈悄然生長,中介宣稱“包過審”,手續費為貸款金額的0.5%。銀行加強憑證核查是為了確保資金流向合法消費領域,但核查尺度不一,跨賬戶審查是難點。專家建議,可按額度和用戶信用分級核查,優化憑證上傳規則。
每經記者|劉嘉魁 每經編輯|廖丹 易啟江

消費貸錢到手了,還沒花,卻成了“燙手山芋”。小夏上月剛貸了4.7萬元消費貸,利率低至2.78%,本想留著裝修或應急,卻收到銀行通知:“請于7天內上傳消費憑證,否則影響后續業務辦理。”
不少貸款人都和小夏一樣有點困惑:買個包子、買瓶水也要發票嗎?這類發票不好開。但若無法上傳發票等消費憑證,可能面臨“抽貸危機”,或被凍結貸款額度。
在消費貸貼息政策刺激需求的背景下,用戶卻因“憑證缺失”陷入被動,而一條灰色產業鏈——消費貸的“發票生意”竟悄然活躍。
小夏的困境并非個案。在社交平臺,“消費貸要上傳發票嗎”的討論熱度居高不下。“為啥銀行突然要消費憑證”“憑證缺失怎么辦”成為高頻詞。其中有用戶吐槽“補憑證難”,有用戶求“代開服務”,還有“如何做憑證”的攻略。

截圖來源:社交平臺
“哪家銀行的?金額多少?我們幫你開發票,包審核通過,收你0.5個點。”當記者以消費貸客戶身份咨詢某中介時,其業務熟練程度,足見一個龐大的灰產市場正在悄然生長。
記者注意到,近期,不少消費貸客戶表示,收到銀行通知,要求貸款使用后提供消費憑證。如果沒有及時上傳,銀行可能會要求提前還款,或凍結貸款額度、收取罰息等。

截圖來源:銀行手機銀行App
“錢未動,愁先至”,由“自證”消費貸去向引發的發票焦慮正在蔓延。
在社交平臺,有用戶分享:“前天在銀行貸了10萬元,今天就收到短信要上傳發票!錢還在賬戶里,難道要現在去買家電開票?”評論區里,有人直言:“兩月沒上傳也沒收到短信,是不是不傳也行?”但更多人表達擔憂:“萬一突然抽貸怎么辦?”
有消費金融公司客戶則更直接地感受到壓力。該公司近期發送通知,明確要求“未提交有效憑證或審核未通過的客戶,需在指定日期前結清貸款”,否則影響征信。
部分用戶陷入兩難:若為湊憑證盲目消費,如購買非必要商品開票,可能增加負債;若堅持不上傳,又面臨資金被收回的風險。
用戶為憑證焦慮時,一條“代開消費憑證”的灰色產業鏈正悄然運轉。
在社交平臺,充斥著大量“消費憑證其實很簡單”類引流廣告;在電商平臺,搜索“消費憑證代開”,也能看到大量商品。
記者以消費貸客戶身份聯系上某中介,咨詢消費憑證代開事宜。對方稱:“我們可以幫你開具電子發票,包銀行審核通過,收你0.5個點。”
“借款用途是日常消費還是裝修、教育、旅游之類的?”對方著重詢問了借款用途,并表示可以按照相關消費場景來開票。例如日常消費占大頭,則可按照“綜合消費”的內容來開票。

中介在線報價代開發票
值得注意的是,開票的費用是按貸款金額的0.5%收,而不是開票金額。此外,其費用需要先支付一半,“待開好票之后再付尾款。”
當記者追問“能否開小額消費發票”,對方表示:“這些日常消費都按照綜合消費內容開票,比如‘生活服務類’,銀行一般不細查。”
所謂“綜合消費內容”,實則是中介根據銀行審核偏好“包裝”發票內容。例如,一筆5萬元的貸款,中介可開具一張“生活服務—綜合消費”電子發票,金額匹配貸款額,備注“日常消費”。這類發票多為“頂額開具”,與用戶實際消費無關。
為何中介能“包過審”?有城商行風控部負責人向記者解釋:“部分銀行僅通過稅務系統核驗發票真偽,但難以追蹤消費場景真實性。中介利用篡改發票備注的漏洞,或使用‘匯總開票’方式,繞過單筆消費對應要求。”
銀行為何要求核查消費憑證?西部一家城商行風控部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過去消費貸資金流向難追蹤,部分資金違規流入樓市、股市。今年我們加強資金流向監管,核實資金用途是否符合合同約定,確保貸款用于合法消費而非高風險領域,實現‘資金閉環管理’,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消費憑證驗證用途。”
早在2020年,監管部門發布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中就明確要求,商業銀行應當采取適當方式對貸款用途進行監測,發現借款人違反法律法規或未按照約定用途使用貸款資金的,應當按照合同約定提前收回貸款,并追究借款人相應責任。
事實上,消費貸政策本意是惠民,但部分資金被挪用,倒逼銀行加強貸后管理。社交媒體上有消費貸用戶近期收到的短信顯示,銀行不僅要求客戶上傳憑證,還明確“逾期將凍結額度”或“要求提前結清”。

截圖來源:社交平臺
部分用戶的困惑在于,銀行既未限制消費場景(如規定只能用于裝修、教育),又要求“每筆消費都要憑證”,而實際上并非所有消費場景都方便開票。如一家銀行客服告知客戶,“需要提供開票日期在放款日起1個月內,憑證金額不低于90%,發票抬頭為持卡人姓名的增值稅發票”,且消費憑證只能以發票形式提供。

圖片來源:社交平臺
此外,不同銀行要求的消費憑證形式、審核側重點也不同,部分客戶困惑于執行標準不一。
“銀行一般就需要增值稅發票,但是也有銀行的現金貸、現金分期機打票就可以過,嚴一點的銀行還需要收據和產品圖。”前述城商行人士表示。
他進一步透露,消費貸貸前檢查基本還是和傳統方式一樣,主要篩選資質。“目前主要抓緊的是貸后追蹤,各家銀行對消費憑證的核查尺度不一樣,當然這個和監管松緊程度有關,也和完成KPI難易程度相關。”
“消費貸的特征是單筆金額小,資金使用分散,這是貸后管理的難點。”他認為,除了核查發票,按理說銀行還應該核查流水,但是跨賬戶、跨行、跨客戶,“三跨”就是三座大山。
“在貸后管理流程中,銀行可以建立發票、合同、收據重點關注臺賬,能夠從系統抓取數據更好,要重點關注開票人信息。”他建議道。
“虛開發票一直是個產業。”有稅務人士對記者坦言。
灰產之所以能生長,一方面是由于用戶需求本身就可能“來路不正”。
正如上述城商行風控部負責人所言,“現在提供虛開發票服務的中介收費不菲,而相當一部分客戶花高成本都要套用消費貸,可能真就是以貸養貸,或貸款資金流入禁止領域的高風險客戶。”
另一方面,是合規的憑證服務尚未完全滿足用戶需求。目前,對企業客戶,已有技術能夠實現多渠道自動獲取發票,以及發票開具、傳遞、接收、報銷、結算、入賬、歸檔等全程數字化。而針對個人“分散小額消費”場景的電子發票歸集服務,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那么,能否用技術手段杜絕虛開憑證?記者注意到,深圳市稅務局推出“區塊鏈電子發票”,經營者可以在區塊鏈上實現發票申領、開具、查驗、入賬;消費者可以實現鏈上儲存、流轉、報銷。
據介紹,區塊鏈電子發票將連接每一個發票干系人,可以追溯發票的來源、真偽和入賬等信息,解決發票流轉過程中一票多報、虛報虛抵、真假難驗等難題。
“技術早就有了,但是受到客觀制約和影響,目前還沒有大面積推廣。” 西部地區某省稅務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區塊鏈電子發票的優勢在于全流程完整追溯、信息不可篡改,能夠有效規避假發票,完善發票監管流程。理論上,銀行可直接調取鏈上數據,驗證消費貸資金是否用于真實消費。
然而,受制于商戶端改造成本、用戶習慣待培養、系統對接復雜等客觀條件,這一應用尚未大規模推行。
盡管銀行加強審核、稅務推進技術溯源,中介仍有生存土壤。一方面,部分用戶(如急需資金周轉)不愿等待銀行寬限,選擇“花錢買安心”;另一方面,小額分散消費的憑證需求(如買菜、打車),銀行難以逐一核實,中介“包裝”發票仍有市場。
那么,是否所有貸款都需要“消費憑證”?小額信用貸是否可簡化流程?這是當前用戶對消費貸的一大爭議點。
有資深銀行業研究人士對記者表示,建議監管部門可出臺“分級核查”指引,根據貸款金額、用戶信用等級差異化要求。例如,對于大額消費貸(如超過20萬),嚴格執行“憑證穿透式核查”;對于小額信用貸(如5萬以下),可以簡化憑證要求,比如用“電子支付記錄+用戶承諾函”替代。
此外,對于如何緩解“憑證焦慮”,該人士建議,從銀行層面,可以進一步優化憑證上傳規則,如設定“季度總額憑證”替代“每筆消費憑證”,降低用戶負擔;在貸款合同中明確“需留存憑證類型”,通過App推送“消費憑證保存指南”等。
從用戶層面,加強教育,從“被動補憑證”到“主動留憑證”,明確“哪些消費需留痕”(如大額支出),減少不必要的困惑。
從平臺層面,加速技術落地,可在消費貸集中領域(如商超、電商平臺)試點區塊鏈發票,逐步擴大覆蓋。支付平臺可增加“憑證自動歸檔”功能,關聯消費訂單與憑證。
他表示,解決憑證問題的核心是“讓憑證從源頭可追溯”。
從用戶的“發票焦慮”到中介的“灰色生意”,再到銀行的“風控緊箍”,這場圍繞消費貸憑證的博弈,本質是金融監管精細化過程中的一次“壓力測試”。
區塊鏈電子發票等技術手段,為解決“資金流向追溯”提供了可能,但尚待推廣;中介灰產的存在,暴露了資金流向監管與用戶習慣的鴻溝,需通過教育與規則優化彌合。這不僅需要技術填補信息鴻溝,監管劃定行為邊界,也需要用戶提升金融素養。
從“補票自證”到“斷貸危機”,一張薄紙,串聯起了用戶的焦慮、銀行的風控困境,以及一個隱秘生長的灰色市場。當我們扒開“消費憑證”的表層,看到的是金融機構“穿透式風控”與消費者“非標消費”之間的碰撞,更是利用信息差滋生灰產的溫床。
或許,真正的“精準監管”,是在“防風險”與“促便利”間找到平衡點——讓合規的用戶不被繁瑣流程束縛,讓違規的資金無處遁形。這不僅是消費貸的問題,更是整個金融體系走向成熟的必答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