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牛市風云:林園被迫買科技股難眠,任澤松重倉AI卻踏空,投資風向徹底變了?

2025-09-26 14:16:29

 每經記者|楊建    每經編輯|葉峰    

自去年“9·24”以來,在人工智能加速發展的背景下,A股開啟科技股牛市行情。今年以來,市場呈現結構性牛市特征,一邊是“中小登股”狂歡大漲,另一邊則是“老登股”持續陰跌。傳統價值投資者不僅未在本輪牛市中獲利,反而出現虧損,而追求科技成長性的投資者卻收獲頗豐。

百億私募大佬林園旗下部分產品表現不佳,跑輸指數,甚至有產品在今年錄得虧損。此前“堅決不碰”科技股的林園,如今也涉足該領域,且坦言為此“愁到睡不著覺”。此外,擅長挖掘科技股的前“公募一哥”任澤松,其旗下產品在本輪牛市中也意外“踏空”,尤其是他熟悉的人工智能領域。

“堅決不碰”科技股的林園,還是買了一點

今年資本市場出現一個新詞——“老登股”,指的是傳統龍頭股票,如白酒、地產、煤炭等行業的股票,均屬于典型的“老登”行業范疇。與之相對,“小登”股受到市場追捧,涵蓋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芯片半導體、消費電子等領域;而“中登股”則主要包括醫藥、新能源、有色等板塊。

專注“老登股”的投資者,通常秉持價值投資理念,追求上市公司業績穩健與高分紅回報。截至9月25日收盤,今年以來“小登”股的代表板塊通信、電子漲幅居前,分別上漲67.91%、53.58%,而以傳統藍籌板塊為代表的煤炭、食品飲料則表現墊底,分別下跌6.70%、5.64%。

近期市場風格極致分化,先是寒武紀股價一度超越茅臺,隨后新能源龍頭寧德時代A股在市值上也一度超過茅臺。百億私募大佬林園是貴州茅臺的忠實投資者,也是價值投資的代表人物。然而,這位曾堅決不碰科技股的大佬,如今卻買入了科技股,還坦言為此愁到睡不著覺。

據了解,在近日由鳳凰衛視、鳳凰網主辦的論壇上,深圳市林園投資董事長林園發表主題演講。當主持人提問:“您此前多次稱自己'堅決不碰科技股',為何現在還是買入了科技股?”林園回應稱,科技股雖被視為未來發展方向,但他此次在科技股上的投入“可以忽略不計”。談及買入科創板股票的原因,他表示這是被動操作,而這一被動配置行為給他帶來了不少困擾。他坦言,投資科創板讓他備受煎熬:“搞了以后,對我來說也是很痛苦,我買了以后才后悔,把我折騰得多少個晚上都睡不著覺。因為我買了是不賣的。”

截至今日上午收盤,滬指今年以來上漲14.76%,創業板指數上漲49.33%,科創板指數上漲48.33%。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林園旗下私募產品在今年的牛市行情中,多數未能跑贏指數。例如,林園投資205號截至今年9月19日的單位凈值為1.06元,今年以來收益為4.83%;林園投資218號截至今年9月19日的單位凈值為1.1185元,今年以來收益為8.78%。

值得注意的是,林園旗下部分私募產品今年業績虧損。如林園投資21號截至今年9月19日的單位凈值為2.3140元,該產品成立以來收益135.88%,但今年收益虧損2.77%;林園投資173號截至今年9月19日的單位凈值為0.7726元,今年以來虧損2.15%。

而據私募排排網統計,截至今年9月19日,有業績展示的58家百億私募,近一年平均收益率為58.99%,其中57家實現正收益,占比達98.28%。

任澤松意外“踏空”人工智能行情?

“登股”概念的興起,本質上反映了不同投資風格在本輪牛市中的分化。盡管百億私募大佬林園旗下部分私募產品表現不佳,但在火熱的“小登”股牛市行情中,也有私募大佬出現失誤。

記者查閱私募排排網數據發現,前“公募一哥”任澤松旗下產品在本輪牛市中意外“踏空”。自去年“9·24”以來的科技股牛市,是在人工智能加速發展的背景下啟動的,這一輪牛市以GPU、PCB、算力等AI基建相關的科技股為主導。

2025年初,隨著DeepSeek等AI技術走紅,人工智能行情再度爆發,算力、AI應用等板塊輪番上漲,涌現出眾多大牛股。但一向重倉AI的任澤松卻未能把握這波行情。私募排排網數據顯示,集元資產任澤松管理的核心產品“集元-祥瑞1號”截至今年9月19日的最新單位凈值為0.8590元,而該產品在今年8月15日的凈值為0.7370元。值得注意的是,任澤松管理的其他私募產品業績在私募排排網上未公開披露。

有不愿具名的私募人士向記者透露,在2025年牛市踏空,根源在于投資體系與新一輪行情所需的“認知坐標”徹底錯位。過去十年流行的白酒、醫藥“護城河+高ROE”投資范式,已被政策驅動的“技術躍遷+國產替代”范式取代。科技賽道的發展并非簡單的行業輪動,而是制度紅利、產業突變、資金結構三重因素共振的結果,需要將研究視角前移至底層技術發展曲線、供應鏈關鍵環節以及政策窗口期。

黑崎資本首席戰略官陳興文表示,在全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中,股市龍頭多為高科技企業。雖然從過往歷史來看,高科技領域確實經歷過多次科技泡沫的誕生與破滅,但最終沉淀下來的科技公司,如今市值均超萬億,這一規律在全球范圍內普遍存在。

陳興文認為,只要穿越一輪完整的“技術-盈利-現金流-分紅/回購”周期,如今看似估值過高的硬核科技龍頭,就會像2010年的蘋果、2016年的臺積電、2020年的英偉達一樣,成為指數權重最大、最穩定且難以被做空的“核心資產”。科技龍頭最終將“穿越周期”,把曾經的泡沫轉化為真實的生產力與現金流,成為各國股指的“定海神針”。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