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20:33:17
9月8日至11日,第二十五屆投洽會在廈門舉行,英國作為主賓國,派出史上規模最大的代表團參會。英中貿易協會中國區總裁趙湯受訪時表示,英國大規模組團參會,體現出英國企業對強化雙邊合作的強烈意愿。中英在金融、醫療健康、新能源等領域互補性強,未來合作潛力大,只要雙方秉持開放態度,經貿合作將邁向更高水平。
每經記者|石雨昕 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9 月 8 日至 11 日,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投洽會”)在廈門盛大舉行。
投洽會是我國唯一以投資為主題的國家級重大展會。英國作為本屆投洽會的主賓國,不僅打造了超 400平方米的國家館,更派出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代表團來參與本次盛會。
投洽會期間,《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對英中貿易協會中國區總裁趙湯(Tom Simpson)進行了專訪。
“此次英國作為主賓國,派出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代表團,組織了100多家企業。英國企業展現出強烈的參與積極性,我們能清晰感受到雙方合作的積極因素正在不斷積聚。”趙湯認為,當下正是英中關系發展“激動人心”的時刻。
當前,英國是中國在歐洲的第二大直接投資目的地。多年來,英中貿易協會致力于發展兩國經貿活動,深受兩國企業界好評,多次組織有兩國商貿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并參與接待包括政府首腦在內的重要官員。
NBD:英國以主賓國身份深度參與本屆投洽會,您如何看待這一安排?這為中英企業帶來了哪些合作機遇?
趙湯:英國政府去年年底就決定以主賓國身份參與本屆投洽會,這樣的決策和籌備并非數周或數月就能完成,而是一項著眼長遠的規劃,充分體現了英國政府對中英關系及自身未來發展的長期考量。

趙湯接受記者專訪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自去年英國工黨政府上臺以來,在對華關系上的戰略核心便是積極開展合作,尤其在特定經濟領域尋求深度協作,同時覆蓋所有關鍵議題。如今我們在投洽會上看到的英國國家館和大規模代表團,正是這種貿易與投資合作戰略具體落地的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英國派出的代表團共有近300人參與,包括100多家企業,其中既有大型企業,也有中小企業。
從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來看,無論是希望在華拓展業務還是期待與中國企業合作投資英國,英國企業都展現出強烈的意愿,這也讓我們感受到中英經貿關系正積聚積極勢頭,當下無疑是兩國合作“激動人心”的時刻。
NBD:據您了解,參展的英國企業帶來了哪些新產品和服務?
趙湯:如前所述,此次參展的英國企業超過100家,部分企業甚至派出多人團隊,覆蓋的行業領域極為廣泛,基本涵蓋中英經貿合作的核心領域。
在醫療健康與生命科學領域,不少英國企業聚焦生命科學人工智能的應用開發,希望將前沿的AI技術與醫療診斷、藥物研發等環節相結合,提升行業效率。
金融服務領域同樣亮點突出,參展企業涵蓋銀行、資產管理、保險等細分領域,其中既有已在中國市場建立成熟運營體系的企業,也有計劃進一步擴大業務版圖的機構,它們希望借助投洽會平臺,深化與中國金融機構的合作。
此外,展館內還能看到多元化的產品展示,比如荷柏瑞等企業帶來的醫療保健產品及營養補充劑,捷豹路虎等知名汽車品牌也亮相展會,向中國市場展示其最新的產品、技術與服務理念。可以說,英國企業此次帶來的不僅是產品,更是技術與合作模式的創新探索。
NBD:英國企業在華發展的主要訴求是什么?如何評價目前在華投資的營商環境?
趙湯:投洽會期間,我們在“在華投資”主題會議中專門探討了英國企業在華投資的營商環境問題。我們協會的合作企業遍布中國各地,并與江蘇、福建、廣東等省份的地方政府建立了緊密的溝通機制,對企業在華運營的挑戰與獲得的支持有著直觀的感受。
很多人會關注外國企業在華經營中遇到的困難,但事實上,中國地方政府對企業的支持力度非常大。
例如,部分地方政府能協助企業在12至18個月內完成運營基地包括工廠的建設,放眼全球,這樣的效率極為罕見。地方政府不僅會協助辦理各類許可證、審批手續,加快流程推進,還會在資源對接等方面提供實質性支持,這些都是英國企業在華發展感受到的積極信號,也是我們成員企業的共同體驗。
當然,沒有任何一個經濟體的營商環境是完美無缺的,英國與中國都存在優化空間。目前,英國企業較為關注知識產權保護、標準制定等領域的進一步完善,我們也期待與中國相關部門繼續合作,共同推動這些領域的改進。
總體而言,中國政府為英國企業提供了良好支持,當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問題時,各方都愿意積極溝通,共同探尋解決方案,這為英國企業長期在華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NBD:本屆投洽會中,低空經濟、人工智能領域的關注度很高。您如何看待中國低空經濟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中英在這些領域是否有合作可能?
趙湯:人工智能(AI)無疑是當前全球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我們協會的很多會員企業都在加大對AI的投資,無論是自主研發核心技術,還是為客戶提供AI解決方案,幾乎所有企業都以某種形式涉足了這一領域。
在中國,我們看到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動模式——從國家層面到地方政府,都在全力支持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的應用開發,這種政策與資源的集中投入,讓中國AI產業的未來發展充滿潛力,值得高度關注。
低空經濟領域同樣如此。我此前在廣州參觀過無人機演示活動,技術已相當成熟,能夠完成復雜的飛行任務。目前,低空經濟發展的核心挑戰在于地方政府如何制定完善的法規、搭建配套基礎設施,確保無人機在城市內運送包裹等場景中,能以安全、可持續的方式運行。
此外,自動駕駛領域也有類似趨勢,我曾去過北京亦莊的自動駕駛示范區,那里的自動駕駛車輛已能實現常態化運行,乘客可直接乘坐體驗,技術十分成熟,這些技術一旦最終落地并融入日常生活,必將帶來巨變。
在這一過程中,英國與中國有著巨大的合作空間,無論是技術研發層面的協同,還是政策制定領域的交流,比如共同解決新技術帶來的監管挑戰,都很值得探索。
事實上,英國政府已明確表示對與中方開展此類高層交流抱有濃厚興趣,過去一年多來,我們也看到醫療衛生領域的合作交流、經濟金融對話等機制逐步重啟,這些都是積極的信號。
此外,很多人會關注領導人會晤、大型展會等公開活動,但實際上,還有大量“幕后工作”在持續推進,這些溝通與協作同樣為中英兩國關系奠定了堅實基礎,是兩國經貿合作持續深化的重要支撐。
NBD:您認為中英兩國貿易合作的互補性體現在什么地方?未來,在哪些領域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趙湯:中英兩國在多個領域的互補性極為顯著,這為雙方經貿合作提供了廣闊的基礎,未來的拓展潛力也集中在這些核心互補領域。
首先是金融服務領域。目前,中國已有40家以上的金融機構進駐倫敦金融城,這些機構在倫敦和中國本土均配置了專業團隊。
在保險、資產管理、資本市場等細分領域,英國企業與中資機構的合作已相當緊密,這一點我在上海調研時就深刻感受到了。我認為中英兩國在資本市場領域還有更多合作空間,比如上海證券交易所與倫敦證券交易所之間的互聯互通機制,可以為未來合作創造巨大空間,推動更多英國企業在中國上市,更多中國企業也能登陸倫敦市場。
隨著中國金融業進一步擴大開放,英國企業在財富管理、金融科技等領域的經驗,也有望與中國市場的需求深度結合,釋放更大潛力。
其次是醫療健康與生命科學領域。長期以來,這一領域的雙邊交流活動十分活躍,英國在醫療技術研發、臨床研究等方面擁有深厚積累,而中國則有龐大的市場需求與應用場景。我們關注到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希望借助英國的科研實力,開展聯合研發合作,這種技術與市場的互補模式,有望成為未來兩國在該領域合作的核心方向。
最后是新能源領域。英國的可再生能源產業已具備相當規模,可再生能源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30%,其中風能占比最高,在風電開發、供應鏈建設等方面擁有成熟經驗。而中國在風力渦輪機制造等領域具備優勢,目前已有中國企業率先布局風電開發項目。
既然如此,雙方完全可以進一步拓展合作邊界,在核心設備制造及風電場建設配套、運維管理、零部件供應鏈優化等環節,都具備深度合作的可能。
除了風電以外,電池研發、儲能技術等其他可再生能源領域,也值得雙方深入探索,未來合作空間十分廣闊。我認為雙方在可再生能源供應鏈協同、新能源金融,如綠色債券、碳交易等領域的合作,也有望成為中英經貿合作新的增長點。
除了以上三大領域,科學技術、高端制造等領域也蘊藏著大量合作機遇。我相信,只要雙方秉持開放、合作的態度,中英經貿合作必將邁向更高水平。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懷水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