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9-21 21:09:26
每經品牌價值研究院 付克友
9月18日,英偉達宣布以50億美元入股英特爾,后者股價應聲暴漲30%。這歷史性的一幕,讓人想起2013年諾基亞被微軟收購的情景。昔日王者接受新貴的“輸血”,看似獲得重生,卻仍然前途未卜。
但是,英特爾顯然不想成為又一個諾基亞。在錯失多次歷史機遇之后,它終于放下了曾經強大的傲慢。
在與英偉達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黃仁勛一同出席的線上發布會上,英特爾首席執行官陳立武興奮地說:“這是兩家公司之間的歷史性合作,我稱之為‘一個我們可以共同改變游戲規則的機會’,我們為英偉達成為英特爾的投資者而感到自豪。”
從前的英特爾可不是這樣的謙遜,也不需要這樣的謙虛。時間回到25年前,英特爾市值超過5000億美元,是全球最具價值的科技公司之一;而英偉達剛剛上市,市值不足百億美元。
那時的英特爾,如同在移動通信領域如日中天的諾基亞。2000年,諾基亞每秒能賣出7部手機,占據70%的市場份額,但它押錯了未來。2007年,當喬布斯滿懷激情地展示初代iPhone,諾基亞時任CEO(首席執行官)康培凱卻無動于衷地回應:“蘋果iPhone不會構成實質性威脅,沒人需要觸控屏。”
英特爾也曾在服務器芯片市場占據超過90%的市場份額,并為此自豪甚至沾沾自喜。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兩者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卻不知道危機已經埋下伏筆。
回頭來看,從“藍色巨人”到“被抄底”,英特爾經歷了四次令人扼腕的教訓。
第一次是2006年,英特爾拒絕為蘋果代工處理器,錯失移動浪潮。當年,喬布斯也曾找到英特爾,希望對方能為初代iPhone生產一顆低功耗芯片,出貨量以億計。時任CEO保羅·歐德寧拒絕了,理由是這門生意利潤太低。他沒有想到,未來智能手機的出貨量會遠遠大于PC。
第二次是2009年,英特爾徹底放棄早期GPU(圖形處理器)研發,錯失顯示芯片機遇。它選擇繼續押注集成顯卡,將顯卡與CPU(中央處理器)捆綁。隨后將近10年時間,英特爾一直未涉足GPU領域。等到2018年,英特爾宣布重返GPU市場時,GPU巨頭英偉達已經一騎絕塵。
第三個教訓是,英特爾不愿采用價格昂貴的EUV(極紫外光刻)光刻機,芯片先進制程落后。由于良品率問題,英特爾原本計劃在2016年大規模量產的10nm芯片,一再推遲,直到2019年才達成目標;而7nm芯片的推出更是遲至2022年。生產工藝滯后和產品競爭力下降,使得英特爾芯片市場份額縮水。
第四次是2017年,英特爾拒絕投資OpenAI,錯失生成式AI(人工智能)浪潮。如今看來,沒有比這更劃算的買賣了:以10億美元收購OpenAI的15%股份,并有望通過提供成本價硬件進一步獲得另外15%股份。如今,OpenAI估值超過5000億美元,英特爾錯過的不只是一家“獨角獸”企業,更是整整一輪“算力革命”的門票。這讓后來投資OpenAI的微軟撿了個大便宜,在AI領域異軍突起。
當英偉達高歌猛進,市值突破4萬億美元,英特爾不得不承認,因戰略失誤,已經跌出半導體行業前十。目前,英特爾市值不到英偉達市值的三十分之一。
在科技行業,沒有永遠的王者,只有不斷的顛覆。正如黃仁勛所說:成功不是必然的,公司離失敗永遠只有30天。這句話應該成為所有科技企業的座右銘。
英特爾的教訓,其實就是強大的傲慢。回頭來看,所有的問題都在于,它當初太強大了。因為強大,所以把“眼前量”當“未來勢”,所以有范式轉換中的“選擇性失明”,所以無法容忍“自降身價”去擁抱新世界。這是強者的“枷鎖”——既然我已經如此強大,為什么要顛覆自己?英特爾和諾基亞都曾有機會抓住未來,卻因傲慢而錯失良機。
周星馳在《大話西游》中說:“曾經有一份愛情擺在我的面前,我沒有珍惜。”現在,英偉達給了英特爾一次機會,或者說是一根救命稻草,它怎么可能放棄?
英特爾不想成為下一個諾基亞。如今,它拿著89億美元政府資金,又獲得了英偉達的50億美元入股,還有幾十年積累下來的海量專利,想要東山再起。其核心挑戰在于:能否真正打破路徑依賴,擺脫思維禁錮,克服創新惰性,在AI時代重構技術生態。
在這場科技變革中,英特爾需要找回曾經最重要的東西:對未來的想象力。否則,再多資金也只能延緩衰落,而很難讓英特爾重拾昔日榮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