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觀新聞 2025-09-29 19:57:42
這是一個足以“點燃”工業界的重磅消息——落地成都的國內首條第8.6代AMOLED顯示器件生產線有望年內點亮。這一四川迄今投資體量最大的單體工業項目,將助力成都成為“全國最大的柔性面板生產基地”。
產業強,則經濟強。有研究測算顯示,工業增加值每增長1個百分點,至少能帶動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四川經濟不斷攀升的過程,就是在調結構中推動四川從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跨越的過程。
近期,四川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關于支持成都做優做強極核功能加快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將“深化重點產業建圈強鏈,加快建設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作為核心發力方向。
建設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是超2萬億元經濟體量背后,成都構筑城市競爭力的關鍵基石。成都如何以更大力度、更實舉措、更強擔當,全面提升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戰略位勢與功能能級?這既是《意見》提出的核心任務,也是成都邁向更高能級城市的必答題。
產業興城:
把“基石”做大做強
成都被國家賦予建設西部經濟中心、西部科技創新中心、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和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的重任,唯有制造業被冠以“全國”二字,其余均為“西部”。
“從區域中心到全國基地,這凸顯了國家層面對成都制造業發展的明確要求和更高期望。”西南財經大學西財智庫創始主任、首席經濟學家湯繼強指出,“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非常具體地指向實體經濟的核心部分,將成為國家參與全球高端制造競爭的重要戰略支點。
湯繼強認為,成都工業歷史底蘊深厚,已形成體系完整、結構堅實的產業基礎。
工業是成都一路走來的“基石”。從“三線建設”時期的奠定基礎到當下“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國家定位,成都已基本構建起較為完整的綜合性工業體系,建成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2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這塊“基石”分量幾何?大型無人機產量和出口量位居全國第一,全球近一半的高端柔性屏在成都生產,近3年新藥出海交易額累計約260億美元、占全國20.4%……賽迪顧問《2024年先進制造業城市研究》顯示,成都位列“2024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第8名。

2024年先進制造業百強市前十城市
然而,成都工業發展并非高枕無憂。成都工業占比在2012年達到峰值后持續滑落,目前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靠后。在省內,成都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也已多次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2024規上工業營業收入城市排行
做大做強工業“基石”成為成都的必答題。省委作出四川工業化處于由中期向中后期轉型推進關鍵階段的重要判斷,要求以工業為主擎建設具有四川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全省人口和經濟核心承載區,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成都服務國家戰略全局和全省發展大局的使命所系。
怎么答題?形成大抓工業的共識是第一步。成都市委主要負責人曾多次明確:將堅持工業立市、制造強市,持續把狠抓工業作為重中之重。
城中有園:
從“散而弱”到“聚而強”
工業空間布局演變,呈現從分散走向集聚的路徑,產業園區無疑是這場工業化變革的主陣地。
國家明確提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要不斷激發創新活力和內生動力。四川省委也對外釋放了支持園區優化提升的強烈信號。
去年10月,成都以一場高規格的產業園區大會,為全市園區發展定調:強化園區在經濟發展中的主陣地主戰場作用,以園區“一子落”,帶動經濟“全盤活”。
此次印發的《意見》中,“建設特色化專業化產業園區”被列為明確目標,再度將園區推至產業發展“C位”。
成都園區調整“大刀闊斧”,去年啟動“立園滿園”行動,將全市90余個園區整合優化至51個,構建起“3個國家級園區+22個省級園區+N個市級園區”新體系,提出每個重點園區主導產業原則上不超過3個,強化方向感,提升辨識度。
此次出臺的《意見》,支持成都開展“立園滿園”,推動國家級開發區提質增效。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劉丹說,園區發展步入存量時代,這次重構將推動布局由散到聚、產業由泛到準、數量由多到精,更有利于制造業長遠發展,也將更有力支撐起建設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的總體布局。
改革成效已體現在發展節奏上。“3+22+N”產業園區推進重點項目599個,1—7月完成投資1163億元,占年度計劃69.4%,高于時序進度11.1個百分點。園區定位更聚焦,如“華西醫美健康城”更名為“華西轉化醫學產業園”,專注轉化醫學服務、高端診療等細分領域。
園區重構并非一勞永逸。成都引入動態調整機制,推動產業再聚焦、鏈條再細分。在成都特色產業園區培育中,成都開展“入圍賽”“排位賽”,“滿足條件的納入培育名單,并進行動態監督和績效管理,以此支持園區競進爭先。”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相關負責人說。
園間有鏈:
推動產業鏈聚勢提能
“制造業基地”前加上“先進”二字,清晰指明成都的發展路徑:以科技創新為驅動,筑牢高質量、高附加值的先進制造根基。“這意味著產業必須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全面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分工與競爭力。”湯繼強說。
不少人從近日成都高規格召開的全市重點產業鏈建設工作推進會上進一步明晰成都方向:以“強鏈突破、聚鏈成群”為路徑,挺起省會城市與經濟大市的產業“硬脊梁”。
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被列為《意見》中的重要任務。成都是四川省產業聚集地,四川15條重點產業鏈中,有14條以成都為核心承載區。目前,成都培育形成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兩大萬億級產業集群為引領,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軟件信息服務等11個千億級重點產業鏈。

成都國家級產業集群一覽
絕對主力的背后,結構性壓力浮現。兩大支柱產業——電子信息與裝備制造,近年均面臨不同程度的減產壓力;新崛起的晶硅光伏、鋰電產業也步入階段性調整區間。
此次《意見》中,明確提出“推動電子信息產業率先邁入世界級產業集群行列”。鞏固提升優勢產業能級,成都提出支持龍頭企業搶訂單、提產能,加強跨鏈協作,培育新業態、新項目,沖刺電子信息產業1.5萬億元規模。
聚焦鍛長補短“韌鏈”,須以創新驅動培育產業新動能。成都在新型顯示、工業無人機等領域,鞏固提升技術長板、規模優勢、體系效益。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等領域短板,支持鏈主企業帶動鏈屬企業開展協同創新、突破關鍵技術,讓產業邁向高端智能化。
明確主攻方向和著力重點,成都提出構建“9+9+10”現代化產業體系,布局9大特色優勢產業集群、9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10大未來產業領域。短期靠優勢產業穩基本盤,長期靠新興與未來產業拓新空間。“如此梯次布局,讓經濟發展處于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推動新舊發展動能平穩接續轉換。”成都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成都市“9+9+10”產業體系
鏈上有企:
以“抓大育小”矩陣發展
企業作為經濟的“微觀細胞”,推動技術迭代,牽引價值流動,直接決定著產業鏈的韌性與高度。
從成都龍潭總部城大學生創業園起步的卡諾普,正以“成都造”推動產業升級,其焊接機器人國內市占率近15%,銷往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鄧世海表示,卡諾普已實現機器人核心零部件95%以上國產化,并在四川本地建立起較為完善的供應鏈體系。
然而,放眼全國競爭版圖,成都工業企業中,缺乏在全國具有顯著影響力的本土頭部企業。2024年中國民營經濟500強中,成都僅10家企業上榜。

重點城市入圍2024年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數量
沒有頭部企業,就難有產業競爭的話語權。《意見》明確提出爭取“中科系”“中核系”等企業布局關鍵產業項目,以500強企業為重點引育一批企業總部和優質項目。
成都的應對策略是“抓大育小”。一方面增強龍頭企業綜合實力,聚焦創新能力強、行業話語權高、產業鏈帶動大的龍頭企業,實施提升行動,實行專班服務,打造一批根植性、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另一方面推動中小企業追趕跨越,實施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倍增行動,培育更多深耕細分領域、掌握獨門絕技的單項冠軍和“小巨人”企業。
打造更具爆發力的拳頭產品,被擺在突出位置。比如,圍繞柔性顯示屏、創新藥、工業無人機等優勢領域,強化名企名品市場推介和場景應用,推動形成“一個終端產品帶動一條產業鏈”發展態勢。
成都已有新動作。在9月28日的成都工業精品發布暨供需對接會上,一批成都工業精品發布,“成都造全球銷”市場拓展系列活動啟動,加速“成都造”出圈步伐。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