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5 18:19:23
2025年,中國出海行業面臨關稅波動、流量成本攀升及競爭加劇等多重挑戰。行業“內卷”嚴重,企業被迫從“鋪貨”轉向品牌化建設,并通過差異化布局開拓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生成式AI的普及加速了行業變革,企業需通過“AI+社區”構建生態閉環。未來,品牌化與生態化運營將成為核心競爭力,“鋪貨型”企業面臨淘汰。
每經記者|張梓桐 每經編輯|余婷婷
“現在的出海早已不是‘避開國內競爭、搶占海外藍海’的階段,中國人在海外市場的‘內卷’程度,不亞于國內。”談及當前各行業出海的普遍挑戰,impact.com大中華區總裁Jennifer Zhang近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開門見山地指出了核心矛盾。
2025年,中國出海行業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
上半年,關稅政策波動、全球流量成本高企、行業競爭加劇等多重挑戰交織,不同賽道的出海企業面臨著差異化的生存難題。在此背景下,專注于合作伙伴營銷賽道的技術平臺impact.com,成為觀察中國出海生態的重要窗口。該公司2008年創立于美國,據胡潤發布的《2024年全球獨角獸榜》,其估值約為15億美元(約合110億元人民幣),業務為幫助企業優化管理與各類合作伙伴開展的營銷項目。2019年進入中國后,已經服務了包括頭部企業安克在內的上百家中國跨境電商客戶。
impact.com大中華區總裁Jennifer Zhang 圖片來源:企業供圖
在Jennifer Zhang看來,當下“內卷”首先體現在信任壁壘的構建難題——無論是電商平臺上的消費電子、快時尚產品,還是軟件、游戲等非實物類產品,海外消費者在面對海量選擇時往往陷入“比價困境”;而中國品牌若缺乏??長期品牌沉淀,難以在同質化競爭中建立信任。
“過去,中國電商靠‘中國制造’的供應鏈優勢,能以低于海外品牌的價格搶占市場;但現在同一品類下,十幾家中國商家的報價相差無幾,消費者憑什么選擇你?”她進一步解釋,這種困境倒逼電商企業從“鋪貨”轉向“品牌化”,但品牌建設又面臨流量成本攀升與ROI(投資回報率)下滑的雙重壓力。
在這一背景下,Jennifer Zhang指出,品牌出海的下一個關鍵在于合作伙伴——包括平臺創作者、品牌大使及各類內容發布者。她認為這類合作關系將突破傳統渠道的局限,更有助于品牌在海外市場建立用戶信任。
多行業出海陷“內卷”困局,區域布局分化,東南亞、中東成新增長點
以出海主力軍電商行業為例,Jennifer Zhang介紹,多數電商企業的出海路徑具有明顯共性:初期依賴Amazon(亞馬遜)等第三方電商平臺開店起步,通過低價策略快速打開市場,但隨著入駐商家增多,價格戰愈演愈烈。
數據顯示,近年來海外主流廣告平臺的獲客成本年均漲幅達15%至20%,Meta、Google等平臺的點擊成本(CPC)較2020年上漲超40%。
“早期品牌還能靠‘砸錢買廣告’快速曝光,但現在廣告費越來越貴,很多中小品牌投了錢卻看不到轉化,陷入‘不投廣告沒流量、投了廣告沒利潤’的惡性循環。”Jennifer Zhang表示,這種情況不僅存在于電商領域,軟件、短劇、AI(人工智能)類產品同樣面臨類似問題——非實物類產品雖無需承擔物流、關稅成本,但在“讓海外用戶認識并信任產品”這一環節,仍需投入大量資源進行內容營銷與用戶教育。
impact.com公司調查數據顯示,89%的人更信任個人推薦,而非任何其他廣告渠道;90%的人會在購買前閱讀評論;消費者在購買前至少會進行三次產品調研。在復雜的決策路徑中,如何建立信任,成為品牌在海外市場的首要挑戰。
在“內卷”加劇的背景下,區域市場的差異化布局成為出海企業調整戰略的重要方向。
據Jennifer Zhang觀察,2025年上半年,不同行業的出海企業在區域選擇上呈現出明顯分層:北美作為成熟市場,仍是中高端品牌的核心陣地;而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正成為中小品牌與尋求增量企業的“新藍海”。
“北美市場的吸引力從未減弱。”Jennifer Zhang強調,盡管美國關稅政策波動對部分企業造成沖擊,但該市場的“高客單價、高消費意愿”優勢仍不可替代。“我們接觸的很多賣家,即便要時刻應對美國政策變化,但最大的投入仍放在北美——這里的消費者不存錢、‘活在當下’的消費觀念,對3C、戶外家居、科技類產品格外友好。”
不過,北美市場的競爭門檻也在提升。Jennifer Zhang指出,當前北美市場的中國出海品牌已從“低價競爭”轉向“價值競爭”,例如3D打印機、智能家電等客單價較高的產品,正通過“技術創新+場景化營銷”搶占中高端市場。
與此同時,東南亞、中東市場的崛起為出海企業提供了新的增量空間。據Jennifer Zhang介紹,2025年上半年,走向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的客戶數量快速增長,其中以快時尚、家居用品、手游等品類為主。
關稅與政策波動:加速行業洗牌,非實物類出海成新趨勢
2025年上半年,美國關稅政策的調整與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成為影響中國出海企業的重要變量。Jennifer Zhang表示,關稅壓力對不同規模、不同品類的企業影響呈現“兩極分化”,直接加速了行業洗牌。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孔澤思 攝 資料圖
“對于有品牌溢價、利潤空間充足的頭部企業,關稅的影響相對有限。”她解釋,這類企業要么通過提前囤貨(部分客戶在美國保稅倉囤貨量足以支撐長線運營)、調整定價消化壓力,要么通過海外建廠、本土化供應鏈降低關稅風險。
但對中小品牌與“鋪貨型”企業而言,關稅壓力則可能是“致命打擊”。Jennifer Zhang透露,2025年上半年,有部分中小客戶因無法承受關稅與流量成本的雙重壓力,被迫退出海外市場,或回歸Amazon“鋪貨”模式。
“這些企業大多缺乏品牌力,產品利潤空間較低,關稅上漲3至5個百分點就足以讓他們陷入虧損,最終只能放棄長期品牌建設,轉而通過‘薄利多銷’的鋪貨模式維持生存。”
行業洗牌的同時,也催生了非實物類產品出海的新趨勢。
Jennifer Zhang觀察到,2025年上半年,軟件、短劇、AI應用、非游類App等非實物類出海企業的數量同比增長迅速,成為出海賽道的“新風口”。
“這類產品無需承擔物流、關稅成本,受政策波動的影響更小,且能通過‘內容+社區’的模式快速觸達全球用戶。”
對于資源有限的中小出海品牌與新銳品牌,如何在激烈競爭中找到生存空間?Jennifer Zhang給出的核心建議是:從網紅營銷切入,鎖定小眾賽道,建立差異化優勢。
她建議,中小品牌應優先選擇與產品調性匹配的垂直類網紅,例如做戶外露營裝備的品牌,可與露營博主、徒步愛好者合作,通過“場景化測評+使用體驗分享”種草,而非追求頭部網紅的“大曝光”。
同時,鎖定小眾賽道是中小品牌避開“價格戰”的關鍵。Jennifer Zhang觀察到,2025年上半年,成功突圍的中小出海品牌,大多聚焦于細分品類,例如“寵物智能喂食器”“戶外便攜式咖啡機”“復古風格的家居裝飾”等。
“這些賽道的競爭相對較小,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較低,更關注產品的功能與設計,中小品牌能通過‘小而美’的產品快速建立差異化。”
生成式AI重塑出海生態:加速內容生產,倒逼營銷模式升級
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普及,中國出海行業的營銷與運營模式正迎來深刻變革。
Jennifer Zhang認為,AI不僅是“效率工具”,更是重塑行業競爭格局的“加速器”,其影響主要體現在內容生產、用戶匹配、運營效率三個層面。
在內容生產端,AI大幅降低了本土化內容的創作成本。Jennifer Zhang介紹,當前已有不少客戶通過AI工具生成多語言的產品文案、短視頻腳本、網紅測評內容。
在用戶匹配層面,AI讓營銷更精準,但也加劇了“流量內卷”。Jennifer Zhang指出,隨著ChatGPT、DeepSeek等AI工具成為新的信息入口,消費者的搜索習慣正在改變——過去通過Google搜索產品的用戶,現在更傾向于直接向AI提問。
“這意味著企業不能再依賴傳統的搜索廣告,而是需要通過AI優化內容策略,讓產品信息能被AI抓取并推薦給目標用戶。”
更重要的是,AI正在倒逼出海企業從“流量思維”轉向“生態思維”。Jennifer Zhang表示,AI的普及讓內容生產門檻降低,消費者面臨的信息“噪音”增多,單純靠“AI生成內容+廣告投放”難以建立長期競爭力。
“未來的核心是‘AI+社區’的結合——通過AI高效生產內容,再通過網紅、用戶推薦等社區渠道傳遞內容,形成‘內容生產—用戶互動—信任沉淀’的閉環。”
她認為,未來3至5年,中國出海行業將呈現兩大趨勢:一是品牌化成為必然選擇,缺乏品牌力的“鋪貨型”企業將進一步被淘汰;二是生態化運營成為核心競爭力,企業需通過聯動網紅、用戶、合作伙伴,建立可控的營銷與用戶生態。
“中國出海已經進入‘精耕細作’的新階段,不再是‘誰先出海誰就能成功’,而是‘誰能更好地理解海外市場、建立長期信任,誰就能走得更遠’。”Jennifer Zhang總結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