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2025-09-29 19:54:27
2025年9月26日至27日,三星堆論壇在四川德陽舉行。這場匯聚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盛會,通過主旨論壇、實地考察、跨學科對話等形式,展現出三星堆考古與保護工作的國際視野。從文化名片聞名世界,到外地團隊在文物保護中的技術突破,再到國際組織對遺址活化利用的經驗共享——三星堆的“朋友圈”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推動古蜀文明研究、保護與傳播的全球對話。
匯聚世界目光
讓古蜀文明魅力全球遠揚
三星堆作為古蜀文明的閃亮名片,近年全球熱度持續攀升——2024年接待游客超600萬人次,文創收入超2億元,黃金面具、青銅神樹等文物在希臘、秘魯、美國等展出引發轟動,成為國際學術對話與公眾關注的焦點。論壇期間,多國學者以親身經歷印證三星堆的國際影響力。

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歷史學院原院長雷德侯通過視頻祝詞強調,三星堆在全世界都是獨特的地方。他回憶1995年德國展覽會上首次見到三星堆文物的震撼,如今更對三號坑至八號坑的考古發現充滿好奇,期待與中國學者深入探討這一“世界考古學宏大拼圖中的精彩謎團”。

日本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稻畑耕一郎也來到論壇現場,對于三星堆青銅面具的文化輻射力,他深有體會:“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頭像與面具不僅改變了學界對面具文化的認知,其影響更延伸至成都金沙遺址及新疆、內蒙古、寧夏、陜西、河南、北京等地的墓葬遺跡,形成跨區域的面具文化譜系。”

巴西駐成都總領事館副總領事卡拉·切洛蒂在26日晚參觀三星堆博物館后直言。她表示,通過這次期待與中國在遺址保護技術領域建立合作——尤其關注中國運用全球頂尖技術保護古樹的創新實踐。
跨地域合作
推動三星堆研究與文保進步
三星堆遺址已出土數萬件文物,涵蓋青銅器、金器、玉器、象牙等,其中青銅神樹、青銅縱目面具、青銅立人像、金面罩等的研究與文保是全球關注的重點與難點。而國內多地團隊的科研突破,為三星堆文物保護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更彰顯了跨地域協作的強大合力。
論壇期間,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文物保護系原系主任劉成教授接受采訪,他告訴記者,團隊針對三星堆及金沙遺址青銅器常見的“酥粉銹”病害,探索出運用GR1320有機硅材料的加固方案。

“2010年,我們通過顯微鏡對2000年加固的花冠人頭像進行分析,證實十年后加固層狀態良好;參觀三星堆博物館過程中,我再次拍攝文物頂部進行仔細觀察,驗證其表面狀態依舊穩定。”劉成表示,自己對其團隊能為三星堆的文物保護提供有效幫助感到十分自豪。在此次論壇中,劉成還發布了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針對“酥粉銹”青銅器,應通過博物館先進展陳系統,將濕度降至30%以下、含氧量減少一半,形成干燥低氧的密封環境。這一環境參數的精準調控,為高鉛青銅器長期保存樹立了新標準,也為同類文物保護提供了科學范式。

象牙保護作為世界性難題,同樣凝聚了多地團隊的智慧。2022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牽頭,聯合北京、上海、陜西等9家單位共同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出土飽水象牙脫水加固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示范》項目。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出土的飽水象牙數以噸計,部分因疊壓銅器變色或被燒灼,出土后環境劇變易失水開裂粉化。科研團隊通過研發保濕材料、微生物監測技術、臨時固形材料等現場保護技術,以及烷基胺脫水、納米羥基磷灰石加固、微生物原位加固等關鍵技術,使飽水象牙重量保持率接近100%,孔隙率降低約50%,抗壓強度提升3.3倍。
目前,經脫水加固處理的三星堆、金沙象牙已保持原有形貌結構,可直接在博物館展示,部分樣品已在成都考古中心展出。這一成果不僅解決了象牙保存的世界難題,更體現了跨地域團隊協作在文物保護中的核心價值。
分享全球經驗
共同為遺址保護與活化利用建言獻策
目前,三星堆正加速推進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建設,規劃投資超70億元打造三星堆文化旅游發展區,集成博物館、遺址公園、VR考古體驗館等沉浸式場景,構建“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文旅生態。而國際交流的深化不僅能推動技術進步,更能促進文化的公眾傳播,讓遺址建設更加深入人心。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學術院長孫華強調,需將專業研究轉化為公眾易懂的語言與話題。他主張避免學術語言晦澀化,通過“資源貿易、技術傳播”等跨文明共性議題,提升國際學術對話與公眾認知的雙重價值。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印度國家委員會主席、劍橋大學考古博士莉瑪·胡賈則從管理視角提出,需明確遺址保護的核心價值,形成系統的“管理方法論”,并評估保護行為對遺址、環境及考古工作的綜合影響。她特別強調,通過博物館等平臺共享全球最佳實踐,吸引研究人員與年輕人參與遺址保護進程,是世界遺產保護的關鍵路徑。
從技術協作到理念共享,從學術對話到公眾參與,2025三星堆論壇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勾勒出三星堆“朋友圈”不斷擴大的清晰輪廓——這不僅是古蜀文明走向世界的橋梁,更是人類共同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的生動實踐。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