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22:28:54
今年上半年,7家專業養老險公司總保費收入同比下降14%,部分公司短期健康險業務占比較高。近年來,在回歸養老主業背景下,專業養老險公司正調整業務結構,壓降短期健康險,專注長期養老保障。專家建議監管部門加快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推進,幫助行業平穩轉型,為養老險公司探索新增長模式,推動第三支柱養老體系建設提速。
每經記者|涂穎浩 每經編輯|廖丹
近期,部分養老險公司正在進行人員、業務結構的調整,與短期健康險相關的業務團隊整體劃轉至集團內部其他子公司。
養老險公司轉型進行時。今年上半年,7家專業養老險公司總保費收入同比下降14%,從業務結構來看,部分專業養老險短期健康險業務占比較高,目前主要險種仍集中在團體健康險、團體意外險等業務上。
近年來,在回歸養老主業的背景下,專業養老險公司發展定位和業務結構面臨重塑。
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部分專業養老保險公司正穩步退出短期健康險業務,有助于推動公司更加專注長期養老保障,但也帶來明顯的短期陣痛。
考慮到短期健康險業務調整可能導致部分專業養老險公司業務結構單一、增長動力不足,朱俊生建議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快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的推進,以幫助行業平穩轉型并釋放新的增長動能。
2004年12月,首批專業養老險公司由原中國保監會批準成立,主要面向企業客戶提供企業(職業)年金管理、團體養老保障服務和員工健康管理類服務。截至目前,我國已開業的專業養老險公司有10家,主要業務范圍包括企業年金、職業年金業務,以及第三支柱養老金業務、養老保險等業務,各家公司業務側重點有所差異。
除長江養老外,9家養老險公司披露的2025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平安養老、太平養老、泰康養老、大家養老、新華養老、恒安標準養老、國民養老等7家養老險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合計287億元,同比下降14%(國壽養老、人保養老不適用)。

2023年12月,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正式下發《養老保險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要求養老保險公司應當主要經營與養老相關的業務,包括養老年金保險、商業養老金、養老基金管理等。若超出上述業務范圍,要求在3年內(即2026年12月之前)完成業務范圍變更。
截至2024年末,從平安養老、太平養老等保險業務收入居前的養老險公司來看,主要險種仍集中在團體健康險、團體意外險等業務上。
如平安養老2024年原保險保費收入前五位的保險產品分別為平安住院團體醫療保險、平安附加意外傷害團體醫療保險、平安團體意外傷害保險(2022版)(A款)、平安團體重大疾病保險(2021版)(A款)和平安城鄉居民大病團體醫療保險(A款)。太平養老則分別為太平共享盛世團體護理保險、太平附加盛世綠洲門診團體醫療保險、太平盛世團體補充醫療保險(C款)、太平盛世團體意外傷害保險A款(2022)和太平盛世團體重大疾病保險(2021款)。
從幾家保險業務收入居前的專業養老險公司看,2025年上半年,泰康養老保險業務收入為133.26億元,同比下降6%;平安養老為83.13億元,同比下降22%;太平養老為35.75億元,同比下降26%。
根據《辦法》規定,養老保險公司可以申請經營具有養老屬性的年金保險、人壽保險,長期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此外,還可申請經營商業養老金、養老基金管理、保險資金運用業務以及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其他業務。
記者從業內了解到,多家養老險公司正積極推進業務轉型,一方面壓降短期健康險業務,另一方面,持續推動年金保險等具備養老屬性的產品發展,同時加大對個人養老金產品的營銷力度,專注長期養老保障。
聯合資信在對泰康養老的2025年跟蹤評級報告中表示:“2024年以來,公司積極調整健康險業務架構,不再新增政府醫保業務并壓降相關業務規模,短期健康險業務收入明顯下降。”
“2025年以來,泰康養老進一步聚焦養老主業,持續推動年金保險等具備養老屬性的保險產品發展,同時加大對個人養老金產品的營銷力度,個人養老金業務規模提升。2025年一季度,泰康養老規模保費82.76億元,同比下降12.43%,主要系短期健康險業務調整所致。”聯合資信表示,泰康養老逐步調整業務結構,保費主要來源仍為長期健康險和分紅險業務。
平安養老則在最新償付能力報告中表示:“公司對短期健康險業務制定了全面的整改方案。目前已經啟動相關工作,妥善有序做好相關人員、機構、業務、客戶的整改安排。未來公司將對短期健康險業務進行有序壓降,逐步實現業務規模清零。”公司預計,2025年三季度非壽險業務保險風險最低資本將較二季度下降,對償付能力充足率有正向影響。
中國太平2025年中期報告中也明確提及,太平養老“平穩開展團體員工福利保障業務轉型,聚焦養老保險業務”。
業務調整仍在持續,記者了解到,上述部分公司正在推進短期健康險業務整體劃轉,將短期健康險業務從養老險公司劃轉至壽險公司,人員調整也在同步進行。
朱俊生指出,部分公司在剝離短期險業務后,原有保險業務的保費收入和利潤出現顯著下降,員工規模也隨之縮減,經營沖擊較大。當然,這些公司主要將短期險業務轉移至集團內部其他子公司,實現了整體平穩過渡。這一轉型趨勢對行業發展方向具有深遠意義,但對個別公司業務結構與盈利模式的沖擊不容忽視。
考慮到短期健康險業務調整可能導致部分專業養老險公司業務結構單一、增長動力不足,朱俊生在受訪時建議“監管部門進一步加快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的推進”,以幫助行業平穩轉型并釋放新的增長動能。
商業養老金業務是養老險公司為個人客戶開立商業養老金賬戶,并提供賬戶管理、養老規劃、資金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服務的創新型養老金融業務,是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監管層已積極推動商業養老金試點工作。2022年11月,監管部門發布《關于開展養老保險公司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的通知》,自2023年1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江蘇等10個省(市)啟動試點。2024年10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關于大力發展商業保險年金有關事項的通知》,提出進一步擴大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并明確“成熟一家、開展一家”的原則,支持更多符合條件的養老保險公司參與其中。
試點運行效果初步顯現。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人保養老、國壽養老、太平養老和國民養老4家參與試點的養老保險公司累計開立商業養老金賬戶約195.50萬個,較2023年末增長近230%。
“2025年商業養老金發展更加迅速,市場接受度顯著提升,業務模式逐漸清晰,系統支撐和風控機制也在快速成熟。”朱俊生表示,這為進一步擴大試點、推動養老險公司戰略轉型提供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因此,建議監管部門在穩妥前提下,加快商業養老金業務試點擴容,將更多專業養老險公司納入其中。這樣既能幫助相關公司探索新的增長模式、實現平穩轉型,也能推動第三支柱養老體系建設提速,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與動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