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0 11:54:54
9月19日,《保險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中國家庭風險保障體系白皮書》發布。白皮書分析了家庭風險的形成、變化及應對之道,指出當前中國家庭的風險認知正發生演變,財富風險感知提升。目前保險業市場存在供需錯配的特征,為此白皮書建議保險業精準識別、科學評估、高效解決風險,打造全生命周期產品體系。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陳旭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宏觀環境的變化對家庭的風險及其管理影響深遠,在這樣的背景下,這項研究恰逢其時。”9月19日,原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梁濤在《保險業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的中國家庭風險保障體系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發布會上表示。
梁濤所提到的這項研究,是由長城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益普索(中國)咨詢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本次發布的白皮書聚焦家庭風險保障領域,從宏觀、中觀、微觀視角,分析了當前中國家庭風險的形成、變化及應對之道。
白皮書研究表明,宏觀環境變化對家庭風險產生六大影響:宏觀經濟結構調整加劇收入與負債風險;通貨膨脹結構調整增加購買力風險;低利率環境重塑資產配置格局;匯率波動影響消費和投資策略;人口老齡化使社保收支承壓;家庭資產配置呈現結構性轉型趨勢。
受外部宏觀環境變化的影響,消費者對于風險的認知也隨之出現差異。項目組通過對近萬個有效家庭樣本數據進行分析,并與《中國家庭風險保障體系白皮書》(2023)調研數據進行對比,發現了一個重要趨勢:2025年中國家庭風險認知呈現“傳統生存型風險焦慮下降,財富風險感知明顯提升”的特征。
“客戶的焦慮主要來自經濟換擋的周期,也就是上個周期推動經濟增長的因素慢慢減弱,反映到居民的財富端就是對于財富增長的預期減弱,消費者會認為財富的風險在加大,但這只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長城人壽總經理王玉改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消費者對傳統生存型風險焦慮在下降,但這并不代表消費者的基本風險已經解決,有一些消費者依然存在保額跟家庭風險、財務水平不匹配的情況。
為了應對家庭風險的新變化,很多消費者對家庭資產配置進行調整。從調研來看,銀行儲蓄依然是家庭資產配置的堅實底座,無論活期儲蓄還是定期儲蓄,配置比例均接近或超過90%;商業保險(71.2%)與銀行理財、國債(71%)等保障型資產是腰部力量,形成“保障+穩健收益”的雙軌布局。中高風險資產如股票等金融資產(58.7%)和投資性房產(36.4%)占比適中,信托與海外投資配置占比低。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輪家庭資產配置變化中,保險業作為服務供給側并未針對消費者需求變化作出及時的調整,因而市場呈現出供需錯配四大現象:個性化需求與標準化供給錯配,足額健康保障需求與低覆蓋供給錯配,跨周期財富需求與短期化供給錯配,多元化養老需求與弱協同供給錯配。
為響應新時期家庭對風險管理的全新需求,促進壽險行業的整體服務能力升級,白皮書研究組為保險業實現供需適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路徑提出了建議:
在精準識別風險方面,圍繞客戶家庭風險管理需求打破“一刀切”。解決個性化需求與標準化供給錯配在于精準識別客戶風險,行業需從“單一產品導向”轉向“家庭需求導向”,動態洞察客戶家庭在不同生命周期的風險優先級。
在科學評估風險方面,量化工具平衡客戶足額保障與成本支出。足額健康保障需求與低覆蓋供給錯配原因是家庭風險管理的復雜需求,客戶家庭在消費、儲蓄與保險支出間找不到平衡點。
在高效解決風險方面,打造全生命周期產品體系匹配客戶需求。跨周期財富需求與短期化供給錯配可通過結合客戶家庭生命周期風險與責任變化進行產品適配解決。險企圍繞家庭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需求,首先需要構建起完善的四大產品體系:以醫療險為核心的基礎風險防御體系,筑牢健康防線;以商業年金為核心的養老風險應對體系,保障老年生活品質;以分紅險為核心的財富增值保值體系,實現穩健收益;以杠桿壽險、保險金信托為核心的財富安全傳承體系,保障資產傳遞。
在風險減量長效管理方面,整合資源打造高品質服務生態。多元化養老需求與弱協同供給錯配根源在于老齡化加速與養老設施建設滯后,養老服務增速跟不上需求增長。險企可以突破“事后補償”傳統經營理念,整合健康管理、養老服務、財富規劃等多領域資源,構建全方位、高品質的客戶服務生態體系。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