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视频在线观看日本/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在线人免费视频/17c一起草

每日經濟新聞
ETF解盤-僅快訊

每經網首頁 > ETF解盤-僅快訊 > 正文

國產創新藥對外授權熱潮再起--科創創新藥ETF上漲4.96%、創新藥ETF上漲4.35%點評

2025-09-05 20:03:10

 每經編輯|葉峰    

9月5日,大盤全天單邊回升,截至收盤,上證指數漲1.24%報3812.51點,周跌1.18%,深證成指漲3.89%,周跌0.83%,創業板指漲6.55%,周漲2.35%,滬深300漲2.18%,周跌0.81%,北證50漲5.15%,周漲2.79%,科創50漲3.39%,周跌5.42%,中證A500漲2.72%,周跌0.74%。A股全天成交2.35萬億元,上日成交2.58萬億元。

科創創新藥ETF(589720)單日漲幅達4.96%,創新藥ETF(517110)單日漲幅達4.35%

數據來源:Wind

【上漲驅動因素分析】

消息面上,9月國產創新藥對外授權(License-out)如約而至。2025年9月5日,恒瑞醫藥宣布與美國Braveheart Bio公司就其自主研發的心肌肌球蛋白(Myosin)小分子抑制劑HRS-1893項目達成獨家許可協議,再次通過NewCo模式成功實現對外授權,顯示出中國創新藥出海模式的持續創新與國際市場認可度的提升。9月3日,舶望制藥宣布就心血管小核酸管線再次與諾華達成BD(1.6億美金首付款、總包54億美元),授予諾華兩款早研分子中國以外權益選擇權(用于治療sHTG和混合型血脂異常),以及BW-00112(ANGPTL3,中美均處于II期臨床)的優先談判權,此舉也反映出國產小核酸藥物正在持續獲得國際巨頭認可。(風險提示:個股僅做行業基本面說明,不作為投資建議)

從行業基本面角度,整體醫藥板塊中報業績情況延續Q1呈邊際改善的趨勢,符合市場預期。根據東吳證券,2025H1收入、歸母凈利潤增速分別為6.9%、56.1%,毛利率提升至77.7%,銷售和研發費用率持續下降。 整體來看,醫藥行業盈利能力小幅提升。處于向好階段的子領域趨勢可持續,主要包括創新藥和創新藥產業鏈。創新藥方面,可以看到Pharma業績總體平穩,處于放量階段的新品種收入持續環比增長,部分公司業績超預期或有亮點。創新藥產業鏈中,部分公司2024年訂單已出現回暖趨勢,2025年業績端持續改善,部分公司訂單和業績超預期或有亮點。中報業績修復、政策利好和產業邏輯三者疊加,或有助于提升板塊估值中樞,使創新藥板塊在資金輪動中獲得一定的支撐。

展望未來,板塊仍具備較多潛在催化劑:9-10月行業大會密集召開,多項臨床數據即將讀出;潛在BD交易有望陸續落地。2025年世界肺癌大會(WCLC)將于9月6日-9日舉行,本次大會,中國學者共有35項口頭報告(全體大會報告+口頭報告+簡短口頭報告),國產新藥臨床數據披露值得期待。創新藥品成功的關鍵仍在于臨床數據的驗證,需要持續跟蹤后續進展。但資本市場往往預期先行,尤其是處于牛市階段,會更早、更大幅度地反映各種可能性。隨之而來的,將是產業端持續的突破:各類數據在國際學術會議上陸續披露,BD交易與合作層出不窮,整個創新藥生態也有望迎來精彩紛呈的發展階段。

此外,伴隨政策端商業健康險目錄推進進程加速,宏觀層面美國降息預期升溫,流動性環境改善等因素共同推動,創新藥板塊仍有望延續其作為醫藥領域核心主線的表現。值得關注的是,當前一批具備出海邏輯的創新藥企業多數仍處于國際化早期階段,隨著相關品種在海外臨床及注冊進展順利,其估值體系有望進一步重構,未來或仍具備可觀的提升空間。

【后市展望】

展望后市,創新藥中長期產業邏輯并沒有變化且仍在繼續,海外拓展、政策推進、基本面拐點三層主線仍有望持續構成創新藥板塊的支撐:

1. BD出海、license-out等國際化進展增強板塊成長邏輯;

2. 商保創新藥目錄和醫保目錄落地節奏,有望持續提供政策利好;

3. 三季報創新藥及其產業鏈公司的業績得到驗證,或帶來更強估值支撐。

中短期來看,下半年創新藥板塊的主要催化因素包括:

政策持續賦能:商業健康險目錄進一步推進,醫保支付上限有望提升,持續拓寬創新藥在國內市場的價值空間,推動品種銷售峰值與估值水平(PS)上行。建議重點關注醫保覆蓋外、定價較高、以及罕見病用藥等細分領域。

數據讀出催化:ESMO、WCLC、ASH、SABCS、ERS 等國際頂級學術會議陸續召開,多項高質量臨床數據即將披露,有望對板塊形成持續情緒與基本面催化。顛覆性技術或新靶點藥物有望迎來概念驗證(POC)關鍵節點,值得重點關注的方向包括PROTAC、小核酸藥物、通用型CAR-T、雙抗/雙載荷ADC、TCE、核藥等。

國際化合作與商業化加速:中國創新藥企正從License-out向全球商業化階段邁進。未來5-10年,跨國藥企(MNC)多款主力藥物面臨專利到期,出于效率與成本考量,對中國創新藥資產的需求仍將旺盛。可持續關注符合MNC管線補充策略與行業趨勢的品種,及相關公司BD進展帶來的潛在催化。

創新藥ETF(517110)緊密跟蹤證滬港深創新藥產業指數,覆蓋A股、港股通等優質創新藥企,全線覆蓋創新藥研發、生產、商業化等各環節的企業,主要分布在化學制藥、生物制品等細分領域,或有助于規避單一技術路線失敗風險,相對全面地反映創新藥產業整體表現,值得投資者持續關注。

科創創新藥ETF(589723),跟蹤的是上證科創板創新藥指數,指數以biotech為主,呈現出比較鮮明的中小市值特性,研發費用占比更高,創新“純度”更高。從歷史表現來看,2024年“9·24”到2025年6月科創板創新藥指數的反彈力度比大盤更強,也能夠明顯超過同類的醫藥指數,或有助于在 市場風險偏好回升時更好地分享科創板的彈性。

【風險提示】

本速評已力求報告內容的客觀、公正,但對這些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證,文中的觀點、結論和建議僅供參考,相關觀點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或承諾。行業或板塊短期漲跌幅列示僅作為市場行情分析的輔助材料,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承諾。

我國基金運作時間較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所有階段。基金管理人承諾以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的原則管理和運用基金資產,但不保證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基金的過往業績及其凈值高低并不預示其未來業績表現。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資人基金投資的“買者自負”原則,在做出投資決策后,基金運營狀況與基金凈值變化引致的投資風險,由投資人自行負擔。基金有風險,購買過程中應選擇與自己風險識別能力和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投資需謹慎。

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別。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并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