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8 20:25:30
近日,大理市環洱海旅游民宿推出“公示碼”,整合多項信息,引發社會熱議。此舉以信息透明化重構消費信任,打破信息不對稱壁壘,推動行業信任重建。不過,要讓“公示碼”真正落地生根,信用公示系統需與執法機制深度融合,構建“激勵+懲戒”雙輪驅動,縮短維權流程,打通“最后一公里”執法響應。
每經評論員 張懷水
近日,大理市環洱海旅游民宿信用公示系統整合了民宿資質、信用評價、游客反饋等信息,推出“公示碼”,游客預訂前可掃碼了解民宿營業執照等相關資質證件。此舉引發社會熱議。
過去,消費者訂民宿常常陷入“開盲盒”的困境:圖片與實景不符、衛生條件堪憂、價格虛標、服務承諾縮水??這些問題不僅損害游客權益,更動搖著旅游市場的信任根基。
“十一”長假將至,部分地區以“公示碼”為突破口,通過信息透明化重構消費信任顯得十分“應景”。但要讓這一模式真正落地生根,僅靠技術賦能的信息公示還遠遠不夠——規范、透明、高效的執法機制才是保障市場公平、推動行業升級的核心“引擎”。
技術賦能,實現了從“盲盒”到“明牌”的信任重建。大理環洱海民宿信用公示系統的核心價值,在于將原本分散的資質信息、信用評價、游客反饋整合為可查詢、可追溯的“公示碼”。游客通過掃碼即可查看民宿營業執照、衛生許可、星級評定、歷史投訴記錄等關鍵信息。這種“全場景展示+第三方評價”的模式,徹底打破了信息不對稱的壁壘。
筆者注意到,過去,民宿行業的“信息黑箱”是消費者權益受損的根源。部分民宿在平臺展示精修圖片,甚至展示虛假的場景和設施,吸引游客下單。實際卻存在設施老舊、衛生不達標等問題。“公示碼”如果能有官方背書,不僅能夠推動行業信任重建,更有助于行業消費規模的擴大。
信用評級要與執法聯動,構建“激勵+懲戒”的雙輪驅動。信用公示系統的生命力在于與執法機制的深度融合。大理系統通過游客反饋、監管抽查、投訴處理等多維度數據,生成民宿信用評級。
筆者認為,信用評級要作為執法資源分配的依據。例如,對高信用民宿減少抽查頻次,對低信用民宿實施“雙隨機、一公開”重點監管;對連續評級墊底的民宿,依法吊銷許可證或限制線上平臺推廣。
這種“分級分類監管”模式,既避免了“一刀切”的執法弊端,又提高了違法成本。反觀部分地區,信用評級與執法脫節,導致低信用民宿通過“換馬甲”重操舊業。唯有將信用數據轉化為執法依據,才能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格局。
縮短維權流程是關鍵,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執法響應。信息透明與執法機制的最終目標是保障消費者權益。若投訴處理流程冗長、責任界定模糊,消費者仍可能陷入“維權難”的困境。
筆者梳理發現,過去,在民宿消費場景中,線上平臺推諉責任、監管部門流程冗長、證據留存困難等問題在網友評論中時有發生,這些“最后一公里”的梗阻,不僅消耗著消費者的信任,更暴露出治理體系的深層短板。打通維權通道,本質上是將執法機制從“紙面規則”轉化為“行動效能”。
因此,筆者建議,在數字技術賦能的基礎上,還需要完善“快速響應+剛性賠付+公開曝光”的組合拳,讓消費者從“被動維權”轉向“主動監督”,倒逼民宿提升服務質量。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原創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