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賓市融媒體中心 2025-08-28 21:10:12
金黃的稻谷、火紅的高粱??8月的宜賓,遍地都是豐收的色彩。8月下旬,位于三江新區江南鎮的宜賓天府糧倉核心示范區高粱種植基地里,一場由省、市專家參與的現場實收測產會有序開展。田間農機轟鳴,穗粒飽滿的高粱迎風搖曳,農戶臉上寫滿了豐收的喜悅。經過當天現場實測,該基地高粱平均畝產達到500斤。

在三江新區江南鎮的高粱種植基地里,省、市專家參與的現場實收測產會 喻熹 攝
這一豐收場面的背后,是宜賓扎實推進“藏糧于地”戰略、持續推動耕地保護與地力提升的堅實行動。
農田改造 讓“瘠地”變“良田”
“今年全年我們采用的是小麥+高粱輪作模式,采用全程機械化直播,每畝的株數為6000-8000株,預計畝產達400斤。此外,我們還有水稻種植區域,采用稻麥、稻菜的輪作方式,今年中稻+再生稻畝產有望突破1200斤。”宜賓三江匯元禾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天府糧倉”項目生產負責人何淼在江南鎮的高粱地里,一邊走一邊介紹,他們采取的種植模式為規模化訂單種植,招引專業農業社會化服務單位進行種植服務,通過約定保底產量等方式,不僅減少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種植服務商的生產積極性,還有效提高了土地平均畝產量和農作物的品質。
產量的提升當然也離不開系統性、科學化的農田治理。
宜賓三江匯元禾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天府糧倉”項目工程師趙海峰告訴記者,江南鎮部分田塊鵝卵石含量高、保水能力差,嚴重影響機械作業和作物產量。為此,項目團隊外運優質種植土,構建30至50厘米厚的穩定耕作層;對滲漏嚴重的田塊,鋪設防滲材料增強保水能力。在旱地治理中,則通過開挖深溝、背溝,既保障作物需水,又防止積水成澇。
截至目前,該區域已完成約4500畝農田改造,新建提灌站3座,修建機耕道20.2公里,機械化耕作率提高至95%以上。配套建設的綜合農事服務中心,覆蓋育苗、烘干、倉儲、加工全流程,初步形成一條完整的現代化農業產業鏈。
科技賦能 “一地多收”提升效益
藏糧于地,不僅要改善“地”的條件,更需依靠科技與模式創新,真正實現“地盡其用”。

江安縣怡樂鎮的科創種業園區中的雜交高粱長勢良好 滕雪飛 攝
在江安縣怡樂鎮的科創種業園區,四川天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龔永昌站在“大豆—高粱”帶狀復合種植示范田旁介紹:“這種模式既保證了春季高粱不減產,又額外增收一季大豆。”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種植的是雜交高粱,其穗形筆直、株型緊湊,更適宜復合種植和機械化收割。
龔永昌補充說:“眼前這片是再生高粱,套種的是冬大豆。目前大豆已進入盛花期,預計11月初收割;預計再生高粱則可在10月初收割。”
據悉,該公司依托與四川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單位的合作,引進篩選適宜西南地區的高產優質品種,推廣“高粱+大豆”“水稻+再生稻”等復合種植模式,實現“一季多收、一地多用”。2024年,公司在江安縣落實高粱種子生產3500余畝、大豆種子2.5萬畝,直接帶動農戶增收700萬元以上。
此外,公司還建成烘干中心、育秧中心和社會化服務中心,日烘干能力達90噸,服務周邊農田約1.2萬畝,有效推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
政策護航 高標準農田建設扎實推進
耕地保護和高標準農田建設,離不開政策支持與機制保障。

機器正在收割高粱 喻熹 攝
江安縣農業農村局農業園區股股長譚登攀介紹,江安縣能建設高標準農田的耕地為38.96萬畝,截至2024年,已建成高標準農田30.15萬畝,還可新建8.81萬畝、改造16.18萬畝。2019年至2024年,全縣累計投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3.78億元,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95%,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超2000家,社會化服務面積超過10萬畝。
“我們堅持適度規模經營,推進‘稻漁共生’‘一稻兩蝦’等綠色模式,推廣面積超過3萬畝,顯著提升土地綜合效益。”譚登攀說,下一步,江安將強化規劃引領,圍繞“兩核一帶一線”農業產業布局,量身定制建設方案;引入第三方監督,構建“五位一體”工程監管模式;同時通過精準招商、土地流轉支持、財政金融扶持等多種措舉,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縣域扎實推進的同時,全市層面也統籌布局、協同發力。記者從宜賓市農業農村局獲悉,截至2024年,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96.2萬畝;2025年,全市將建設高標準農田19.1萬畝,持續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宜賓始終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堅持“一盤棋”思想,以“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力筑牢“天府糧倉”基底。
從江南鎮到怡樂鎮,從農田改造到復合種植,從政策扶持到科技賦能,宜賓正一步步把“藏糧于地”戰略落到實處。土地不會說話,豐收的果實,就是最好的答案。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