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23 21:20:57
2024年9月24日,A股市場在政策組合拳的推動下迎來強勢反彈,開啟了被稱為“9·24行情”的新一輪上漲周期。一年過去,中國資產在全球市場表現較為亮眼:主要指數穩步上行,人民幣匯率企穩回升,外資持續回流,居民資金積極入市,市場信心顯著修復。
這輪行情究竟是短期反彈還是長期趨勢轉折?未來投資又該聚焦哪些主線?對此,諾德基金基金經理周建勝表示,本輪行情并非簡單的政策刺激或超跌反彈,而是在系統性政策發力、盈利基本面修復和中長期資金入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結果,意味著A股市場或正逐步進入長期向好的“新格局”。當然,行情難以一蹴而就,外部擾動依然存在,市場波動仍會發生。展望未來,把握“資產重估”與“新質生產力”這兩大核心主線,或將是投資布局的關鍵。
政策與盈利雙輪驅動行情
過去一年市場信心的根本好轉,源于兩大支柱:
政策具有系統性與持續性:從活躍資本市場的一攬子措施,到“宏觀穩、微觀活”的產業與財政政策,管理層的“耐心呵護”已從預期逐步轉入落地階段。特別是圍繞“新質生產力”的頂層設計,正為經濟系統性注入新動能,帶來深刻而長期的估值重塑。政策不再是短期“救市”工具,而成為中長期制度建設的基石,完成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為A股逐步上行的格局奠定堅實基礎。
企業盈利實現確定性修復:除政策托底外,基本面改善才是市場持續上漲的核心動力。2024年中報顯示,A股上市公司整體盈利增速觸底回升,中游制造、消費服務、TMT等多個行業邊際改善明顯。企業盈利質量也在提升,ROE(凈資產收益率)回升、庫存周期迎來拐點、資本開支意愿增強,表明上市公司對經濟前景信心恢復。同時,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降幅收窄,疊加內需政策發力,企業盈利中樞有望持續上移。隨著房地產對經濟的拖累減弱,新興產業貢獻提升,中國經濟結構正經歷深刻轉型,為資本市場帶來豐富的結構性機會。
居民資產持續向權益市場轉移
A股或已逐漸擺脫“快漲快跌”模式,呈現“震蕩上行、底部抬高”的特征。市場成交量溫和放大,熱點有序輪動,投資者情緒趨于理性。更顯著的是,居民資產配置正發生歷史性遷移:資金從房地產、理財等傳統領域持續流向權益市場。“賺錢效應”成為吸引增量資金的關鍵動力。在無風險收益率下行的背景下,權益資產吸引力增強,加之市場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與信心循環,共同推動資金轉移。
據基金業協會數據,2024年上半年公募基金規模突破30萬億元,股票型與混合型基金份額持續增長。ETF成為資金入市的重要工具之一,寬基指數ETF持續獲凈申購,顯示中長期資金看好A股市場。同時,養老金、社保基金、保險資金等“長錢”穩步增加權益配置,持續優化投資者結構,增強市場穩定性和韌性。
應對波動:以戰略定力駕馭短期震蕩
盡管A股的上行格局已初步確立,但波動與調整仍難以避免。海外貨幣政策不確定性、地緣沖突、技術封鎖等外部因素可能引發階段性回撤,市場快速上漲后的技術性調整也屬于健康市場的正常現象。歷史表明,外部沖擊難以改變市場中長期趨勢。當前中國經濟內生動能增強,政策儲備充足,A股估值仍處歷史偏低水平,具備較強的全球配置吸引力。投資者應保持戰略定力,避免因短期情緒波動偏離主線,而應借助市場調整布局符合國家戰略、業績支撐堅實的優質資產。
具體應對策略包括:
淡化短期波動,聚焦長期趨勢:或許不必因市場噪聲偏離主航道,試圖規避每次回調往往代價高昂,可能會錯失主升浪。
堅守優質資產,保持組合均衡:基本面過硬、符合國家戰略的資產往往能率先修復并創新高,適時的價值再平衡或是控制回撤的關鍵。
相信政策智慧,保持政策敏感:我國擁有充足的政策工具應對內外部挑戰,對經濟與市場的呵護決心堅定。
布局主線一:資產重估——價值回歸之路
目前A股整體估值仍處于歷史中樞偏低水平,尤其是部分優質藍籌、央企國企及高分紅板塊,估值明顯低于海外同類資產。隨著“中特估”體系建設的推進,資本市場對“中國特色估值體系”認知不斷深化,低估值資產或迎來系統性重估。
資產重估主線主要包括:
央企國企改革:政策推動下,央企將加強資本運作、提升經營效率和市值管理,估值修復空間廣闊;
高股息資產:低利率環境下,高分紅股票的類債券屬性凸顯,成為求穩資金的核心配置方向;
低估值藍籌:金融、地產、建筑、電力等傳統行業龍頭盈利較為穩定、估值相對低廉,具備較高安全邊際與修復彈性。
布局主線二:新質生產力——成長進化之翼
“新質生產力”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代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方向,覆蓋人工智能、量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諸多領域。
該主線主要包括以下投資脈絡:
AI+產業融合:人工智能正從概念走向落地,AI+制造、醫療、金融等垂直應用加速拓展,龍頭企業或具備長期成長潛力;
新能源與新技術:中國在光伏、鋰電池、氫能、儲能等全球新能源產業鏈中占據主導,技術迭代催生新的投資機會;
自主可控:外部壓力倒逼半導體、工業軟件、高端數控機床等關鍵領域國產替代提速,核心企業有望實現業績與估值雙升;
專精特新“小巨人”:政策持續扶持下,細分賽道龍頭或具備較強發展潛力,值得深度挖掘。
雙輪驅動,行穩致遠
“9·24行情”一周年不僅是市場的反彈,更是A股生態重塑的起點。政策效應正從中短期托底轉向中長期制度建設,盈利底或已顯現,資金結構持續優化。盡管外部環境復雜,但中國經濟韌性強、回旋余地大,資本市場在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望未來,投資者需立足長遠,適當把握“資產重估”與“新質生產力”兩大主線:均衡配置低估值、高分紅的價值板塊與高成長、強驅動的科技制造領域,通過組合策略平滑波動、捕捉機遇。盡管市場的中長期表現或趨于積極,但短期市場波動難以避免。唯有保持定力、深耕基本面,方能行穩致遠,真正分享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紅利。
本文作者:諾德基金基金經理周建勝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