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融媒體中心 2025-09-04 20:27:18
紅土地上,辣椒苗探出頭,番茄果壓彎了枝,四季豆爬滿了架……9月3日,攀枝花市仁和區平地鎮迤沙拉村一片生機勃勃。田間地頭,一座座藍色的智能計量終端格外醒目——它們是剛剛上崗的“節水管家”。這些設備的投用,正悄悄改變著這里的灌溉方式。

智能計量終端
“拿卡一刷,水就來了,用了多少、扣了多少,一看就明白!”在迤沙拉村水權水價改革項目現場,技術人員正向村民演示智能灌溉設施的使用方法。自從有了這套系統,村民澆地就像刷卡購物,便捷又透明。農田“喝水”變得更智能,農業用水也變得更節約。

智能灌溉設施幫助村民實現刷卡澆地
這場變革的發生,遠不止發一張卡、裝一個表那么簡單。它通過清土地、分水權、定水價、建機制,構建起“以光發電、提水上山、以水興產、以產富民”的“光電水產四結合”特色水利體系,走出了一條“水網+信息網+服務網”三網融合的現代化灌區新路。
迤沙拉村地處金沙江干熱河谷,曾經,“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兩年前,村里建成了揚程超千米、提水功率超1000千瓦的“雙千”太陽能提水泵站,讓金沙江水“爬”上了千米高山。水是提到了村里,但如何精準高效地流進田間地頭?去年9月,水權水價改革項目正式啟動。

迤沙拉不同灌片農作物生機盎然

田間滴灌帶喂農田“喝飽水”
如今,183個智能計量終端覆蓋1825畝示范地,將金沙江水和花橋水庫的水資源精準配送至魯母足、上麥沖等5個灌片,586戶村民每戶都擁有了明晰的水權。
與建站前相比,現在迤沙拉村年農業供水量增長2倍,灌溉土地面積增長近5倍。更值得一提的是,灌區實現了“三網”融合:延伸管網建成“水網”,智能系統織就“信息網”,市場化運營構建“服務網”,真正走向“以水養水、以水創收、以水興產”的良性循環。
“動動手指,地就澆上了!”現在,村民和技術人員通過手機登錄平臺,就能遠程控制實現水閥開關、調節水量、查詢數據等,農田灌溉進入“指尖管理”時代。

灌片標示牌
村民納宗偉正在地里松土覆膜,為下一季播種做準備。聽說新技術能讓每畝地十多分鐘就“喝飽水”,他立馬湊上前認真聽講。“太快了!以后再也不用守一整夜等水澆地了!”他興奮地說。
過去,納宗偉家的地離水源遠,水壓也不足,“澆一畝地要守一整夜,三四條滴灌帶得輪著開”。因為缺水,后山的魯母足灌片曾一度低價都租不出去。
如今,隨著太陽能提水泵站配套項目落地,迤沙拉村年新增供水量31.24萬立方米,新增和改善灌面1120畝。納宗偉算了一筆賬:雖然每噸水價比原來略高,但用水有了保障,一年能多種兩季菜,薄膜還能重復利用,“怎么算都劃得來!”
水穩了,心就安了。曾經春耕時節只能撂荒的土地,如今成了“香餑餑”。村集體計劃規模種植經濟作物,不少村民也打算留著自己種。增收致富的新希望,正隨著清水流進田間地頭。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