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28 18:18:16
9月26日,在第四屆全球數貿會上,群核科技展示了一項采用3D AI技術的解決方案,可破解跨境商家效率難題。群核科技CEO陳航表示,該方案為出海企業提供了視覺生產工具。陳航認為,“AI+出海”是趨勢,而中國制造的硬實力疊加AI發展,讓中企出海還有一輪紅利期。
每經記者|葉曉丹 每經編輯|文多
“廣東一家賣寵物圍欄的客戶,靠兩名客服用我們(的工具)60天生成了1200張營銷圖,這可能是他們過往1~2年的量。”群核科技首席執行官(CEO)陳航介紹說。
9月26日,在第四屆全球數貿會上,作為“杭州六小龍”之一的群核科技重點展示了采用3D AI(三維人工智能)技術的“酷家樂電商棚拍”解決方案。通過3D AI技術,曾讓跨境商家頭疼的“效率難題”正被逐一破解。
從AI翻譯、AI視頻生成到3D AI棚拍,AI應用正在滲透中國跨境電商行業。陳航認為,中國制造的硬實力疊加我國AI集群、數字貿易技術的高速發展,中企出海仍有一輪紅利期。
那么,人工智能能為中國企業帶來哪些賦能?中企出海的長潮與大浪重塑了怎樣的科技生態?基于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在數貿會期間對話了群核科技CEO陳航。

群核科技CEO陳航 圖片來源:企業提供
NBD:目前公司如何把AI技術應用在跨境電商等數字貿易領域?
陳航:群核科技是全球最大的空間設計平臺,我們致力于用3D AI塑造視覺真實、結構化真實的世界。這些技術以往主要被我們應用在家裝、連鎖商業、文博展覽等領域。這兩年,我們把這些技術做成產品,拓展應用到跨境電商等數字貿易領域。
“視覺物料”是跨境貿易的第一語言。以往,很多跨境電商企業可能會使用線下棚拍方式營造適合歐美客戶的(展示)場景,如今,得益于上萬個預設虛擬影棚、實時渲染技術和光線追蹤能力,設計師在15~30分鐘就能生成一套素材(含15~30張圖)。這解決了線下棚拍成本高、效率低的問題,也避免了大模型生圖帶來的幻覺和精準度問題。這套技術方案為跨境電商等數字貿易出海企業提供了可商業化、能落地的視覺生產工具。
NBD:類比電商高速成長期培育出的龐大商拍(商務攝影)市場,AI解決方案未來在跨境電商領域有多大的空間?
陳航:商拍在國內是一塊很大的市場。不過,當前中國的產品紛紛出海,商家就需要適合海外市場的圖片。但這些商家受所在地條件約束而缺乏海外場景,或者說營造海外場景的成本比較高昂。譬如在亞馬遜“黑五”大促時期,商家想打造一個適合歐美家庭的圣誕節場景,但要拍出帶實際場景感的商拍圖,對很多跨境賣家而言還是有成本壁壘的。
跨境電商近年來增速快,商品要如何更好地銷往海外?除了產品力本身,商家還需要理解海外消費者的生活方式以及家居氛圍,這也催生了跨境電商行業用3D虛擬化方式呈現產品賣點的需求。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將軟件和硬件能力深度結合的“軟硬一體”,是推動中國制造更好出海的方式。
NBD:以往國內的SaaS(軟件運營服務)企業都面臨商業化的難題,而AI技術有望帶來SaaS企業盈利邊界改善,你怎么看這個趨勢?
陳航:SaaS更多是一個商業模式。群核科技之前推出的“酷家樂”產品也是SaaS形態,而它有接近10億的訂閱規模。所以我們認為核心是做好產品、服務好一個行業,這樣不論在哪里都依然有商業化空間。
當然,不同國家對軟件工具的購買力和購買心態的確是不一樣的。

3D AI棚拍圖片,圖上內容都是虛擬的 圖片來源:企業提供
NBD:從Tokens(模型處理文本的最小單元)消耗量來看,用戶需求當前呈現了怎樣的趨勢?
陳航:目前我們的商業收入和Tokens的消耗量,基本同比例地保持了快速增長,這意味著當前仍然是一個良性的增長模式。當然,可能對我們的用戶來說,他們對Tokens消耗感知并不強烈,他們在意的是我們提供的技術解決方案有無價值,能否解決他們的需求痛點。但對我們而言,我們在產品設計的底層邏輯上,仍以Tokens消耗來計算。
NBD:從全球化視角來看,你覺得“AI+出海”是當前的一個確定性趨勢嗎?
陳航:其實數字貿易和實體貿易是息息相關的。國內的制造業基礎深厚、產業鏈配套完善,借助數字貿易的東風可以更好地實現全球化。實體經濟的護城河高,數字貿易的發展速度快,高護城河的中國產業壁壘疊加數字貿易高速發展的變量,可以帶來一波紅利。
NBD:群核科技之前強調“空間智能”的重要性,持續積累物理世界三維數據。這兩天我們也看到了阿里巴巴CEO吳泳銘也提到了AI和真實物理世界的連接??大家是否都心照不宣地邁向了探索空間智算、空間智能的新階段?
陳航:AI產業不斷發展,在語言模型的訓練上現在競爭很激烈——或者說附加值并沒有很高了。硅谷經常講的AGI(通用人工智能),還停留在比特世界,還沒有拓展到物理世界,即便在比特世界實現的AGI,我也不認為可以直接搬到物理世界,進而解決所謂的機器人大腦問題。
所以下一代AI產業會有新的生態,新生態需要3D空間理解能力,需要實體制造業的能力,還需要有具身智能AI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結合,或許會帶來AI產業新一輪的機會,我們也可以在其中找到適合我們自身的生態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